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檬ι呐浜现拢痪俣崛『贾荩蝗艄ザ岷贾莸募苹艽欤蚬飧淳⒓捶祷厣苄耍鸹鼋鳎氚不眨胄煳牖岷显偻冀 T谡憬⒍鹨宓耐保煳朐诎不找喾⒍鹨澹阃盍绞∨浜希髯缘檬趾蠛狭峁ツ暇�
  在进行这些组织活动时,秋瑾还手订了《普告同胞檄稿》、《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以备起义时张贴。在这些文告中,秋瑾以强烈的忧国之情,痛切指出当时中国的险恶处境,怒斥清朝统治者各种罪恶。
  光复军起义计划和发动日期拟定后,秋瑾即派陈伯平报告徐锡麟,约定两省配合行动。
  这时,徐锡麟在安庆担任掌握全省巡警、治安大权的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兼安徽巡警处会办,他利用职务之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向巡警学堂学生宣传革命,在安庆新军中争取进步官兵,为武装起义加紧积聚力量。
  但是,在尚未得知秋瑾在浙江的行动计划之前,徐锡麟在安徽的革命活动暴露,乃匆忙决定起义。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 年7 月6 日),徐锡麟借安徽巡警学堂举行预定的毕业典礼之机,与光复会同志陈伯平、马宗汉突然发难,枪杀安徽巡抚恩铭,率三十几名学生冲出学堂,前往军械库,激战四时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当天,徐锡麟即遭惨杀,安庆起义失败。接着,清军在九江逮捕到徐锡麟之弟徐伟,并得知秋瑾是徐锡麟同志,安徽新任巡抚冯煦立即将此电告浙江巡抚张曾敭。
  此时秋瑾正在对浙江光复军作最后部署,从大通学堂选派了32 人,由俞炜、叶颂清和龙华会头领周华昌率领,前往杭州,潜伏待命;让周华昌招部下200 人,驻伏杭州江干(钱塘江沿岸一带),以“伺动静为内应”①。此外,秋瑾还派周亚卫去嵊县,让竺绍康发动同志作准备。
  然而,浙江的一些会党和光复军,未及等到规定的六月十日起义之期,就纷纷行动。五月上旬,裘文高在嵊县西乡二十八都村首先发难。之后,金华府的武义县、金华县、兰溪县、汤溪县、浦江县等地的光复军亦因泄密或叛徒告密,遭到清廷地方当局的重大破坏。恰在这时,绍兴劣绅胡道南等人又向知府贵福密报:“大通体育会女教员革命党秋瑾及吕凤樵(按即吕熊祥)、竺绍康等,谋于六月初十日起事。竺号酌仙,平阳党首领,羽党万人,近已往嵊县纠约来郡,请预防。”①贵福即于五月二十七日(7 月7 日)进省向张曾敭面陈。
  安徽新任巡抚冯煦的来电,浙江各地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贵福的报告,使张曾敭确信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秋瑾是浙江革命党的首要人物,便立即派兵赴绍兴捕拿、镇压。
  五月底六月初,秋瑾从报纸上得悉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被杀的消息。她强忍悲痛,立即烧毁光复会来往函件和干部名册,指挥转移大通学堂所藏的大批枪支弹药。有人向她建议提前起义,但秋瑾以嵊县和绍兴各地的光复军①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中卷,第140 页。
  ① 见秋瑾:《光复军军制稿》,《秋瑾集》,第23—26 页。
  ①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4 篇,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第1291 页。尚未集结就绪,坚持待到六月十日预定之期再发动起义。
  六月二日(7 月11 日),浙江官府从杭州派遣新军300 多人,由第一标第一营管带徐方诏率领赴绍兴,因担心官兵中有革命党人,行前对全体官兵进行搜身检查,引起骚动,为附近武备学堂学生听到,立即向绍兴通报。大通学堂方面在次日得报,许多人恳劝秋瑾乘早出走避祸。但秋瑾已置生死于度外,且早认为“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②。决心以自己的流血,来一洗“女界之羞”,唤起广大妇女的觉醒。她还给在浔溪女校执教时的学生徐双韵寄去一诗,表示自己“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满,中原回首肠堪断!”①因而她坚决拒绝出走。她命当时从嵊县赶来劝她出走的王金发快离开绍兴,并要他和竺绍康等人在她牺牲后另谋再起。
  六月四日(7 月13 日)下午,贵福、徐方诏和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瑞年等人,率清军包围大通学堂。此时学堂内还有三十几人,秋瑾要他们逃出去,有两名学生在冲出去时被清军枪杀。最后只大通学堂教员程毅等6 人和秋瑾留在学堂内。清军攻入,逮捕了秋瑾等7 人,并搜去一些枪支弹药、马匹驴子和秋瑾所写的诗词、文告等。
  秋瑾被押至绍兴知府衙门,当晚即由贵福、徐方诏、李钟岳、李瑞年等对她进行了会审,第二天又继续进行审讯,在审讯中,不论敌人怎样花言巧语,或是严刑逼供,秋瑾始终以凛然不可冒犯的英雄气概对付敌人。她斩钉截铁地告诉敌人:“论说稿(即清军从大通学堂内搜去的革命文告)是我所做,日记笺折亦是我办,革命党之事,不必多问!”敌人逼她说出王金发、竺绍康等人的去处,她以对敌鄙夷、不屑一顾的口气回答“不知道”三字。敌人刑逼她供出“匪党共有几人”时,她再也不予理睬,任凭敌人怎样软硬兼施,她始终“坚不吐供”②。最后她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7 个大字,以表示对祖国、民族所处险境的无限忧虑,对革命未成、壮志未酬的无限惋惜。
  清廷对秋瑾和她主持的革命活动极为害怕。浙江巡抚张曾敭上奏朝廷说:“此次秋瑾等,乃以学界女子,于国家预备立宪时代,提倡革命,借体育会聚众谋乱,私蓄军火马匹,勾结土匪同时滋事,金华、武义、永康等属,以及绍兴之嵊县,各处响应,拒捕戕弁,又分遣竺绍康、王金发等赴嵊纠匪,谋劫郡城,其意固不专在掳抢,。。非寻常盗贼可比。”两江总督端方在给张曾敭电文中也说:“匪首乃系女犯,党羽多至万人,闻之深为骇异。”①在用尽各种方法皆不能迫使秋瑾屈服之后,贵福决定尽快杀害秋瑾,以免浙江各地光复军,特别是嵊县竺绍康、王金发带人进攻绍兴,营救秋瑾。于是他一面命幕僚编造一份《秋瑾口供》向上司交账,一面电请张曾敭批准杀害秋瑾。张曾敭立即复电同意。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六日(1907 年7 月15 日)晨,秋瑾在绍兴城内轩亭口就义,年仅33 岁。
  ② 陶成章:《浙案纪略》,《辛亥革命》第3 册,第43 页。
  ① 《致王时泽书》,《秋瑾集》,第47 页。
  ② 徐双韵:《记秋瑾》,《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 册,第218 页。
  ① 《辛亥革命》第3 册,第96、193 页。
  秋瑾从光绪三十年投身社会活动起,在3 年时间里,为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①。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0 年出版了《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 年增补重印。
  ① 故宫档案馆:《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3 册,第213、211 页。第二十九章宋教仁第一节踏上革命征途宋教仁,字钝初(也作遯初),号渔父,光绪八年二月十八日(1882 年4 月5 日)生于湖南桃源上香冲的一个地主家庭。从4 岁起,他就入塾读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转入桃源县城里的漳江书院读书。
  清末政治的腐败,外国资本主义的频频入侵,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再不能安坐于书斋中。基于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宋教仁产生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强烈不满,如何对中国进行政治改革,成了他与同学经常谈论的主要内容。有一次,他与同学文骏等人登上院东的漳江阁,纵论中西政治的得失、关塞险厄以及古今用兵的胜败,大有感慨地说:“中国苦满政久矣。有英雄起,雄■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击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则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得志于天下。”②因此,虽然他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奉母命参加了县试,考中了秀才,但他并没有把继续博取科举功名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宋教仁到武昌投考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文普通学堂。主持这次考试的武昌知府梁鼎芬出的作文题目是《汉武帝论》,宋教仁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极力推崇汉武帝“经营西域、扩张国土、奠定大汉族之基础”的历史功绩①,深得梁鼎芬的赞赏,被取为第一名。然而,革命潮流的激荡,使宋教仁在入学以后无法再埋头书案,他经常思索的是如何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这年6 月,黄兴从日本回到武汉,在文普通学堂发表演说,痛斥清廷的无能,提倡进行政治改革。宋教仁听了大为叹服,立即同黄兴结识。从此,他便经常与同学田桐等人在一起,密传反清革命的思想。清朝官吏对他的言行非常忌恨,打算将他逮捕。学堂监督纪巨维十分喜爱他的才学,却又担心无力庇护,便暗地讽示他迅速逃走。于是,他就在七月间离开武昌,回到湖南。九月二十六日(11 月4 日),他在长沙参加了黄兴所召集的华兴会筹备会议,同年十二月三十日(1904 年2 月15 日),他又参加了华兴会的正式成立大会,并被推为副会长,从此便走上了革命道路。
  以推翻清朝为目标的华兴会,把湖南先发动、各省继起,然后“直捣幽燕”作为自己的斗争方略。所以,在华兴会成立不久,他们就派遣“对于本省外省各界有机缘者,分途运动,俟有成效,再议发难与应援之策”。宋教仁和胡瑛奉命到湖北开展活动,“设支部于武昌,结纳同志,运动武阳夏三镇新军”①。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