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明史》'41',139,第3874 页;《明通鉴》'201',1,第431 页。
… Page 100…
④
者练子宁 (1402年死)也提出了同样是指责性的和直率的批评。练子宁在
1385年通过了会试,然后进入殿试。他在殿试文章中说,帝国的人才资源是
有限的,因此皇帝不应该以琐琐细故便置大批人于死地。他明显地暗示,这
在事实上就是皇帝在此时的所做所为。两人都没有因为公开批评皇帝的粗暴
统治而受到处罚。
在这些谏议之后不久,皇帝严惩了户部侍郎郭桓。他于1385年5月被处
死,因为他被指控贪污了700万担谷子。数以百计的人受到连累,并被处死。
⑤这些人包括许多高级官员,例如礼部和刑部尚书以及兵部和工部侍郎。1385
年11月,皇帝透露郭桓贪污的数字要多得多。皇帝的《大诰》宣称,郭桓实
际上贪污了2400万担谷米;原先之所以只宣布700万担,是因为怕人们不相
信这个实际数字。皇帝指出,腐化的仓库吏员使得这一贪污案件成为可能,
①
他们均已被置之重典。 到了后来,在1387年发布的《大诰三编》中皇帝也
承认,他曾经使用过下列大刑,诸如断指、刖足、髡首和黥面等。同时他还
②
承认,“无数之人”已被杀死。
皇帝在14世纪80年代就摒弃了他建国初年司法行政的作法。1384年4
月,所有查办刑事案件的政府部门都应该迁出宫外,在北面的城墙外建造办
公处;北方,乃取其含有严冬、死和刑罚之义。他让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
重新选址于皇城太平门外名为贯城的新院落里。这是取名于北冕座九星 (贯
索)。传统上被认为是天上的牢狱。这三个司法机构在12月移往贯城,在搬
迁的同时还对刑事案件全面进行审议,其中的死刑这时已经判决。③
如果说三法司移址办公意味着对司法机关要从严控制,那么,1385年春
对几名高级官员的处死则加强了这个印象。这年5月,皇帝处死了吏部尚书
④
余■和国子监助教金文征,说他们诽谤了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名誉。审刑院
(司)之右审刑吴庸也被处死,因为他被指控在郭桓的案件中使用逼供信的
办法。他因此得对许多无辜的人之冤死负有责任。①
1385年春在京师举行了会试,接着在4月10月举行了殿试。皇帝授予
②
472名士子及第;其中便有练子宁,即对他直言无隐的批评者。皇帝想把这
些士子安排在权威的位置上,使他们本人能够矢忠于他,能够帮他同既得利
益集团的腐化作斗争。在殿试中高第的人们第一次被派往翰林院授职。除了
有派任翰林院检讨的人外,其他几个特别有出息和名列前茅的称为庶吉士的
士子也被派来翰林院。这就开始了一个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很重要的做法。③
④ 他的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911—912 页,《明史》'41',141,第4022—4023 页。
⑤ 《国榷》'498',8,第653 页。谈迁把这种粗暴办法归因于洪武帝历久不衰地痛恨元代法度和政府纲纪的
废弛。
① 明太祖:《大诰》'389' (1385 年);重印于《明朝开国文献》'388',1,第55—56、77 页。
② 明太祖:《大诰三编》'391' (1387 年);重印于《明朝开国文献》'388',1,第347 页。
③ 见明太祖:《谕刑官》,载《御制文集》'392' (1965 年编),8,第14 页;《国榷》'498',8,第641
页。
④ 《明通鉴》'210',1,第436 页;宋讷的传记见《明史》'41',137,第3952—3953 页。
① 《明通鉴》'210',1,第436 页。
② 《明通鉴》'201',第432 页;富路德:《谁是1385 年的探花?》'190',载《明史研究》,3 (1976 年),
第9—10 页。
③ 见杜联喆:《明朝馆选录》'516',序,载《清华学报》,新版5,2 (1966 年12 月),第30—119 页。
… Page 101…
还有一些中式士子则被派往南京各部门去“观政”。在9月份,有67名以上
的进士被派做给事中,分到负责检查事宜的六科和六部工作。他们在这些官
署作见习秘书。
1387年初,皇帝又公开表现了他要改变心意,重新关心司法问题。已拥
④
有特别大的权力的执掌宫禁警卫的锦衣卫奉旨焚毁了它的酷刑刑具。它对政
治犯的残酷讯问早已恶名昭著,而且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
皇帝通过颁布他著名的《大诰三编》,继续公开搞他的这种运动以恢复
他的威望和权力。他在《大诰三编》中明确地说,他深深关怀他的人民,并
且想以仁政治民,但是,为了终止危害帝国利益和安全的活动他也必须最严
厉地惩治不贷。
“大诰”暗指《尚书》中所收古代圣王所作的告示。用这个词来称呼他
的公告,这是洪武帝把自己与古代伟大的统治者并列。这些文告中的初编发
布于1385年11月3日。帝国的所有学校都得以它的内容考试学生。它指出
了10类罪行,并特别指出:如果刑事诉讼中的被告能够背诵它的条文,可以
自动地减刑。第二编《大诰》发布于1386年12月,与第一编的一个再版本
一起问世。第三编则问世于1387年初。①
三编“大诰”的内容或者是洪武帝自己写的,或者是由他监督官员们写
出的。它们表达了皇帝对于帝国内腐败问题的关心,并详细描述了在根除它
时准备使用的方法。重点是要惩治地方衙署中的官员和吏胥所犯的罪行,其
中包括官僚中这样一些罪行,例如在税款收据上作弊;衙役敲诈勒索;办事
无效率,以及简单的办事无能。贿赂可能是最通常的罪行,因此皇帝指出了
对付它的四种办法: (1)令贿赂各方负连坐之责;(2)禁止私人和地方官
员互相勾通和在他们之间交换所偷之物品;(3)对贿赂双方同样严厉处置;
(4)制定条款准许私人径送贪官至京师受审,而勿须经过正常的司法程序。
②
《大诰》初编授权农村中的长老在地方官贪污腐化和不胜任职务时可直
③
接向皇帝申诉。 皇帝在这里指出,地方官员经常利用社学肥己,为害人民。
他指责说,只有富人才能使子弟上学。官员们也从家有三、四口纳税男子之
①
户敲诈钱财,强迫他们为他们的子弟购买豁免徭役的凭证。皇帝也详细胪举
②
了粮长种种违法的事端,这些人是被委任从农家集运粮课的富户。他然后指
名攻击了某些官员,如户部尚书茹太素。他批评茹太素蓄意地夸大他的文牍
工作的份量。茹太素是泽州(山西)人,1371年入仕。1375年他上了一本长
④ 《明纪》'53',5,第7 页。
① 三编 《大诰》的序所记的日期分别为1385 年11 月3 日、1386 年4 月14 日和1387 年1 月5 日。第二编
附有1386 年12 月16 日的一篇题记,皇帝在这里指出头、二编是在这一天一起发布的。第三编之序注明的
日期为1386 年12 月22 日,第三编包含有一个内部提到的日期为1387 年2 月17 日(见《大诰三编》'391',
载明太祖: 《开国文献》'388',第400 页),所以它可能在此以前尚未刊印。见昌彼得:《御制大诰前、
续、三编叙录》'44',载他的《蟫庵群书题识》(台北,1972 年),第45—48 页。
② 邓嗣禹: 《明大诰与明初政治社会》'509',载《燕京学报》,20 (1936 年);重印于明太祖:《明朝开
国文献》'388',1,正文前的材料,第1—26 页,特别是第11—12 页。
③ 《大诰》'389',第42,49—50 页。
① 《大诰》'389',第48 页。
② 《大诰》'389',第63 页。
… Page 102…
篇奏疏,严厉地批评了皇帝的行政工作。他指责说,政府中只有百分之一、
二的能员还活着,其余人都在历次清洗中丢了性命。茹太素指责说,剩下的
在政府中工作的人都是不值一提的无能之辈。1385年,皇帝又同样指责茹太
素为无能之辈。③
皇帝在《大诰二编》中谈论了安全部队和衙门官员中的腐败问题,并且
显示了他对全国各县的情形了解得很详细。他表扬了一个名叫陈寿六的人:
他和另外三个当地的人一起抓了一名衙门胥吏,并且把他送到南京受审。他
们随身带了一本《大诰》初编作根据。皇帝嘉勉了他们,复其户三年,并警
④
告说:将来如有人胆敢侵扰陈寿六及其同伙者,将灭其族。皇帝批评了嘉定
县 (今江苏)的粮长们,说他们自出心裁地发明了18种名目的苛捐杂税。⑤
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