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6—17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 — 5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 年》'546',重印
于《社区与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里德选(新加坡,1981 年),第59—61 页;罗塞比:
《郑和与帖木儿有关系吗?》'431',载《远东》,20,2 (1973 年12 月),第129—136 页。
②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0—11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28—39 页。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1 页。关于在爪哇的一段情节,见赵令扬:《明初的中国…爪哇关系》'90',载
《关于华南、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之历史、考古及语言研究讨论会刊》(香港,1967 年),第215—219 页。
… Page 157…
藩王卫队不到12支。 ②
把军事卫队调往北直隶之举是永乐年间进行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军事
改组。在洪武帝统治下,南京的41支卫队合称为京卫;这些部队包括皇帝私
①
人的12支亲军和29支隶属于五个都督府的护卫部队。当永乐帝以北京为京
师时,他把南京的许多这些护卫部队调到北方。到1420或1421年,北京的
卫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原属北京都督府的卫;原来的南京京卫;原属诸王的
护卫部队。少数已解散的其他部队也从其他省调到北京。
京卫的核心是由构成皇帝亲军的22支护卫部队组成。它们包括3支燕山
护卫部队、原属北京都指挥使司的16支护卫部队中的7支,以及曾隶属于南
京皇帝禁军的12支部队。这22支护卫部队包括159个所;这些部队号称共
有190800人 (一卫包括1200人),但是实际人数很可能大大低于此数,因
②
为到洪武时期末年,各地区的卫大致只有它们足额兵力的5/8。其他6支部
队并入皇帝亲军的部队依然归他直接调遣;其中3支原属前北京都督府,3
支由各解散部队的士兵组成。这些部队提供了进行建设工程的大部分士兵。
南京的军事编制包括29支其他的护卫部队,每支部队分归前京师的各军
都督府之一指挥。到1420年,这些部队中大约19支已调往北京,剩下的则
是专事水上作战的部队。1420年以后,南京的军事编制由17支隶属于皇帝
私人军队的护卫部队和32支由南京五个都督府联合指挥的部队组成。同时,
南直隶外围城市原属南京中军都督府管辖的部队则改由北京的中军都督府管
辖;这进一步削弱了南京行政的权力。1421年随着北京周围的地区成为北直
隶,北京的后军都督府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指挥。从此以后,北京的后军都督
府统辖了16支护卫部队,其中11支后来负责守卫皇陵。
到宣德年代之末,北京的京卫包括74支部队。22支由皇帝亲自指挥;4
支从事养马;6支正式被用作建筑工人;两支被指定护卫永乐帝和洪熙帝的
陵墓。19支部队已从南京调到北京,6支则从北方其他地区 (主要是大宁)
调到北京,15支新部队则由各支已解散的部队的士兵组成。永乐年间帝国军
队总兵力看来远远超过200万。
在改组过程中,大批人民搬迁至北京及其周围的地区。至少有435个所,
即帝国全部部队的25—30%驻扎在北京地区,其中335个所原从帝国的其他
地方迁来。如果我们采用前面的计算,这些部队的实际总兵力约为25。1万
人,但是真正的数字可能略高。另外,许多士兵有家眷。1393年的人口统计
数字表明,北京地区有定居人口1926595人。因此,有理由认为15世纪初期
北京省(1403年以后之称)的人口很可能大大地超过200万。总之,在1422
年以后,长驻在北京的部队形成了首都居民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样就大大
地加剧了供养基本上是依附人口的问题。①
② 威勒茨:《郑和太监的海上冒险活动》'567',载《东南亚历史学报》,5,2 (1964 年9 月),第31—35
页;苏中仁(音):《锡兰之战,1411 年》'482',载《寿罗香林教授论文集》,香港大学中文系编(香港,
1970 年),第291—296 页。威勒茨的叙述不如苏中仁的叙述详尽,但是,后者有一些错误。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2—13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44—53 页。
② 见朱偰:《郑和》'102',第53—60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3—14 页。
① 见朱偰:《郑和》'102',第98—103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110—114 页,以及他的另一
著作《明郑和之研究》'236',第525 页以下、549 页;罗荣邦:《明朝水军的衰落》'358',载《远东》,5
(1958 年),第152—155 页。
… Page 158…
这些驻军的军事指挥结构和训练程序也重新作了规划。京营被设立,以
提高此时把时间分别用于耕田和卫戍的部队的战斗准备。京营(以“三大营”
著称)的组织工作在第二次对蒙古的远征以后开始,当时皇帝决定扩大这些
征战的规模和提高它们的有效程度。1415年,他下令命北方诸省和南直隶的
卫各派一支分遣队至北京接受训练。北京的守军当时分成步、骑、火器三个
营。每个营受一名宦官和两名贵族或高级将领的联合监督,其他军官则协助
他们工作。
三个营的组织相同,但它们负有不同的任务。五军营之名来源于五个都
督府或帝国讨伐军的五支分队,它训练来自地方护卫部队的无战斗经验的新
兵。此营负责组织和训练战斗部队,这个任务原由卫所部队承担。结果,帝
国各地的守军——他们不再有军事任务——的素质和斗志都下降了。三千营
围绕3000名作为核心的蒙古骑兵组成,这些骑兵在内战期间曾与皇帝一起作
战。神机营训练士兵使用火器。中国军队在15世纪以前已使用火器,但他们
在15世纪初期征讨安南时才从安南获得优质的兵器。他们还俘虏了一个名叫
黎澄(1374—1446年)的安南第一流的火器专家,此人为黎季■的长子,被
委任负责为中国军队制造优质火枪和爆炸武器。神机营就是以安南火器专家
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这些人在宫廷宦官的监督下教明代士兵。①
由于所有帝国远征军都包括骑兵以及配有火器的士兵,所以三个营的内
部组织大致相同。还有一个京营值得一提。这就是四卫营;之所以这样称呼,
是因为其士兵来自专门养马的四个卫。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骑兵训练战马,驯
马人中包括许多投降的蒙古骑手。
最后,从满洲至甘肃的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的边镇。这个新战略与洪
武帝提出的战略迥然不同。开国皇帝远在长城以外的战略要地设立卫,这样,
中国守军就能在蒙古袭扰者抵达长城之前与他们抗衡。永乐帝在他登基后不
久就撤回了大部分守军,这既是为了缩短防线,又是为了削减军费。他于是
在长城附近或以南的辽东、蓟州 (北京之东)、宣府、大同、山西、延绥、
固原(陕西)、宁夏和甘肃的战略要地设立一批边防重镇。这些边镇归这些
②
地区的都指挥使司节制。在洪武年间,戍守长城以外的部队只从附近的卫所
部队中抽调;在永乐年间,已在京营受训的士兵则要在这些卫服完他们的服
役期。这些士兵的服役期比预期的要长。他们最后成为长期职业军队的核心。
指挥边卫的军官选自正规的军官队伍。这些指挥官被授予通常只给进攻
部队指挥官的权力,虽然他们的任务只限于防卫他们管辖的地区。人们逐渐
以他们管辖地的名称相称——如某某地区总兵官。每个指挥官由一两个副手
③
或职位较低的具有参将、游击将军这样头衔的军官协助。这类委任的期限通
① 见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42',第32—34 页;朱偰:《郑和》'102',第98—111 页;米尔斯英
译马欢著作,第33—34 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 年》'546',第66—67 页;以及徐玉虎:
《明郑和之研究》'236',第525 页以下、549 页以下。
② 华绘:《明代定都南北京的经过》'238',《禹贡》,2,11 (1935 年2 月),第37—41 页;吴缉华:《明
成祖向北方的发展与南北转运的建立》'575',载《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I,第152—162 页;爱德
华·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 (坎布里奇,马萨诸塞州),第114—117 页。关于作为正式国都的
北京的兴建详情,见侯仁之:《北京史话》'208' (北京,1980 年),第6 章;谢敏聪:《明清北京的城垣
与宫阙之研究》'227' (台北,1980 年),第3 章。
③ 吴晗:《明代靖难之役》'591',第912—923、933—936 页;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134—140
… Page 159…
常以一次战役为限;官阶和官俸仍取决于他们在卫中或在地方都指挥使司或
大都督府中的等级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委任被固定下来,它们
形成了战术指挥的一级。到宣德末年,这些边镇已经形成北方边境九个固定
的防御编制(九边)。设立在蓟州、延绥和宁夏的边镇监督长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