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72年以后,军事问题已不是朱元璋主要关心的所在,而吸收和扩大文 
  职官员就为发挥政策的主动性创建了一个新的主要制度。在创建明王朝阶段 
  中曾经推动明政权工作的军事领袖们逐渐降低了作用,虽然还处于重要的地 
  位。很久以后,明王朝可能变成中国历史上文官最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之一。 
  这一发展和其他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1355—1372年朱元璋和他的 
  将军们在战胜他们的对手们和建立巩固的边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① 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76—87 页。 

… Page 75…

                   第3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引言 

                 ① 
       当朱元璋在1368年1月在中央王国称帝的时候,他在朝廷的主要顾问 
  和支持者包括他在前一年封的三个公爵:即徐达将军和常遇春将军,以及文 
               ② 
  官李善长。徐达是安徽濠州人,1353年投效朱元璋军营。他和其他因饥馑 
  和疾疫而无家可归的几千人一起开始反抗元政权的当局。常遇春也是濠州 
  人,原为一介武夫,于1355年归附了朱元璋。李善长为安徽定远人,出身于 
  地主,于1354年跟从了朱元璋。这三个人是朱元璋在开国之后不久最受宠信 
  的助手。他们三人组成了开创新王朝的安徽帮核心。 
       在这个安徽帮形成以后的年代,朱元璋也吸引了其他许多人物到他的麾 
  下,其中有文武两方面的人物。在文人方面,没有人得到像朱元璋给予武人 
  那样的赏识、身份和俸禄。虽然他致力于建立以传统的礼仪和天命为基础的 
  可靠的文官政权,但在开国的初年军人还拥有比文人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情 
  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王朝的建立是以下几方面的结果:它用武力赶走了 
  蒙古统治者;它要在中国本部建立一个新的政权结构;它要统一汉族对由敌 
  对的非汉族居住的中国西部、西南部和南方广大领土的统治。 
       1368年,中国被一群互争雄长的军人们弄得扰攘不宁。元帝妥懽贴睦尔 
  仍然作为可汗稳坐在大都 (今北京)的天子宝座上。占据四川国号夏的小明 
  王明昇仍未被打败,同时,另外一些次要的割据自雄的人物也准备用武力抗 
  拒国家的统一。朱元璋不顾这些地方割据政权的继续存在,他在1367年,即 
  吴元年,开始为建立大一统的帝国打下基础。他的选择这个新年号清楚地表 
  明他要摆脱红巾军的叛乱背景,以及使之作为建立全中央王国的统一政权的 
  准备步骤。在1367年,主要的学者们也帮他仔细地起草了治国的礼仪活动的 
  规定。宫殿已有所规划,有些并且已经建立起来;律令已草就并已印行;制 
  定了文武科取士之法;设立了翰林院和国子监。城外则修建了天坛和地坛— 
  —这是联系王朝命运的主要宗教中心;在起兵征讨华北平原、山东和湖广的 
  同时为皇帝以前的四代祖先兴建了太庙。拟订了大统历,颁行了法典的通俗 
  的解释。 
       称为吴王的朱元璋这时给江河神灵奉献了祭礼,后来又祭祀了上帝。吴 
  元年(1367年)阴历的最后一个月在祭祀上帝时,朱元璋恳求神明昭示祭祀 
  之日是晴明还是阴霾之天,以便据以看他配不配做全帝国的统治者。他说, 
  大臣们都竭力劝进,让他即天子位,他只得勉强同意。祀天之日选在新年初 
  四。 
       朱元璋——现在称为洪武帝——登极的礼仪预先拟定了细节,并记载于 
  洪武朝的实录中。它们包含这些活动的几个阶段,意在给统治者树立威严高 

① 关于朱元璋的传记,见吴晗:《朱元璋传》'587'  (1949 年;修订版,1965 年;1979 年北京重印);富 

路特和房兆楹编:《明人传记辞典》'191'  (纽约与伦敦,1976 年),第381—392 页。 
② 分别见于《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们各自的传记,第602—608 页;见张廷玉等编:《明史》'41' (1736 

年;1974 年北京重印),125,第3723—3732 页;《明人传记辞典》,第115—120 页;《明史》,125, 
第3732—3738 页;以及《明人传记辞典》,第850—854 页和《明史》,127,第3769—3773 页。 

… Page 76…

  大的形象。皇帝的态度据说是叫学者们不要泥于古代模式,其措施应该因时 
  制宜。可是,学者们在拟定登极礼仪时总是走繁文缛礼的路子。 
                                                  ① 
        登极大典于1368年1月23日举行。礼仪的开始是由皇帝在郊区的祭坛 
  分别向天地献祭。登极的文告上达给神明,然后宣布王朝的国号为大明。皇 
  帝接着登上宝座。李善长率领着百官和国宾敬献正式的贺辞,接着是皇帝率 
  亲随前往太庙献上表文和玉玺,追尊他的前四代祖先。② 
        穿着皇帝长袍和帽子的皇帝现在前往他新的禁城内的奉天殿接受文武百 
  官的朝贺,经过精心安排,形式非常隆重。 
        登极典礼把皇帝的两种身份在一次正式仪式中结合了起来。皇帝是皇族 
  的头目,他凭着这一出生的权利要统治皇族到亿万世。因此,他要去为此目 
  的而特别建造的太庙给祖先们上祭和表示孝道。他同时又是官僚政制的头目 
  和对天地而言的帝国的代表。这个典礼可以让官员和皇帝象征性地体现出他 
  们各自的关系。象征帝权合法性的这些方面在登极文告中自始至终均细心地 
  记录在卷,登极以后又往东亚诸邻邦发送这道文告;这份皇帝的诏书说: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 
        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 〔即安徽〕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 
        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 
        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1368年1月23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 
        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① 

        在这篇文告中,皇帝首先被刻画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祭司,由他祭告万物 
  创造者的天和地。第二,他被加冕为地上的世俗君王。第三,他是按照最高 
  尚的人的方式来崇祀他的祖先的孝子。第四,最后一点,即他是人民生计来 
  源的护卫者,因为他祭告了农业之神。 
        在这篇文告及其相伴随的礼仪中我们可看到这样的证据,即是自觉地利 
  用合法化的象征以提高新统治者的地位。礼仪必须搞得这么隆重,部分原因 
  是要抵销那些尚忠于大都的元蒙政权的人们的疑虑。这样做的效果远远不是 
  立竿见影的。比如,朝鲜人就有10多年之久继续认为元朝是中央王国的合法 
  统治者。 
        皇帝登上宝座以后,他封他的妻子为皇后,封他的长子朱标(1355—1392 
                     ② 
  年)为皇太子。朱标还很年轻,所以已经给他选派了几个最好的儒家学者做 
  他的老师和顾问。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金华的饱学的儒家学者宋濂 (l310— 

① 关于登极仪式的详细情况,见《明实录·太祖实录》'380' (1418 年;1961 年台北重印),28 上,第433—438 

页;29,第477—482 页。 
② 他们的真实名字他是并不知道的,因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和无文化的家庭他往后就前往社稷坛献祭。 
① 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  (上海,1948 年;摹印本,香港,1967 年),第107—108 页。这一篇更 

早的文告应该与《明实录》'380'上的文字作一参校,见《太祖实录》,29,第482—483 页。 
② 关于皇后和太子的传记,分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23—1026 页,以及《明史》'41',113,第 

3505—3508 页;另见《明人传记辞典》,第346—348 页。 

… Page 77…

                                                            ③ 
  1381年),他是在1360年参加朱元璋的队伍的。皇帝不惜用很高代价来使 
  太子受教育和培养他为人之君,因此他即位不久就派了他最重要的伙伴们来 
  监管太子的称之为东宫的王府的家务。徐达、李善长和常遇春被任命为教师。 
  这只是名义上的任命,因为徐达和常遇春那时正在北方搞军事活动,即准备 
  对大都的蒙古人发动进攻。但是,这表明皇帝很重视让太子能得到诱导,至 
  少在象征性的意义上是这样的。 

        1368年初春,常遇春和徐达率军进入山东以巩固北方的领土。皇帝的幼 
                                     ①                                                  ② 
  年朋友汤和(1326—1395年)和另一个安徽老乡廖永忠(1323—1375年), 
  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已经率水军从宁波开往福建,此时奉命折回宁波,以监 
  督这次北伐战争中的海上供应线。1368年3月1日,常遇春拿下了山东西北 
  运河岸上的东昌(今聊城),两个星期以后徐达又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