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队的学员里边开始有人说怪话:“看来咱们天生就是打游击的料搞政治的住好房子,打游击的还是要和老农民混在一起啊。”
李青林倒是无所谓,他只是想在这里混够三个月,并且他目前最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那个李园染坊。
六月一日,本期所有的学员基本到齐。
这一天也是本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开办的日子,游干班在大操场边上的司令台上搭了个彩门楼子,学员们早早就在大操场上列队,等候长官们前来训话。
上午九点,一长溜小车开到了太乙宫,一群军官登上了司令台,这些军官全都是将军级别,一时间台上将星闪闪,牛气冲天。
开班仪式是由教育长陶峙岳主持,游干班副班主任胡宗南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一般情况之下,教育长比班主任也不知道高了几个级别,可是在游干班,就连这个副班主任胡宗南比教育长高了不知道有几个级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的班主任是蒋介石,白崇禧、胡宗南为副班主任,在这些人面前,教育长陶峙岳确实算不了什么。
胡宗南个子不高,身材壮实,因为他是浙江人,所以讲起话来比较难听懂。
胡宗南的讲话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套用蒋介石的一些老调子,强调今后游击战术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学员需要努力学习深刻体会之类。不过李青林特别注意到胡宗南强调了几点:其一是本班虽是在最艰苦的时期创办,但是一切待遇都参照黄埔第七分校,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第七分校;其二就是学员来自五湖四海,经过本次培训之后仍然要精诚团结,以开创辉煌未来。
早就听说胡宗南有成大业的雄心,从这次讲话中李青林体会到胡宗南此人确实不简单,他第一方面是向学员们示好,表明游干班不输于黄埔七分校,第二方面是想让学员们团结在一起开创辉煌未来,那这个辉煌未来是什么呢?其意不言之明。
因为学习时间只有三个月,开班仪式之后游干班立刻就进入了正规学习阶段。
进入游干班的头两周谓之入伍训练,也就是所谓操场动作,所有学员在教官的带领之下进行“立正”、“稍息”、“齐步走”和队形队列训练之上,最后几天还要教授学员射击技术。
这些本是新兵入伍必须要完成的基本训练,对于李青林这些军官们来说不是难事,可是对于那些政工学员,这就成了个难题。
抗战军兴,各级军官伤亡巨大,因此到处都缺干部。在国家危亡之际,一大批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这些人很多都被安排进各地保安处或者政训处,这些身穿军装的所谓军官并没有上过战场,甚至有些人连“立正”、“稍息”都没训练过,像这样在两周之内完成单兵队列和军姿军容训练,对于这些然来说确实很难,也很累。
两周之后,入伍训练结束,全体学员进入课堂学习阶段。
游击干部训练班,顾名思义,“游击战术”当然是最主要的课程,其他还有“游击政工”,“爆破学”以及一般的军事课程,如“步兵操典”、“陆军礼节”、“夜间教育”、“野外勤务”等。。。。
更多到,地址
三九九章 游击干部训练班15()
因为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学习依然很紧张。
游干班每天上午基本都是课堂学习,由各学科的教官来给学员们上课,其中教授“游击战术”和“游击政工”的教官都是胡宗南从黄埔七分校参谋班请来的少将级教官。
“步兵操典”等是沿用了黄埔军校的教材,而“游击战术”和“游击政工”这两门课却是新设的课程,教材是由苏联翻译过来,再揉合了八路军的战术思想而成。特别是“游击战术”这门课,因为授课时会讲述很多八路军游击战的战例,这些鲜活的战例特别生动,因此最受学员的欢迎。
每天下午基本是作业时间,这种作业分为两类,一种是纸上作业,也就是教官出题,学生纸上作答;另一种就是操场作业,也就是通过演习来进行游击战术对抗,或者进行野外勤务,或者进行爆破作业。
到了晚上学员们也不得安宁,因为还有一门课程就是“夜间教育”,学员们经常要进行夜间袭击的演习。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游干班也没有放松,每个中队都设立政治指导员,随时对学员们的政治思想进行监督。同时,每个学员还发放《总理遗教》、《总裁言行》等书籍,不过这些书籍并不是由教官进行讲授,而是让学员时时参阅。
学员们每周学习六天,只有礼拜天一天可以休息。
翠华山是著名的风景点,现在训练班就在山脚之下,李青林自然不会错过游览的机会。
翠华山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这里有太乙观、摩崖石刻林、汉武帝拜谒太乙真人道场等。翠华山还有别地所没有的自然景观,其中就有大块砾石从山体崩塌形成的石海、冰洞和风洞、雄险壮观的残峰断崖、崩塌体大坝而形成的山间堰塞湖等。
在一处断崖之下有一大块平整的石壁,上边题写着十六个大字“生于理智,长于战斗,成于艰苦,终于道义”
这十六个字是黄埔七分校的校训,也不知是何人所题,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并不算是上品,但是笔力虬劲,豪迈外放,很有一股军人气概。若干年以后李青林从朋友处得知,这十六个字被人刻上了石壁,成为翠华山著名的摩崖石刻了。
游干班的学员绝大部分是从长江以北各**部队和地方武装中抽调而来的军官和政工人员,军衔最高的是少将,军衔最低的是上尉,学员中最多的是校级军官。这些军官来自各地,都知道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月,毕业之后还要到各地去打游击战,为了今后能得到校友们的支持和关照,这些军官们纷纷请客吃饭,期望和同学们搞好关系。
李青林也参与了几次这样的活动,不过他并不热衷于和同学们拉关系,因为他现在牵挂着那个李园染坊的经营情况,因此他一有空就往李园村跑。
在李园染坊,李青林见识了手工印染蓝印花布的全过程。
在正式印染之前,来自苏湖的师傅们先准备好花版。
花版也就是印花所使用的刻好了花样的纸板,一般都是用三到五层纸裱制而成,所使用的纸为贵阳皮纸或者桑皮纸两至三层,高丽纸一至二层。工匠们用自制面粉浆糊裱制,待干透以后刷上一层熟桐油,待桐油干透后形成牛皮纸压平待用。
花样可以临时设计新样,或者利用老花版制成替版。替版就是将老花版平盖在待刻制的桐油牛皮纸上,用刷帚沾少许颜料将原样替下。
花样基本确定以后,再将三至四层牛皮纸钉在一起用自制刻刀进行镂刻,而蓝布印花图案的好坏就完全依赖这图案设计和镂刻的工艺好坏。
刻好以后的花版还要进一步处理,花版的背面要用光滑的鹅卵石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再晾干。经过两三次正反两面刷熟桐油加固晾干压平之后,这些花版被分类收好,以备印染时使用。
正式印染之前还得挑选布料,上等的细布料才染制蓝印花布,普通粗布将染制纯蓝布。刮浆前需将白坯布洒水卷布,这是为了将干布湿润,而湿润正是为了让白布更好的吸收染浆。
下一道工序就是刮浆了,刮浆就是在白布上利用花版刮上防染浆。
防染浆都是工匠们自己动手自制的,是用石灰和黄豆粉调制而成的糊状,不过有的花样还需要用糯米粉家石灰粉调成防染浆。调浆很讲究,厚薄粘稠要适中,并且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越好,印出来的蓝印花布的效果就越好。
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工匠们将白布平铺在大案板之上,用准备好的花样盖在白布之上,然后用刮刀将防染浆在花版上刮浆。有镂空花样的地方防染剂将漏印在白布之上,这里在印染之后依然是白色,而没有镂空花样的地方将被完全染上蓝色。
刮好浆的坯布还要用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才能投入染缸中去染色。
蓝印花布使用的染料是蓝靛,蓝靛一般是使用蓝草制成,蓝草有很多种,而目前最常用的蓝草的根就是著名中药板蓝根。
工匠们将蓝靛倒入小缸中,用石灰、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这种靛沫俗称“靛花”,这时就可以将小缸中的蓝靛水倒入大缸中待用。
大缸中的蓝淀水准备好之后,再将竹篮放入大缸中。然后将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入水中浸泡,待布上的浆料浸泡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
布下染缸后二十分钟捞出透风、氧化,时间约为三十分钟,此时要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这样最后染出来的蓝色才鲜艳好看。布匹一次下缸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必须经过五六次甚至八次才能得到理想的蓝色。
染好的布匹经过晾晒以后还要刮去附着在蓝布上的防染浆,也称为“刮灰”。附着了防染浆的地方刮去以后就露出原色,而没有灰浆的地方则被染成了蓝色,因此各种精美图案就出现在布匹之上。。。。
更多到,地址
四零零章 游击干部训练班16()
刮灰以后的布匹还要经过两三次清洗,清洗掉布面残留的灰浆和浮色之后,再将布匹晾干。晾干的蓝印花布还不能上市销售,最后还得用踹布石将花布滚压平整。滚压平整后的布匹被工人们用窄木板卷成小捆,等待布商运走。
蓝印花布有着深沉的蓝和纯净的白,它质朴素雅、优美含蓄,最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再加上来自苏湖的老师傅们精心印染,李园染坊试生产蓝印花布一次成功,所印染出来的蓝印花布因图案精美别致、蓝色雅致自然立刻就被销售一空,市面上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