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 (今江苏)的粮长们,说他们自出心裁地发明了18种名目的苛捐杂税。⑤
他指出,不计其数的地方巡捕曾经拒不准许乡村长老把犯罪的胥吏扭送到南
京来受审。他下令砍了一个这样的巡捕的头,并将他的头在市场上示众;对
⑥
有问题的胥吏则剁了他的脚。总的说来,皇帝对监狱的管理和大辟中应该进
行的验尸工作都给予高度的重视。①
从 《大诰续编》可以看出,皇帝对他的严刑峻法也是有些悔意的。重刑
并不能完全把人民吓得不敢去做错事。他反复强调他在注释《道德经》中的
话:“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于是他不无遗憾地指出:“朕如宽厚行
②
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因此到了这个时候,
他敏锐地意识到他的权力再大也是有局限性的。
③
《大诰三编》包含了一份“坏”进士和“坏”监生的名单。他下令给
68名进士和53名监生处以死刑;5名进士和两名监生被判处流放;70名进
士和12名监生被判服苦役。在这件事情以后他怕读书人会为之胆落,皇帝便
附发了一道诏令。如有才之士拒不奉召来给政府服务,则应处死。他指出: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有不为君用者即有背'孔子之'教,杀而
④
籍没之不为不公。”他又指出,为了处理郭桓的贪污案件,他不得不使用法
典上无明文规定的严厉刑罚。⑤
这样严厉的词句必然使那些可能为皇帝服务的文人们感到胆战心惊。4
名御史的被判凌迟处死和14名御史带上枷锁(包括不幸的茹太素在内,他已
在《大诰初编》予以提及)的详尽的案情,必定加强了他们逃避来政府服务
⑥
的决心。皇帝绘声绘色地谈到了一个特别令人产生憎恶心理的故事,此即关
于一个已被锦衣卫带入宫内的贩毒商人的案件。皇帝命令他把他所卖的毒品
服下,并在毒性发作时询问他这种毒品的成份。皇帝又问他关于解毒药的事
情,在听取了它的制造详情后及时制出。他一直静观,直到这个商贩极度痛
③ 《大诰》'389',第73—74 页。关于茹太素的传记,见《明史》'41',139,第3986—3987 页。
④ 明太祖:《大诰续编》'390',1386 年,重印于《明朝开国文献》'388',1,第112—113 页。
⑤ 《大诰续编》'390',第123—124 页。
⑥ 《大诰续编》'390',第163—164 页。
① 《大诰续编》'390',第153—154、161—162 页。
② 《大诰续编》'390',第219 页。
③ 《大诰三编》'391',第276—314 页。
④ 《大诰三编》'391',第343—344 页。
⑤ 《大诰三编》'391',第347 页。
⑥ 《大诰三编》'391',第403—407 页。
… Page 103…
苦时才让他吞服解毒药。第二天,这商贩已从毒性中恢复过来,皇帝才把他
①
杀头,并把头悬于竿上示众。皇帝还利用《大诰三编》继续指责胡惟庸的支
持者,如林贤。②
我们不能肯定洪武帝的《大诰》流传有多广,但从当时的一首诗知道它
广为人知。武进(今江苏)人谢应芳(1296—1392年)在洪武朝一直是一位
③
隐居的学者,他写了一首题名为《读大诰作巷歌》的诗。据这首诗说,连农
夫也熟悉《大诰》的文字:
天语谆谆祸福灵,
风飞雷厉鬼神 (惊)听。
挂书牛角田头读,
且喜农夫也识丁。④
尽管皇帝在对待他认为不忠的人时采取粗暴办法,但批评者还是不断地
涌现。1388年,最雄辩的才子出现了,他就是年方20的青年人解缙(1369
⑤
—1415年)。这位才华横溢而勇敢的人在1388年中了进士。皇帝对这个早
慧的年轻人感到很奇怪,约他上朝陛见。解缙利用这个机会尖锐地批评了皇
帝的统治作风。
解缙一方面承认皇帝在统一国家、恢复经济和消除一些浪费和颓废的习
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同时也批评了司法制度。特别是解缙批评皇帝无
休止地和无法预料地修改法典,他说道: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乃国初至今二十载,无几时无不变之法,无一日无无
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诛锄奸逆矣,未闻诏书褒一大善……或朝赏而暮戮,或忽死而忽赦。
解缙接着说,没有人敢批评皇帝这些错误统治的方式,因为大家都怕皇帝会
勃然大怒:“谁不愿父母妻子安荣哉!”
他对这一点还发挥说:
所以谏诤固难,总缘祸衍不测。入人之罪,或谓无私;出人之罪,必疑受贿。逢迎甚易而
或蒙奖,营救甚难而多得祸。祸不止于一身,刑必延乎亲友。谁肯舍父母,捐妻子,批龙鳞,
以犯天怒者哉!
解缙要求皇帝在许多方面改革他的统治,停止使用“胁迫及法外之刑”。他
坚持皇帝应该废除刑事犯罪的连坐法。①
解缙可能由于年轻而免了一死。皇帝对他的陈情置之不理,解缙最后在
永乐皇帝手下做了重要的士大夫。但解缙的批评概括了当时人士对洪武之治
的看法。一位现代的历史学者曾经指出:正是在1385年到1387年之间皇帝
重新思考着制度的形式并着重指出了法律的至上地位的时候,他使用了最无
情的法外诸刑罚。②
① 《大诰三编》'391',第360—363 页。
② 《大诰三编》'391',第327—330 页。
③ 传记见 《明史》'41',282,第7224—7225 页。
④ 谢应芳: 《龟巢稿》'229' (约在元末;重印于《四部丛刊》,第3 集第37 卷,上海,1936 年),8,第
13 页;见罗炳绵:《明太祖的文学统制术》'361',载《中国学人》,3 (1971 年),第40 页。
⑤ 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54—558 页;《明史》'41',147,第4115—4122 页。
① 《国榷》'498',第684—686 页。
② 黄章健:《〈大明律诰〉'245',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 (1935 年6 月),第77—101
页;重印于他的《明清史研究丛稿》'242' (台北,1977 年),第155—207 页。
… Page 104…
当1385年9月开始准备对蒙古领袖纳哈出发动最后攻击时,高级将领冯
胜、傅友德和蓝玉奉命掌管北京的卫戍事宜。但是因其他军事优先事项的插
入,反对纳哈出的决定性军事行动推迟了一年半。云南西部的掸族和缅甸的
阿瓦邦“土司”思伦发在1386年1月兴兵叛乱,冯胜被派率10万人前往镇
压这次叛乱。云南越州地区的罗罗人在3月间叛乱,傅友德必须被派往予以
平定。1386年夏,傅友德进入云南西部,帮助沐英平息东川的一起骚乱。因
此,要到1386年12月皇帝才能实际上命冯胜率大军20万去对付蒙古人。冯
胜的部队在1387年1月与副将傅友德和蓝玉一起出发,首先驻兵于北京之东
的通州。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纳哈出的金山大本营,此地在今沈阳之北约70
英里处。这次征讨的方略也是皇帝自己制定的。
冯胜把大军暂时留驻通州,他派蓝玉和一支骑兵部队突袭扎营在庆州(今
辽宁林西附近)的蒙古部队。蓝玉乘下雪之时进行了这一战斗行动,擒获蒙
古人的太尉和许多马匹以及俘虏。快到3月底的时候,冯胜领兵出关外,加
强了大宁(今辽宁凌源之西北)和这个地区其他前哨阵地的防务。他们留5
万军队驻守大宁,主力部队继续向东北前进。7月间,冯胜宿营于金山之西。
他于是把纳哈出从前的裨将乃剌儿送还给纳哈出,此人是明军在1376年俘虏
的。乃剌儿被俘后,他在明军中做了一名低级军官,被赐了妻妾和田地住宅。
1387年冯胜送他回纳哈出处时还附有一信,他敦促这位蒙古太尉投降明军,
并拥戴中国的新王朝。乃剌儿的外交辞令使纳哈出在10月投降了蓝玉。纳哈
出及其6500多名军官和家属被送往南京;纳哈出本人被封以侯爵、禄米2000
担,并在江西赐以公地作为庄园和在南京赐有第宅。他在1388年8月31日
死于武昌,可能是醉酒而死;他被埋葬在南京城外。①
这次胜利之后,冯胜似乎正处在他荣誉的顶峰时期,但不久就被皇帝所
抛弃。或许洪武帝认为冯胜是他权力和威望的对手,但是也有可能皇帝确实
不喜欢人们认为的冯胜的那种骄傲自大和不端行为。关于冯胜行为不轨的报
告于 10月份送达皇帝。皇帝把他召回了南京,并收回了他的象征权力的印
②
信。 冯胜到达南京时护送着纳哈出和一批蒙古投降人员,皇帝在11月就命
他去中都凤阳居住。他被削去兵权,同时又被剥夺了河南的封地。这一调动
有效地切断了他和住在开封河南的周王朱橚 (1361—1425年)的密切联系。
①周王的妻子是冯胜的一个女儿;他们已在1378年结婚,那时冯胜驻兵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