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仍然不足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指出一条运用这项新科技的崭新路径和方法,确保在ERP的投资会带来获利上快速和巨大的回报。ERP供应商和顾问的这个做法,实在非常聪明。
  TOC专家队伍
  读者将会留意到,作者在最后几章多次提及TOC专家在ERP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主张企业管理阶层、ERP专家及TOC专家三位一体,协同操作,才是ERP实施之道,才能令ERP新科技快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小说也点出了世界各地面对的一大难题,也就是TOC专家严重短缺,人才难求。高德拉特博士想借这本书发出一项动员令,要各地经验丰富的TOC高手加快培养更多新人,加入TOC行列。
  其实,小说的英文版推出后,作者曾在欧美推动一个跟这本书书名相对应的概念,名为“Necessary & Sufficient”(简称N&S),即科技公司会同TOC专家,为企业提供“必须又足够”的服务,包括软硬件以及改变公司相关运作规则和思维模式的配套服务,让企业能很快地大幅改善获利。
  协助改变公司相关运作规则和思维模式以配合ERP,是TOC专家发挥的重要功能。作者的“前言”对运作规则有详细解释,请读者参阅。
  当这个N&S构思在全球各地大规模推行时,需要大量TOC专家,这一大群人一下子从何而来?这大概需要靠鼓励市场上现任职于各行各业的咨询顾问,一起来学习并掌握TOC,才能勉强应急。
  身为高德拉特机构区域总裁,我想借这篇文章向现任企业咨询顾问及有兴趣受训成为TOC专家的朋友们打个招呼,请你们跟我联系。另外,我也欢迎ERP行业的主管跟我交流,什么样的ERP才能把TOC的理念和要求发挥得最透彻,是个很大的课题。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具远见的欧美ERP供应商以TOC作为ERP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并以TOC作为主打卖点。我想,我们可能要举办一些专题研讨会,更具体更深入地探讨TOC和ERP的结合,并与ERP业界切磋研究。
  TOC思维方法
  对TOC有认识的朋友可能会感到诧异,TOC系列书籍中最常见的思维方法——“逻辑分析图”和“冲突图”,在这本小说中并没有出现,这最引人入胜的逻辑思考部分被删除了吗?不是,只是形式变了。本书的第七章,描写ERP公司总裁心系几件大事,夜不能寐,半夜起床,手捧一大杯牛奶,在花园中踱步,努力思索,寻找矛盾的关联。这段思维流程的描述,就是典型的TOC思维方法,我觉得非常有味道,“冲突图”跃然字里行间。还有,作者在前言中的逻辑推演,也是TOC典型思维,即以科学家的眼光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直击问题核心,敬请留意细味。
  不断探索和学习
  读《仍然不足够》只是一个起点,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牢牢掌握及运用好TOC。高德拉特博士创立的全球性“高德拉特机构”在本地区举办各种TOC服务,提供学习的渠道,也开展TOC实施项目,帮助企业全面推行TOC。
  作为高德拉特机构区域总裁,本人深感任重道远,希望借着《仍然不足够》这本书,结合对TOC有兴趣的企业和人士形成网络,一同探索、学习和实践。在TOC的道路上,我们起步虽然比欧美国家迟,但已渐渐累积了一点实战经验,而知道TOC的朋友也越来越都。我打算写《TOC实战篇》一书,跟大家分享本地区应用TOC的经验。我深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TOC一定可以为这个地区更多的企业带来亮丽的成绩。本书繁体字版已由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而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相信本书也能让您受益匪浅。
  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威力
  高德拉特
  一九九八年三月,我的老朋友保罗·贝恩找我。保罗和他的哥哥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成立了一家电脑软件公司。凭他俩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贝恩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电脑系统公司中的翘楚。
  保罗对我说,虽然公司的业绩是前所未有的理想,但对于下一步该做什么,他们开始有点迷惘。于是保罗请我分析一下他们的公司,并建议可采取的策略。当时我的工作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但既然是老朋友,我当然不会推辞。
  如我所料,分析没有多久便完成,令我意外的倒是分析中得出的惊人结果。这份分析明确地指出,整个电脑系统产业像一列高速火车,冲向一道墙壁。
  这个产业早已习惯了每年百分之四十的增长速度,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是如何抛离竞争对手,即如何让增长大于百分之四十。我的分析指出,部分公司很快就会无以为继,至于谁先跨掉,都有可能。倒闭的公司会令其他公司可多支撑几个月,但是谁也维持不了本来的增长率,而且,几年之内,所有公司也会几经挣扎才能获利。
  我怀疑这个产业中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我的预测,当时市场特别景气,利润又如此丰厚,而我的解决方案又需要这些公司大刀阔斧地改革经营手法。然而,保罗和杨却听取了我的建议,并开始在他们庞大而多元化的公司中努力争取经理们的认同。不过,在那一年年底,他们还未取得全面的认同时,我的分析预测便已开始成真。遗憾的是,贝恩公司是头一批受挫的公司之一,而且是重重地受挫。如今,距离我跟保罗初次讨论时已过了四年,每年百分之四十的增长率仿佛已是遥远的梦,产业中所有公司都要多番挣扎才有获利。
  我的分析已由事实验证了,但我稍后会解释,为什么软件公司光采纳那份分析的解决方案是不够的。不采纳该方案不仅令软件公司受损,更令他们的客户受损。过去几年,差不多所有企业都投资大量金钱在电脑系统上,数目以千万甚至以亿美元计。虽然投资庞大,但我至今还未听见过有任何一个机构宣称,电脑系统的投资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获利。事实上,大多数机构认为电脑系统的投资是不得已的选择。这种想法造成的损害何其巨大。其实,电脑系统的确可以令企业生气勃勃、令业绩攀上高峰,只要……
  只要我们能够回答以下的问题:
  一、电脑系统科技的真正威力是什么?
  我认为电脑系统科技的威力,在于它处理资料的能力。电脑在储存资料、在各部门之间传送资料及检索资料方面都有惊人威力,电脑系统在这三方面的表现都远比我们以前采用的科技即纸张科技优秀很多倍。为证实这一点,大家不妨在脑海中进行这个实验:想像你用旧科技储存所有公司的资料,换言之,把公司的电脑资料全都打印在纸张上,然后,在这堆积如山的纸张中,找出一个特定的资料项目,这会需时多久呢?再比较用电脑检索这些资料所需的时间,一般人如果要等待多过数秒钟,便会投诉电脑系统运作过慢了。
  毫无疑问,电脑系统的威力惊人,但别忘记,公司中并非所有经理人都是科技狂,他们大多数都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科技能带来什么效益,科技对公司的表现有和实质影响。
  科技如何代来效益呢?方法只有一个:科技必须能够减轻公司所面对的某项限制,才能让公司获益。所以,我们就别再盲目崇拜科技的成功了,而先要问一问下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二、科技到底减轻了什么限制?
  我认为限制就是:任何机构、任何部门、任何层级的经理人都需要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试着回想一下,在没有电脑系统的年代,一个部门所产生的运作资料,几乎从来无法让其他部门及时取得。根据我的经验,差不多所有决策所需要的资料,都起码有一部分是来自其他部门。因此,人们只能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我说的并非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决策。就以一个面前有一堆物料的机械工人威力。领班必须决定是否要他处理这堆物料,而这个决定所需要的一项重要资料是:这台机器和最终客户之间有没有物料堆积?如果有,那么根据TOC制约法和及时生产概念,就知道不应该处理这堆物料。就算机械工现在正闲着,也应该等一等。但如果库存堆积在这个部门以外的地方,领班能够及时得知的机会有多大呢?他只能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在一般机构,有什么限制会比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更为重大呢?
  任何能够减轻这项重大限制的科技,应该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且慢,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多少机构在安装了电脑系统后,获利就跳升十倍呢?为什么我们常听到的是,很多企业对他们的电脑系统大失所望?
  既然电脑系统似乎未能令获利跳升,那么我们的分析一定忽略了什么,那究竟是什么呢?
  看来我们要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电脑科技面世之前,我们便已经在管理企业了,那时我们是怎样管理的呢?早在科技面世之前,我们建立起某些行事方式、衡量基准、政策及规则,以顺应这样的限制,让我统称它们为“规则”吧,虽然这些规则大都不是白纸黑字写下的。
  当我们采用了科技消除限制,却有“忘记”更改规则时,我们会得到什么效益呢?答案十分清楚,沿用那些帮助我们适应限制的规则,后果就跟限制仍然存在无异,换言之,别期望能获得重大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回答第三个问题。
  三、限制寄生在什么规则中?
  就电脑系统科技而言,限制就是我们需要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而这些所缺乏的资料需要到别处才能拿到。难怪威力避免这项限制而发展出的规则,都关乎如何利用现有资料做决策,都是“局部效益规则”。由于每个管理人员都受到这项限制影响,所以这类“局部效益规则”在企业中触目皆是。(我的读者会留意到,在生产、财务、营销及项目管理领域中有不少“局部效益规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