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对华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茶叶和英国产品的新的、几乎是无限广大的市场,满怀着希望。(与此同时,俄国已经占据塔什干(Tashkent)并且正在考虑占领浩罕(Kokand),也认为阿古柏的领域大有贸易前景,并且深信喀喇昆仑和昆仑山脉的障碍将会阻止英国人的进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在以后的十五年中,英国时而希望同喀什噶尔发展贸易和对之施加影响,时而担心俄国人会在那里抢先一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英国满以为可以开辟一条通往羌臣摩河谷的商路了。他们深信阿古柏的王国将是在中亚细亚保持均势的一个永久性的因素。但是,这个信念由于中国人的胜利重返而归于破灭。一八七七年,中国人打回喀什噶尔,收回了英国认为北京已经永远失去的那个地区,并把它改称为新疆,意即新抚之疆。  
  这一时期,英国一面要进行贸易,一面要同俄国人在喀什噶尔的势力进行竞争,这就支配了英国的边境政策。实际的边界位置问题英国几乎完全无暇顾及。然而英国人认为这样一条边界的天然走向,到了以后要划定时,一定会从羌臣摩河谷沿着喀喇昆仑山脉到喀喇昆仑山口。一八七三年,伦敦的印度事务部为外交部准备了一份标明上述走向的地图。但是俄国的势力挨得很近,而且不断向前推进,喀喇昆仑山脉可能很快“成为古老的英吉利和神圣的俄罗斯两国历史上第一条共同边界”;这种令人不安的前景助长了边境问题战略家中间一直存在着的前进派。就在同一年,即一八七三年,有一个前进派战略家极力主张把克什米尔的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阿古柏是把昆仑山看作他的领土南部边界的——从而囊括阿克赛钦的无人地带。但这次温和派占了上风,他们指出:地形上困难极大,要建立一条无法守住的边界是草率从事,而且俄国对印度的威胁并不是现实的。  
  英国的政策仍然要使在中亚细亚的英国地区和俄国地区避免发生接触。俄国实际上也抱有同样的目的。当英国的军人提醒他们的文官上司注意俄国侵入印度的危险时,在沙皇军队里的军人们也担心英国越过高达近二万英尺的帕米尔高原,对他们发动进攻!两国政府也许都可以从十年前伦敦发给驻印度总督的一份指示里得到教益。该指示说,“军人的话你听得太多了,……你决不应信赖专家。如果你信赖医生,就什么东西都不卫生;如果你信赖神学家,就什么都有罪;如果你信赖军人,就什么也不安全。”  
  英国和俄国对于在他们的领域之间保持一个缓冲地带有共同的兴趣。一八九五年关于帕米尔的解决办法,显示了这一点。他们划出一个狭长的突出的地带(瓦罕走廊,Wakhan strip),同意把它作为阿富汗的一部分。当时打算使这个狭长地带同中国的西部边界接壤(中国拒绝参加解决帕米尔问题的讨论);英国的政策是要诱使中国向外扩展,从而完成这个地区的缓冲状态,不留下俄国或者英国自己可以进入的真空地带。一八八九年,当时的印度总督兰斯唐(Landsdowne)勋爵写道:  
  我认为,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地区是没有价值的,那里很难通行,俄国人未必垂涎这个地区。我们不妨鼓励中国人取得这个地区,如果他们有意于此的话。这样比在我们同中国的边疆之间留下一个无人地带更好些。况且,我们在这个地方使中国强大些,就越能诱使它在整个喀什…叶尔羌(Kashgar…Yarkand)地区维持下去,它对我们就越有用,越可以起到阻碍俄国沿着这一线向前推进的作用。  
 
  中国重新征服喀什噶尔/新疆 ' 译者注:“喀什噶尔/新疆”中的“/”符号有“和(或)”的含义,下同。 ' 之后几年中,仿照阿古柏的做法,把昆仑山作为他们的领土的南部界限。他们不仅忙于重新控制和巩固刚收复的省份,而且忙于抵挡向东突进的俄国人,并伺机把俄国人推回去。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签订的一些条约,使中国在中亚细亚丧失一大块土地给俄国;俄国还利用阿古柏的叛乱,夺去了更多的地方。他们辩解说,他们之所以向前推进仅仅是为了平定他们边境上危险的骚乱。他们向中国保证:一旦中国在中亚细亚恢复了自己的权力,俄国将归还所占的地区。但事到临头,俄国人又想翻悔。这一时期俄国对中国领土的最大的并吞,却是发生在远东。十九世纪中叶,与别的欧洲强国一样,俄国利用中国衰弱的机会,再次向南突进,占据了黑龙江以北及其支流乌苏里江以东的全部地区,建立了海参葳港,把中国同日本海隔开。在一八五八年的爱晖条约和一八六O年的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承认丧失上述大片土地。从这次经验中,中国得到的沉痛教训一定是很明显的:千万不要在国家处于软弱地位的时候,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这就足以说明中国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对边界问题所采取的态度。 ' 注:见第3章 '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初,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英国人和俄国人都在觊觎的南部边疆。一八九O年,荣赫鹏(Younghusband)上尉(十四年之后,他带兵远征拉萨)被派遣到帕米尔地区,目的是查明中国的领土主张的理论上的界限,并鼓励中国人把势力扩展到那里去。中国人告诉荣赫鹏说,中国的边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以及印度河与塔里木(Tarim)盆地之间的分水岭。一八九二年,中国人为了具体表明其领土主张,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了一个界石,界石上的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英国人对这个行动是欢迎的,“他们表示赞成中国把喀喇昆仑山后面的无人地区占领起来”。 ' 注:不过,他们指出既然并没有联合进行标界工作,中国的界石从国际法说来不能被认为是有任何价值的,并且指出,边界协议需要有两方面参加才能达成。 '  
  喀喇昆仑山口于是成为中印边界上确定了的、双方都接受的一个点,但是在该山口的两边边界线的走向仍然是不明确的。(关于往西自该山口至阿富汗的那一段,本书除简单叙述一九六三年的中巴协议 ' 注:见第2章注 ' 时曾提到外,没有涉及。)中国为了进一步表明边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的,在一八九一、一八九二年间,派出一位名叫李源鈵的官员踏堪整个南部边疆地带。他溯喀拉喀什河(Karakash River)而上,到达哈吉栏干(Haji Langar) ' 注:这是W。H。约翰逊去阿克赛钦途中建造的一个石头房子,由他用当时和田的统治者哈吉·哈比布拉·汗(Haji Habibullah Khan)的名字命名。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公路经过这里。 ' ,接着向南,越过阿克赛钦,经过似乎是林济塘洼地(Lingzi Tang),到达羌臣摩河。李源鈵是一位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旅行家。但他不是一个勘察家。他所写的关于这次旅行的记载,是模模糊糊的。然而当时担任英国驻喀什噶尔的代表、英国人马继业(George Macartney)对李源鈵的旅行曾有所闻,也不怀疑他的报告的真实性。  
  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当局对自喀喇昆仑山口至羌臣摩河的那段边界已经有某些了解。他们主张阿克赛钦是他们的领土。他们在一八九六年向马继业表达了这种主张。马继业给在喀什噶尔的中国长官送了一本地图,地图上标着的边界和约翰逊所画的一样把阿克赛钦划入英国领土。中国人反对这种边界画法(看来,当时中国人曾经把新的地图拿给俄国驻喀什噶尔的官员看,后者指出了英国这种画法对中国不利),中国告诉马继业说,阿克赛钦是属于中国的。马继业向他的驻印度的上级报告这件事时,曾表示这样的意见:“大概'阿克赛钦'一部分是在中国境内,一部分是在英国境内。”同年,英国的情报部门所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马继业的看法,并表示赞同。  
  然而,与此同时,前进派的一位有影响的战略家在伦敦极力主张:为了防止俄国向印度推进,英国不仅应当把整个阿克赛钦包括在英国边界以内,而且应当把根据约翰逊在一八六五年所画的边界走向划归克什米尔的绝大部分的领土,也划入英国边界以内。他是印度问题的老手陆军少将约翰·阿尔达(John Ardagh)爵士,当时担任英国参谋总部的军事情报处处长。他于一八九七年一月一日,向外交部和印度事务部呈交一个文件,提出了这个建议,阐述了前进派的见解和他们所担心的问题。他的建议虽然当时未被采纳,但是它在关于边疆政策的长期不断的辩论中却一直产生看影响。  
  阿尔达提出上述建议的前提是:中国过于软弱,“无法充当俄国和印度的北部边疆之间的缓冲”。他指出“'俄国'积极向印度推进其边界”,他预料俄国终将并吞至少是新疆的东部地区,然后就会“极力将其边界尽可能地向南推进”。他注意到英国政府已经习惯于把喀喇昆仑山当作印度在东北方面的天然边界,他也承认“一般看来,喀喇昆仑山形成一条可以接受的防御性的边界,它易于确定,难以通过,而且妥善地隔开了双方的居民”。可是,他接着说:  
  喀喇昆仑山的自然条件,它的广度、高度、交通极难以及人口稀少等因素,使得我们对它的实际分水岭进行警戒成为不可能。我们如果要充分地维护边疆安全并收集敌人行动的情报,就必需要在它的北面的斜坡下,沿着那些与山脉平行的河谷(在山的北面由于自然条件所形成的这些河谷距离山峰较近)自由巡逻。  
 
  他的结论是英国的政策应当旨在“严密防止我们的敌人占领这些与山脉平行的河谷并进而准备对山口进行突然攻击”。为此目的,英国应当建立一条可以使英国拥有各山口北边的邻近地带的边界。  
  阿尔达的备忘录随后具体画了这样的一条边界,它不是沿着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