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陶凯铸造一个铜人,手执竹笏,上面刻有“斋戒”二字。他告诉臣下,
这个铜像要在他斋戒之日展示在他面前,使之起到提示者的作用。②
① 《明会要》'364',1,第152—153 页。关于陶凯的传记,见《明史》'41',136,第3954—3955 页。
② 《国榷》'498',4,第436 页。
… Page 85…
从1371年到1380年:帝国的巩固和稳定
四川在1371年并入了明帝国。1月19日,皇帝任命汤和率军讨伐夏国;
这个夏国在1366年以前一直为明教领袖明玉珍所统治,现在是在一批控制他
③
儿子朝廷的政治阴谋家手中。四川忽然间提到明军议事日程的最前面,因为
夏国拒绝皇帝假道伐滇的要求。云南这时仍在蒙古统治之下,夏国也有它自
己吞并云南的计划。邓俞因此在1371年1月20日奉派领兵前往今湖北汉水
上游的襄阳地区,准备在那里为进兵四川之役屯聚粮草。
准备工作在5月完成,傅友德从北面的陕西进攻夏国的防军。傅友德在
5月18日拿下文州(今甘肃南部的文县,靠近四川边境),并续继南下又拿
下龙州 (今四川涪江上的龙安)。傅友德从这里再挥兵南向进入四川,最后
抵达成都东北80英里处的绵州。他的部将蓝玉 (1393年死)与守军进行夜
④
战,迫使他们逃过雒水。雒水被认为是夏国的主要屏障,所以傅友德带来的
威胁引起位于成都的夏国首都极大的关注。傅友德命编造数以百计的木排,
准备用它们渡过涨水的河道。这些木排在几个星期内造成,同时军队还建成
了一个安全的渡口。与此同时,夏国也从瞿塘调兵来增加防守力量;此瞿塘
位于东南200英里之处,在今长江上的奉节附近的峡口那里。此举是为了防
御傅友德对成都的意料中的进攻,因为傅友德军现在正在汉州 (今光汉县)
集结,这是位于成都东北30英里的主要防御阵地。1371年7月,傅友德军
在与瞿塘调来的水军激战之后攻占了汉州。甚至在这些部队从瞿塘撤退以
后,汤和的部队也不能跨越三峡以东长江江边的大溪口前进。只有当廖永忠
的水军到达以后,明军才能经由此路线突入四川。完成了这样的军事态势以
后,两位指挥官分途急趋重庆,廖永忠走水路,汤和走陆路。
1371年8月3日,廖永忠和汤和到达夏都重庆。15岁的夏君明异及其母
彭氏投降了。廖永忠于是命令几个战败将领的儿子们送信前往夏政府的某些
领袖仍在坚守之中的成都。傅友德要他们献城投降。在信被送到以前,成都
的防卫者希望击败明军,便决定放出他们的受过训练的战象。不料这些动物
受惊,践踏了许多夏军士卒。成都守军一旦听到明昇已在重庆投降,便大开
城门也向明军投降了。与此同时,明昇被押送至南京,于8月25日抵达。
那年秋天,在成都设立了四川行中书省。明太祖在南京公开处决了夏国
的吴友仁将军;在此之前,其余夏军将领则宁愿投水自尽,也不愿被活捉。
皇帝的外甥李文忠受命在成都周围监造新城墙。修完了城墙,李文忠返回南
京,把戍守的任务留给了皇帝的一个养子何文辉。①
1371年在制订政治制度的工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2月份,皇帝命令
每三年举行一次县考和乡试。乡试在3月举行,此前不久,皇帝曾去中都凤
阳——在淮水流域他出生地的附近——旅行。他只在那里停留了几天,几乎
立即折回了南京。凤阳显然无资格做一个令人满意的行政中心。
在这一年的后来日子里,皇帝召道教法师周元真入宫询问雷电的意义。
③ 见第1、2 章各有关段落。
④ 他的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88—791 页;《明史》'41',132,第3863—3866 页。
① 《明史》'41',134,第3897—3898 页。
… Page 86…
和蒙古人一样,皇帝很怕打雷,这位法师能够解释打雷的本质,认为它是上
天和人类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的表现。宋濂记录了他们讨论的某些细节,因
为他本人也对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传说深感兴趣。①
和日本人的关系在1371年也有了可喜的转变。皇帝在1370年已派遣赵
秩为使去访问日本人;日本人在当时的中国文书中称为“倭”。北九州的日
本南朝朝廷的主子怀良亲王几乎把他杀了。但是,怀良终于同意向明君称臣,
并且派了祖来和尚为报聘使,跟赵秩和其他中国被囚者同返南京。为了酬答
祖来的聘问,皇帝特派佛僧祖阐 (盛年期1360—1373年)于1372年率使团
②
到日本。 1371年为此做了准备工作,1372年春在南京天界寺举行了盛大的
佛教法事普渡会。此会延续了三天,参加的僧众千人,皇帝也亲临参与盛会。
③
这年3月举行的法事并不是洪武帝在1372年举行的唯一佛教礼仪活动。
从阴历新年正月的十三到十五日 (1372年2月17—19日)皇帝驾临南京城
外蒋山的太平兴国寺参加了一个大规模法会,他本人在佛像前礼佛如仪,听
和尚宗泐 (1318—1391年)的说法,并接受天台宗和尚慧日的戒律。①
专门对付蒙古人的军事行动在14世纪70年代一直在继续进行。一个领
袖被制服了,另一个人又顶了上来,所以在北京和山西的明军始终在移动之
中。1372年3月,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以征讨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意在深入蒙古,攻击蒙古首都哈尔和林。虽然扩廓帖木儿的妹妹已在 1371
年10月嫁给了皇帝的次子朱樉,但他在1375年死去以前迄为明朝的边患。
1372年4月,蓝玉将军作为徐达40万征讨大军的前锋,败扩廓帖木儿于蒙
古土剌河的附近。但是,徐达和李文忠后来进攻哈尔和林时却被蒙古人彻底
打败;这时蒙古人已在他们的旧都重整了部队。李文忠这一支人马因蒙古骑
兵的攻击和戈壁沙漠的艰苦地形而受创极重。明朝廷就再也没有派军深入草
原了。
但在这同时,在甘肃的傅友德和冯胜却战胜了蒙古人。兰州和西凉 (今
甘肃武威附近)都被傅友德和冯胜清除了亲元的军队,然后他们两人于7月
进兵甘肃西北的永昌和戈壁边沿上的亦集乃 (即居延)。
冯胜的军队是三支主力军中唯一深入蒙古人的老家并在那里取得了军事
胜利的部队。他俘获了10余名蒙古军官和1万多头牲口(马匹、驼骆和羊群),
而且他的部队没有严重的伤亡。
冯胜、徐达和李文忠于1372年末奉召回南京,另外,皇帝在1373年初
决定把当时在位的元君的儿子买的里八剌送回哈尔和林他父亲处。1373年1
月23日发出了有关这一内容的一封信。1373年春,徐达、李文忠和冯胜再
受命统领北京的卫戍军。可是从此以后,这些卫戍军不再发挥主动进攻的作
用了,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备边,以防止元军重新夺取中国的皇位。徐达在秋
①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15 页。
② 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14—1318 页。
③ 其中可能有印度僧人班迪达 (1381 年死),他率领12 名印度和尚也于1371 年到达了南京。自1364 年
以来,他们即在中国的蒙古朝廷内。《明实录·太祖实录》'380',68,第1282 页;陈鹤:《明纪》'53',
3,第18—19 页。
① 《国榷》'498',5,第460 页;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7,第2 — 3 页。关于宗泐的传记,见《明
人传记辞典》'191',第1319—1321 页。
… Page 87…
天返回北方,9月间赴大同,把边塞地区的居民强行安置到北京附近来。11
月,扩廓帖木儿攻大同,徐达这时已经南移到太原。11月29日,徐达在怀
柔(北京东北40英里处)打了一次漂亮的进攻战,他在风雪之中打败了扩廓
帖木儿。
直到1374年买的里八剌才被送回蒙古。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蓝玉就在
兴和等地和蒙古人打了一系列胜仗,同时,李文忠也在大宁和高州 (今承德
地区)取得胜利,俘虏了一些元军军官和妃子以及驼马等等。最后,洪武帝
于10月20日遣买的里八剌返回草原,由从前元朝的两名宦者护送。他给他
父亲带回了一封信,皇帝在信中要求他父亲承认明王朝。这封信未被重视,
蒙古的政策迄无改变:明政权在草原继续受到先后继任的蒙古领袖的考验。
当扩廓帖木儿于1375年9月死于蒙古的哈尔和林西北的哈剌那海以后,
西部元军的势力削弱了。但是正当西部蒙古人的权力式微之际,前元朝的官
①
员纳哈出(死于1388年)领导的东蒙古人在东北继续增加力量。纳哈出的
根据地在松花江流域:他在14世纪70年代向南扩张到辽东,他在那里直到
1387年前一直是挑起事端的根源。同时,在陕西北部地区另一位西部蒙古新
兴领袖伯颜帖木儿再次形成了蒙古人的威胁;这种威胁自扩廓帖木儿死后本
来已趋于缓和。1376年2月,原在延安修建了前哨阵地的汤和奉旨对付伯颜
帖木儿。汤和在3月份接受了这名蒙古领袖的投降;但是伯颜帖木儿没有就
俘,他在7月份又再度叛变。留在延安守边的明军将军傅友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