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这两个机构,给它们命以不那么刺眼的新名称——僧录司和道录司。
1382年,皇帝命令全帝国崇祀孔子——或许他是把这当做对付儒士批评
的一个打狗的肉包子。1369年的政策是只准山东曲阜孔府族长祭孔,现在皇
②
帝一改前辙,要全帝国的一切孔庙都在秋、春两季祀孔。 1382年6月,在
③
他向孔子致敬以后,他据说又亲往国子监讲《尚书》三篇。后来在9月份,
他又重开在前10年已经停止举行的科举。④
不仅是李仕鲁一个人反对皇帝偏爱佛教。他的大理寺下属、学者陈文辉
也正式上疏责备皇帝把佛教徒提升到关键职位上。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批评,
⑤
陈文辉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个桥头跳水自杀了。李仕鲁攻击皇
帝弃“圣贤之学而崇外夷之教”。他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亲近佛教道教;目
中无人地掷笏于殿阶的地下,请求退隐。皇帝果然大怒,立命军官们徒手把
李仕鲁捶打致死。李仕鲁死于殿陛之下。
① 见《明通鉴》'210',1,第396 页。
② 关于思伦发,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儿子思任发(1400—1445 年)的传记,第1208—1214 页。
① 本传见《明史》'41',139,第3988—3989 页。
② 《明通鉴》'210',1,第396 页。
③ 《国榷》'498',7,第620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402 页。
⑤ 《明通鉴》'210',1,第398 页。
… Page 98…
李仕鲁和陈文辉的观点是对的;皇帝确实是偏宠佛教僧徒。但是,皇帝
之所以出此是因为他有一个把三教 (释、道、儒三教)合为一个伦理教义的
观点。1382年,福建学者沈世荣被召来南京。他给皇帝讲了许多关于三教合
①
一的道理。 1375年,沈世荣曾经请皇帝给《道德经》作注疏,现在做了翰
林待诏;皇帝在撤消中书省之后因为急需一些文人学士备顾问,所以翰林院
重新充实了起来。
洪武帝的马皇后于1382年9月17日去世。她死之后,皇帝和诸王子更
加依赖和尚们参加意见。这些亲骨肉王子都奉旨来南京奔丧。葬礼在 10月
31日举行,这时她的遗体被埋葬在孝陵,即皇帝命令在京师东郊兴建的陵
墓。皇帝指示每一个王子须选择一个和尚做宗教事务上的顾问,并在返回各
自王国时把和尚随身带走。刚从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礼的细节给皇
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绍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来唪经。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
②
衍参加这些活动。当燕王在丧礼过后返回北京时,道衍作为宗教顾问也跟着
来到北京。他卜居在一个庙内,不管在燕王夺权以前或以后,他都在各种问
③
题上出谋献计。 朱棣后来在叫他还俗和从政时给他赐名为“广孝”。
洪武帝的第一次内阁制试验在1382年8月结束,那时他废除了四辅官。
但是,他马上设立了另外的组织来更加专业化地实施内阁的职责。11月,在
废除了统一的御史台之后,紧接着他又废除了他在1380年7月建立起来的谏
院。然后又设立了都察院,有监察御史8人,分巡12道。第一批监察御史中
有一个学者名詹徽 (1393年死),安徽婺源人,是安徽著名文人詹同之子。
①在几个月以前的1382年10月,南京吏部曾举行特科考试,詹徽被推荐来应
试。通过这次考试,约3700名秀才进政府做了官。许多人被任以极其重要的
行政职务,其中也有人做了尚书。这次特科选拔的士子论其才干有以下6个
方面:(1)经明而行修者;(2)擅长书法者;(3)对经书意义有深入了解
者; (4)人品俊秀者;(5)有治国才具者;(6)语言有条理者。
但是在关于日常行政的谘询方面,洪武帝没有切实可行的其他途径,而
不得不又来依靠特殊的学者…顾问集团——这些人最终组成了非正式的内
阁。1382年12月,他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
公文。大学士们被任命为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的官员:最典型的一个
职称便是文华殿大学士。1382年,皇帝从翰林学士中提升了四名大学士。由
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
的挑战。②
① 《明通鉴》'210',1,第405—406 页。关于沈世荣,见明太祖:《谕翰林待诏沈世荣》,载《御制文集》
'392' (台北重印本,1965 年),8,第17—18 页。沈世荣著有《续原教论》'467',其序为1385 年 (出版
地点不详,1875 年木刻本)。
② 道衍的传记可见之于 《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姚广孝条,第1561—1565 页:《明史》'41',145,第
4079—4082 页。
③ 《明纪》'53',4,第23 页;《明通鉴》'210',1,第405 页。
① 关于詹同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3—44 页,及《明史》'41',136,第3927—3929 页;
詹徽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35—36 页,及《明史》,136,第3929 页。
② 《国榷》'498',7,第630 页。
… Page 99…
1383年至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洪武帝显然在14世80年代越来越从他的高级追随着中间发现不顺心的
纪律问题,经过了 10年时间他蛮横地消灭了他们。他的外甥李文忠 (1339
—1384年)在1370年被封以公爵,年俸高得不同寻常,为3000担禄米,1383
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他的这一项特殊任命是要恢复学校中的纪律,因为
皇帝得出结论,认为纪律已经极端松弛了。李文忠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
识的人,曾在1358年至1362年从浙江金华学者胡翰(1307—1381年)和范
祖干学习过。但是从很早时候起,他对他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肯定。可是,
皇帝还是把他安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1383年,当他被要求兼任国子监祭酒
时,他已经做了大都督。但是到了这一年年终之时,他开始越来越对皇帝持
批评态度,并纠集了一些认为他有可能成为皇帝而追随他的人。①
当刑部尚书洛阳人开济被捕入狱,而其侍郎和主事在1384年1月被处死
时,这可能给李文忠发出了一个警告。开济在1381年中式明经科后就登上了
②
仕途。他是个极有才干的行政官员。根据史籍所载,他擅长搞钱粮和刑名事
务,也善于搞大项目公共工程。但是在1384年秋开济被弹劾,说他恶意而残
③
忍地利用刑法制度加害他的敌人。他曾经很得皇帝的信任;1382年,正是
④
开济给在南京举行的特科考试制定了程式。但是在1384年,一位御史指责
他窜改臣下上报的奏章以诱使皇帝做出错误判断。这些指控马上导致他的垮
台。
李文忠也在1384年因为失宠而倒台,并在可疑的情况下死去。据正史中
李文忠的传记的作者所说,他曾因皇帝在处理重要政治事务时过于依赖宦官
方面,以及因在处死官员和处理其他事项方面批评过皇帝。或许正是这种批
评引起了他的事变,虽然他的批评比起从前其他学者们所提出的批评似乎要
和缓一些。史料还提出,皇帝可能命令处死李文忠的许多随从者,因为显然
他已在他的京师府第中网罗了一大批党羽。①
李文忠的指责可能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洪武帝本人最后认定宦官已经
②
取得过大的权势。1384年7月,他下令禁止宦官干政。可是,作为协助皇
帝处理政府文牍的官员,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尽管皇帝声称要尊重正统做法和力求处事平允,但还是有人批评他方法
粗暴。1384年,江西泰和学者萧岐(1325—1396年)呈上了一份长篇奏疏谈
③
为政的10个要点,在奏疏中他指出皇帝用刑过重。他要求终止这种专断和
不正规的刑罚,并且敦促应按照法典来量刑。1385年,另一位江西新淦的学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886 页;《明通鉴》,'210',1,第424 页。
② 他的传记见 《明史》'41',138,第3977—3978 页。又见《明纪》'53',4,第22 页。
③ 《明通鉴》'210',1,第421 页;《国榷》'498',第638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403 页。
① 《明通鉴》'210',1,第424 页。
② 《明纪》'53',5,第2 页。宦官在洪武年间确实被用在很重要的任务上,见黄章健:《论〈皇明祖训录〉
所记明初宦官制度》'241',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 (1961 年),第77—98 页,重印
于他的《明清研究丛稿》'242' (台北,1977 年),第1—30 页。
③ 《明史》'41',139,第3874 页;《明通鉴》'201',1,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