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加不服从命令。1510年宁夏的新任巡抚被忿懑不平的军队杀害,1521年甘 
  肃省的巡抚遭到同样的命运。当没有严重的报复临近时,已经变得很明显, 
  朝廷不能或不愿干预这类事情,而这类消息在军队中引起了一种危险的看法 
  ——他们可以放手屠杀。② 
       1524年8月,大同戍军的士兵杀害了大同的巡抚和戍军的参将,放火烧 
  了许多官署,然后逃离这座城市。发生这一切是因为巡抚试图将2500人的军 
  队调到位于这座城市以北大约30英里的五个新堡。军队拒绝调动,巡抚于是 
  命令他的卫兵到这些堡去。卫兵军官尤其怠惰,非常舒适地住在城里。当他 
  们拒绝服从命令时,参将便责打他们。戍军部队受他们军官的煽动而骚乱, 
  袭击总兵公署,将他杀死,并将他分尸;然后他们用同样方式处置巡抚。这 
  次事件上报到朝廷,下令进行了例行公事的调查,为空下来的一些职位任命 
  了新的官员。但是那个地方的骚动并没有结束。 
       朝廷在边境政策问题上暂时出现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管理边境应当宽 
  大,并采取守势;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朝廷应当对所有边境事务的积极而可 
  靠的部署感兴趣。持第一种看法的人们认为军事行动费用大,而且往往是徒 
  劳无益的。军事力量顶多只能威吓军队中难以管束的分子,而且只是暂时的, 
  可是平民百姓却要忍受无休止的征发。当京师地区的安全没有受到直接威胁 
  时,这批人主张通过赠与和宽恕保持平静。另一批人则认为,这样的态度玷 
  污了朝廷的威信和声誉,最终导致整个防御体系的衰退。军人和他们的支持 
  者也宣扬侵略政策和征伐,部分原因是这样的政策给与他们提升和受赏的机 
  会。 
       负责调查的官员赞成宽大政策。两个辅政的大学士持相反的意见。皇帝 
  本人认为,巡抚对动乱负有责任;他希望只逮捕领头人而宽恕参与这次叛乱 
  的士兵。一支从北京到甘州出征的大部队碰巧途经大同,这被错误地看成是 
  来讨伐的。叛乱的士兵再次占领这座城市,并将城门关闭。这样的行动是向 
  朝廷权威的明显挑战,不能不予以制止。因而从锦衣卫火速派了一支 3000 
  人的骑兵队伍去解决大同事件。在这支队伍到达前,士兵已将当地知县杀死, 
  不久以后他们又包围了代王府,代王被迫逃往邻近的宣府防区以求保护。 
       骑兵指挥接近大同时,定下了偷偷捕捉叛乱领头人的计划,但他只获得 
  有限的成功。许多叛乱的首领逃脱,稍后又因他们的伙伴被捕,返回来进行 
  报复,焚烧并洗劫官署。骑兵指挥于是请求处决所有曾经与领头人共谋的人。 
  面临贬黜的负责调查的官员最后于1525年4月诱捕并处决了余下的叛乱首 

② 王士贞:《中官考》'554',载《弇山堂别集》'555'第90—100 卷(1590 年;重印,载《中国历史丛书》, 

16,台北,1965 年),94,第4153—4154 页。参见《明实录·武宗实录》'380'  (1525 年;重印,台北, 
1961—1966 年),第515 页。 

… Page 281…

  领,事件就被认为是解决了。       ① 
       大同戍军仍然难于管束。1533年发生了另一起较大的暴动,戍军的总兵 
  官在暴动中被杀;1545年那里又在酝酿一起牵涉皇室成员的不成功的政变。 
  蒙古人卷入了这两次事件,或者是作为潜在的帮手,或者是作为策划者,他 
  们常常利用叛逃的戍军在明防线的后方当间谍和向导。戍军官兵和许多蒙古 
  首领之间的不正当交易使管理更加困难,因为人们继续不断地来来往往穿过 
  防线,交换货物,也交换信息。但是遥远西部的更为严重的纠纷妨碍了对大 
  同问题的任何进一步的注意。① 
       1513年,土鲁番的苏丹满速儿(1484/5—1545/6年)占据丝绸之路东端 
  的绿洲战略城市哈密。14世纪晚期起中国人控制了这座城市,并于15世纪 
  晚期派兵保护它,但是这次朝廷只派了一个文官去交涉归还这座城市的帝国 
  印信问题。交涉没有成功。满速儿继续向更远的东方袭击和抢掠中国领土。 
  满速儿在帝国朝廷的奸细写亦虎仙终于安排好一个和解办法,让满速儿控制 
  哈密并允许他照旧通贡明廷。 
       1521年,写亦虎仙因叛逆罪被处决,满速儿的使者被扣留在北京,皇帝 
  应杨廷和的请求,批准了对土鲁番的敌对政策。这随即导致进一步的入侵, 
  最后造成1524年对甘州的袭击。主要由征集的蒙古人组成的明军奉派进行反 
  击,他们获得相当成功。但是,零星的战斗一直继续到1528年,这时满速儿 
  放弃了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满足于突然袭击。他已经能确保对哈密的控制, 
  明朝廷承认了他在这一地区的权力。这时朝廷的政治倾向已经改变,杨廷和 
  六年前所提倡的政策受到了抨击。① 

                                      李福达案 

       张璁和桂萼这时成了皇帝最亲密的顾问,他们好几年以来尽力排除杨廷 
  和在官僚机构中的坚决支持者。斗争在一连串抨击和清洗期间于1527年达到 
  顶点。对峙于1526年夏天从一件叛逆案开始。 
       1526年,桂的支持者侯爵郭勋(1475—1524年)被某些官员牵连进一件 
  叛逆案,这些官员反对皇帝的政府和他所任命的人。这是一件奇怪的案件; 
  连被告发的人的姓名也不可靠。据说他是一个叫李福达,或李午,或张寅的 
  人。根据40多年以后的1569年获得的证据,有某个姓李的人曾经反叛,被 
  充军,脱逃,又于1512年再次反叛。那时据说这个人于1526年以别的化名 
  露面,在太原戍军里当军官。他受到郭勋的关照,因为他的一个儿子被侯爵 
  选作侍童。但是这桩案件关于他的说法是多年以后根据新的证据推想的,是 
  可疑的。法庭的审讯把注意力集中于郭勋家里的这个人是否的确就是很晚才 
  在1512年被打败的那个叛逆者。 
       这桩案件最初于1526年8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据说被告发的人曾经一 

① 皇帝把这座位于紫禁城西北的宫殿叫做他的“新宅”。这座宫殿也叫做“豹房”。见毛奇龄编:《武宗 

外纪》'371'  (清初;重印,载《艺海珠尘》,嘉庆时期'1796—1820 年';重印,载《百部丛书集成》,38, 
台北,1968 年),第3 — 4 叶。 
① 《明实录·武宗实录》'380',第2204 页。 
① 关于葡萄牙人到达中国的更多资料,见伯希和:《明代历史的火者和写亦虎仙》'419',《通报》,2,38 

 (1948 年),第81—292 页。 

… Page 282…

  度被带往侯爵家,侯爵看重他炮制春药的技术。后来他在回到他的家里时, 
  被一个仇人认出就是在山西领导过一次暴动的那个叛逆者,他也是一个声名 
  狼藉的术士。当这个人在地方当局出庭时,他被辨明无罪,而告发他的人则 
  被充军。但是在这期间,当时在北京的他的儿子曾经恳请侯爵求负责的那个 
  御史放过这一案件。御史拒绝了,反而在诉状中加上了郭勋的名字。 
       这个人在他的儿子被捕后,向当局自首。他被控叛逆,稍后郭勋也被加 
  上了同样的罪名。1526年9月,郭被进一步告发,占用预定给京师戍军的大 
  量银谷。皇帝只命令他说明关于叛逆的指控,郭因此指明他曾多次被司法当 
  局指控卷入了种种案件,原因是他在本朝最初的几年中支持过皇帝。 
       1527年,当这个案子移送北京再审时,刑部把诉状改成施行巫术。所有 
  共谋者仍有被砍头的连坐罪。但是皇帝在诉状改变后渐渐起了疑心。他最后 
  站到了郭的一边。1527年10月,他将所有涉及这个案子的官员逮捕,命令 
  他的谋臣们再次重审。他们按照他的指示撤消了对被告的指控,并开始审查 
  那些支持诉状的朝廷官员们。有10个官员被打致死,40多个官员被谪戍边。 
  当事情结束时,都察院和各部与杨廷和及翰林集团有过联系的那些官员都被 
  清除了。 
       这桩案件的真象从未弄清。最后的裁决认为,被指控的实际上是一个叫 
  张寅的人,认为原来不利于他的证据是互相矛盾的,既说他是名叫李午的术 
  士,又说他是名叫李福达的叛逆者,尽管他实际上只是逃离本土的一个无籍 
  匠人。同时,在有关年纪和日期的细节上还有其他的不符之处。皇帝确信朝 
  廷官员们串通起来攻击部勋,并有证据证实他的这种确信。他还担心官员中 
  有一派人反对他和他的支持者,他要坚决肃清他们。这桩案件最终和被指控 
  叛逆的人没有什么关系;它是政府里的翰林集团对皇帝的支持者的攻击,它 
  以对他们的灾祸而告终。① 
       皇帝于是集中注意力于翰林院本身。张璁猛烈地进行了这次清洗。自 
  1524年他成为翰林院的学士时起,他蒙受了出自翰林院学者们之手的欺凌和 
  屈辱。连翰林院最低级的成员也拒绝向他致意;对待他像对待一个无赖。 
       1527年11月他进行反击。他建议对翰林官进行考察;那些被认为不合 
  要求的人到地方上任职。20多个官员被贬黜,所有翰林院资历最浅的成员, 
  即庶吉士,被任命为知县或各部的属员。重新给翰林院调配的人员是以前和 
  它并无关系的一些京师官员,与此同时翰林学者的选拔放宽到包括翰林院以 
  外的高级官员。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杜绝别的翰林派系的兴起。对翰林院的 
  任命不再限于它的人员,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