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宜掺手,乾坤只两头。
邹容即赋《狱中答西狩》相唱和:我兄章枚叔,忧国心如焚。
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
充分表现了革命者临危不惧,勇于献身,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
不幸的是,邹容距出狱只有两个多月,即被折磨致病,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 年4 月3 日)在狱中逝世,年仅20 岁。噩耗传出,中国教育会立即为他开追悼会。遗骸由革命志士刘三(季平)冒险运出,安葬于上海华泾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经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示:邹容“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④。
邹容以短暂的年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勋绩。
邹容所撰《革命军》风行国内和海外华侨中,销售达110 万册,对鼓动清末革命高潮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孙中山看到《革命军》后,赞赏不已,认为“此书感动皆捷,其功效真不可胜量”。他对邹容和章太炎身陷牢狱,异常关切。二十九年初冬,他又到檀香山,改组兴中会,建立“中华革命军”,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所以记邹容之功也”①。迄1917—1919 年期间,孙中山著《建国方略》,还言之谆谆:“《革命军》一书,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者大。”②在清廷制造的“苏报案”里,邹容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沉毅果敢的胆略,挫败了清廷妄图遏抑革命潮流的企图。经过“苏报案”,清皇朝愈益被人民所憎厌,革命浪潮更澎湃高涨。
《革命军》计7 章2 万余言。它开宗明义就以火热的激情,锋利的笔调,谱成了革命的颂歌:“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此其时也!”接着,邹容用许多事例,历数清朝统治者对内暴戾恣雅,荼毒人民,对外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苛政罪行,阐明中国已处于“内受满洲之压制,外受列强之驱迫”的危险处境,将要落入“十年灭国,百年灭种”的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当务之急,在于“欲御外侮,先清内患”。这样,人们读了《革命军》,就能获得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必然性、紧迫性的结论。那么,中国所要进行的是什么样的革命呢?邹容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明确地答复:“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欲求一革命之事,以比例乎英、法、美者。”邹容对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尤为倾慕,着重“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制订了在中国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25 条纲领,号召人民奋起,“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干涉尔主权外来之恶魔”。最后,邹容在《革命军》中以激昂慷慨的口号表述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诚挚热切的祝愿:“中华共和国万岁!”
“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
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吴玉章的这首挽诗,公允地评价了邹容和他的《革命军》的历史功勋。
④ 《湖南官报》第204、211、261、325 号。
①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51 号。
② 《复某友人函》,《孙中山全集》第1 卷,中华书局版,第228 页。
第三节为警醒同胞而蹈海东京留学界的“拒俄”运动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三日(1903 年4 月29日)开会于锦辉馆伊始。当日到会500 余人,一致议决组织“拒俄义勇队”,开赴疆场,与俄国侵略者决一死战。陈天华到日本刚满1 月,立即投身于义勇队,加紧操练。同时,他怀着极度愤恨的心情,书写《敬告湖南人》的公开信,号召群起拒俄救亡。义勇队旋改称学生军,又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陈天华自认为“运动员”,愿自备费用返湖南筹措经费,开展活动。嗣因故未成行。
拒俄运动遭到清廷的暴力压制,天华越发愤懑焦急,寝食不安。从当年初夏至仲秋,挥笔撰写《猛回头》、《现世政见之评决》,冀以唤醒国人,奋起反抗侵略,“排满”革命。是年冬,俄国大量增调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国难日亟。陈天华闻讯,“如疾如狂,如孤儿弱女之新丧考妣,奔走徬徨于故旧间,相见无一语,惟紧握友人之手,潸潸然涕泪交横而已”③。悲愤至极时,乃啮指作血书,备述亡国惨祸,寄回国内。“革党之名,遂震照一世。”①先是,黄兴于军国民教育会成立后不久,亦自认为运动员,于五月间返国。初秋,回到长沙,着手筹组革命团体。陈天华应邀回国,于九月间到达长沙参加商议成立华兴会。他“日与下等社会谈论种国大事,虽目不识丁者,闻之皆泣下。所著《猛回头》及《现世政见之评决》风行于世,湘赣间尤甚。三户之市,稍识字者,即朗读《猛回头》。至有小学校之丱角少年,募资广刷,其感化力之深类者。。。此时所芸,多散见于《俚语报》中”②。因此,湘中反动官绅借端罗织,查封《俚语报》,准备陷害陈天华。经友好催促,陈天华于三十年暮春再次东渡,入东京政法大学,又著《警世钟》一书。六七月间,终因爱国情炽,深虑瓜分豆剖的横祸已迫近眉睫,因而又不辞跋涉,回到祖国。
时华兴会已联络洪江会首领马福益,确定乘十月间慈禧太后70“万寿”,长沙文武官员聚于皇殿行礼时,一举炸毙,发动起义;马福益率洪江会众分五路响应。陈天华返湘,即由黄兴派往江西,游说防营统帅廖名缙届时发难。随后由江西吉安转到醴陵,会同刘揆一等前往浏阳普迹市,藉开牛马交易集市的机会,举行授予马福益少将仪式,发给枪械、马匹。九月中旬,计谋泄露,黄兴、刘揆一等先后脱险逃出湖南。天华“独正襟危坐待捕,曰:‘事不成,国灭种亡,等死耳,何用生为?’逾日,友人劝以他往,留身有待,始从容束装”①,间道逃江宁,得冯蚀寰等资助,再一次去日本。适在日本的葛谦、仇亮、刘道一、张秀钟等组织新华会,以“推倒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民国”为宗旨,因钦仰陈天华的为人,遂邀约入会。②陈天华因苦心策划反清革命遭受挫折,一度心情抑郁。经原华兴会会员③ 《建国方略》第八章《有志竟成》,《孙中山全集》第6 卷,第236 页。① 杨源濬:《陈君天华行状》,新化县自治会编。
② 《陈天华事略》,万沅编纂《新华会虚无党史》。
① 杨源濬:《陈君天华行状》,新化县自治会编。
② 杨源濬:《陈君天华行状》,新化县自治会编。
徐佛苏、罗杰介绍,与梁启超有所往来,颇受梁的影响。光绪三十一年初,陈天华在留学界散发一份《救亡意见书》,建议由留学生选派代表归国,向清廷请愿,立即颁行立宪,以救危亡。当他正准备返国上书时,事为宋教仁所知。宋于是约同黄兴,恳切劝告陈天华摆脱保皇派的诱惑,对清廷勿存幻想③。陈天华这才消释了请愿的念头,同梁启超等改良派人士疏远起来。三十一年夏,孙中山又一次来到日本,在留学生当中展开建立联合的革命团体的活动。六月二十六日(7 月28 日),宋教仁、陈天华等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同孙中山会面。陈天华谈到去年华兴会起事的大略情况。孙中山则详尽地阐明了各省革命团体、革命同志结成大团的必要。次日,华兴会领导人聚谈于黄兴寓所,商决加入孙中山所倡议的联合团体问题。陈天华主张华兴会作为一个团体加入。黄兴建议形式上加入,精神上仍保留华兴会。刘揆一则认为可不加入。由于意见不一致,最后是以“个人自由”为据①。二十八日(7 月30 日),陈天华出席了孙中山召集的同盟会筹备会,被推举偕同黄兴、宋教仁、马君武等8 人起草会章。七月十三日(8 月13 日),由黄兴、宋教仁等发起的欢迎孙中山大会在东京举行,到会1300 余人,盛况空前。陈天华撰写一篇《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刊于《民报》第一号),对孙中山的远大理想、恢宏抱负、爱国赤诚和革命业绩备加推崇,断言孙中山“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在《民报》第一号上,陈天华还发表了《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中国革命史论》两篇政论文,《怪哉上海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丑哉金邦平》、《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等三篇时评,还有一篇《周君辛铄事略》。同盟会成立伊始,陈天华就以踔励奋发的姿态,出现在宣传阵地的前沿。他的文章清新流畅,激情洋溢,感人至深,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②该年夏秋间,日本报刊披露日本政府行将颁布“清韩学生取缔规则”的消息。中国留日学生群情愤激,认为日本政府将中国置于它的保护国同列,实属不堪忍受,要求清廷驻日公使杨枢向日本外务省提出质询。外务省答称并无其事。实际上,这是日本政府正在策划的一个侵略阴谋,事过两个月,它就暴露出来了。
原来,清廷鉴于留日学生中革命分子急剧增多,曾强烈要求日本方面实行取缔办法。夏秋间日本报刊披露的消息就具有试探意味,并向清廷示意,日本将会应允此项要求。适日俄战争结束,订立《日俄朴茨茅斯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