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的人力可以使用。”
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声:
“鉴于敌人阵地的力量已经得到加强,任何正面的攻击将碰到巨大的困难。”
而就在这个时候,不识时务的克拉克和范佛里特却在跃跃欲试想当面向新总统提出并讨
论一项新的作战计划,这项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分 3 个阶段向平壤──元山一线发起攻击,
每一阶段持续大约 20 天左右,包括地面部队包围共军,发动一次较大的两栖进攻,一俟时
机适宜,空军加入这项行动,从空中和海上向中国境内的目标进攻。”
为此,除在朝鲜的已有部队外,“还需要 3 个师的美军或联合国军(一个步兵师、一个
空降师和一个海军陆战队师),两个南朝鲜师、两个中国国民党师,12 个野战炮营和 20 个
高射炮营。”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求“认真考虑使用原子武器的问题。”
“在远东曾与我讨论的每一位指挥官,”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不论是陆军的、
海军的或空军的,都衷心赞同这种行动的路线,并且希望我们的政府会批准这项计划。”
明眼人一看这个计划就知道两位将军这是在犯傻。
那些“衷心赞同”的武夫们也是在犯傻。
除了打仗,这几位一定是从来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政治,所以也一定不了解这位新总统
上台的政治背景,或许还一厢情愿地认为这还是当年那位雄心勃勃充满了征服敌人欲望的五
星上将。其实他们哪怕是稍微翻翻报纸听听广播,看看这位已经是政治家的二战名将在竞选
时讲的那些话,许的那些愿,他们也不会冒冒失失地和盘托出如此下策。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整个视察期间,总统总是在王顾左右而言他,回避这个话题。
“有关这位新总统的访问的最重要的事情。……关于打赢这场战争将要付出多大代价的
问题一直也没有提出来。在我们的多次交谈中很快就清楚了。他将谋求一个体面的停战。”
克拉克不无辛酸地说。
“艾森豪威尔避免讨论这一计划,有意避免。”与总统同行的奥马尔布雷德利五星上将
后来写道。因为这是一个带有明显“麦克阿瑟味道”的作战计划。
老牌政客李承晚虽然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美国政局,想必也了解艾森豪威尔此行的来
龙去脉,然而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出于心存侥幸的动机,还是有意地在会晤中直截了当
地挑逗这位头号强国的总统,要求“全力以赴地全面进攻,……把战争扩大到鸭绿江边,攻
击中国境内的”供应基地。聪明而圆滑的艾克躲过了这个话头。这实际上就是在说“不!”
整个朝鲜战场给艾克的印象极其糟糕。
他对新任国务卿约翰杜勒斯说:
“美国在亚洲只采取了杂乱的不协调的守势,而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长期、全面的战
役计划。”他得到的结论是:
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一条固定不变的战线上,继续承受着看不见任何结果的伤亡。小山
丘上的小规模进攻是不可能结束这场战争的……我们不能容忍朝鲜冲突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然而总统也承认,解决朝鲜战争问题,自己也没什么秘方。
虽然在与第八集团军高级将领们的谈话时曾经论及发动全面攻势的问题,而且“战场指
挥官们都同意,如果一定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我们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
力发动一场进攻。”然而艾克还是认为,这是“最不诱人的方案”──尽管“这种讨论是有
价值的。”这一点,他得到了内定的下一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雷福德海军上将的支持,
海军上将认为,美国军队不应该这样分散部署,而应当集中在北美洲或北美附近,成为一支
战略性的后备力量。“前线的防务将主要由非共产党国家正在建立的当地军队来负担;万一
发生战争,美国的机动力量可以静待机会向敌人的要害出击。”富有战略眼光的雷福特很愿
意给“亚洲人打亚洲人”唱颂歌。即或是杜勒斯这样的反共疯子,也认为“美国不大可能沿
着共产党这么大的整个地区,在四周都驻上充分和固定的防御力量,虽然他们也许会从这些
地方出击。”这位新任国务卿还说:
美国应该用维持一支足以迅速地向侵略大本营还击的巨大报复力量的办法,来集中力
量吓退进攻,而不要把防御力量到处分散。
这一切,成为后来那个“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基点。这个“大规模报复”战略,狠狠
地误导了许多美国人。
悲怆的落幕戏:丁字山之战
艾森豪威尔走后,范佛里特很有些失落感。
从老同学、新总统在整个朝鲜的行程期间对自己的冷漠态度中,范佛里特似乎已经预感
到自己的军旅生涯即将走到尽头。这也难怪,老同学刚当选,自己却送给人家一个败仗作为
贺礼,于公于私,怎么说,都差那么点意思。
换了自己,那气性儿没准儿更大。
然而范佛里特毕竟是范佛里特,随随便便就认输他可不干。
和所有有血性的军人一样,范佛里特也想打个好仗再走人,走得轻轻松松──就象人家
李奇微一样,是在“联合国军”节节向前推进的情况下升官或者离任的,那多潇洒!即或是
个小仗,只要能有些微进展,那就怎么都能说出花来,而不至于给世人留下打了败仗被换下
来的尴尬。
挑来选去,范佛里特选中了刚上阵的第二十叁军的阵地。
陆军中将这是欺生。
第二十叁军 12 月 22 日才将东海岸的防务移交给从上甘岭撤出的第十五军,经过连续 5
个昼夜的急行军,于除夕前接手第叁十八军的将军洞至粟木洞间 29 公里阵地的防务,正与
“联合国军”方面的美步兵第七师主力和韩军第二师相对峙,相互之间已经有了班排规模的
小接触。
范佛里特决定再赌一把!
克拉克很同情范佛里特──这位老学长时运太不济啦。
同时,身为“联合国军”总司令,他也想用一次胜利的战斗行动来向新总统表明,自已
在“金化攻势”中未能得手,并不说明第八集团军是一支战斗能力不佳的军队,那个杀到“平
壤──元山”一线的计划也绝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要想结束战争,还得在“打”
字上下功夫。
于是,克拉克对老学长的最后一搏予以首肯。
范佛里特选定的目标是“T字山”──芝山洞南侧高地。
这个高地在中国军队作战地图上准确的称谓是 205 高地,因其形似“T”字,故“联合
国军”方面称其为“T字山”。由于它位于城山、芝山防御阵地的前沿,其南段又与“联合
国军”阵地相连接,战术上有一定价值。
据侦察报告,这个高地也就是一个排的守备分队。
范佛里特认定这是个软柿子。
1953 年 1 月 12 日凌晨 3 时,范佛里特先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进攻。
与上甘岭一样,免不了是炮火先把那个巴掌大的山头给犁了一遍,然后炮火
一延伸,在 4 辆坦克掩护下,近两百名步兵就吵吵嚷嚷地往山头上冲击。
这是美步兵第七师第叁十一团一个加强连。
美步兵第七师两个月前刚在上甘岭碰了个头破血流,兵员损失甚为严重,撤出后经过整
补,刚刚恢复了些元气。这次换了方位再打,那劲头虽然已大不如在“叁角形山”的时候,
但在炮火飞机掩护闹哄哄地打进攻战还是显得挺有气势的。
上边已经跟他们说啦,这个高地的中共军是新上来的,不经打。
果然,步兵们眼瞅着离山顶只有几步之遥了,还没一点动静。
美国兵们很得意:没错,这上边儿的人已经被打光了。
范佛里特的情报很准,这高地上的确只有一个排的守备分队。
第二十叁军第六十七师第二0一团第一连第叁排。
这个排的排长名叫乐志洲,是个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了,虽说到朝鲜来这几个月光在
东海岸挖工事带看海景了,跟美国鬼子交手过招这根弦可一直没松过。请老大哥部队介绍经
验哪,学习坑道作战方法哪,干部们到第一线兄弟部队实习哪,这几个月里也长了不少见识。
第二十叁军全军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华野老四纵那股子精神头露出来给美国少爷
兵们瞧瞧!
跟第十五军交接那功夫,又巴结着人家套了不少干货出来。
美国兵打炮那会儿,他们正在坑道里抽烟说笑哩。
炮火一延伸,外边那观察员瞅瞅差不多了就喊了一嗓子:
“敌人上来了!”
大伙儿把烟屁股一扔,操起家伙冲出洞去。
哩叭啦,一阵冰雹式的手榴弹、手雷、爆破筒飞了出去,劈头盖脸地砸在美国兵的头
上。霎时间,清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再过了片刻,那盯着找人的机枪、冲锋枪
声就响成了一片。
美国兵扔下一片尸体连滚带爬地下了山。
一个上午,美国兵前前后后折腾了 4 次这样的冲击。
最后蹲在那高地上的还是乐志洲们,还是完完整整的一个排。
他们只有一人牺牲,6 人负伤。
一个加强连的美国兵,躺下的有 50 多个。
这买卖,真划算!
范佛里特悲哀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转瞬间就要失去了。
然而身为二战名将,即使是剩下一线希望,他也要奋力一搏。
范佛里特打定主意,在他的权限范围之内并求得小师弟克拉克的支持,调集目前能调集
的最大兵力和火力,在总统就职典礼那天,发起一次决定性的攻势作战,把“T字山”从中
国军队手中拿下来,给总统献礼,也给自己挣回点脸面来。
克拉克这次很痛快地支持了老学长。
他明白,这位老行伍要干到头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