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提出一有可能就承认黎利的政权;但因为这样做时机不成熟,他就继续
执行其父诱降黎利的政策。他断定黄福为人过于谨慎,不能继续在安南任市
③
政按察使,于是以荣昌伯陈智接替他。但是明军未得到加强,在洪熙末年,
这种情况仍未改变。历史学家认为召回黄福是中国在安南失败的主要原因,
并委过于皇帝,因为黄福对当地的行政有丰富的经验,并得到当地人的尊敬。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洪熙帝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
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
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洪熙帝自他登
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
指挥。洪熙帝对先帝侵略性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
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
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
难以应付。
1425年4月16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如同1403至1420
年这段时期那样。两星期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洪武帝的皇陵,
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
迁势在必行。然而皇帝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并
未参与这一计划,宣德帝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①
洪熙帝于1425年5月29日在北京突然死去,终年47岁。对他突然死亡
的原因有种种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度纵欲。后一种猜测的根据可能是,
在他死前几天,皇帝严惩翰林李时勉,因为他上奏提出批评,其中一条是他
在服永乐帝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但是一名大太监报告说他死于心脏病
发作。考虑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这种说法更为可信。①
② 关于这一称之为“大礼议”的情节,见以下第8 章。
③ 关于徐后之传,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66 页;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538',第166 页。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38—341、332、568 页。
① 关于称颂永乐帝及其统治的著作,见孟森:《明代史》'375',第105—114 页;寺田隆信:《永乐帝》'510',
第9—12 页;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128—133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173、
180、200、211、220 页;林仁川:《论永乐帝》'343',载《北方论丛》,4 (1982 年12 月),第96—100
页。
… Page 180…
洪熙帝被尊为昭皇帝,庙号仁宗。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
征着他的统治作风。皇帝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
与张后所生。他在1424年11月已被立为皇太子,最后继其父而为宣德帝。
张后在这整个时期是皇室和宫廷的政治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她活到1442
年,寿命超过了她丈夫和儿子,在儿子在位时期,她成了皇太后。后来她在
她孙子正统帝时期为摄政,在幼帝在位的第一个10年中在政治中发挥了极重
要的作用。张后的弟兄张昶(1374—1428年)和张昇(1379—1444年)被封
为可以世袭的伯爵。张昶本人积功而为著名的将领,张昇则凭升迁而成为一
名将领。
历史盛赞洪熙帝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
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
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
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
①
倾向的反应。 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
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
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
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①
过早的死亡阻碍了洪熙帝去实现一切目标,但尽管如此,他留下来的遗
产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义的社会活动外,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
一个道德上坚毅的皇帝采纳学识渊博的大臣们的忠告统治天下——也作出了
贡献。在他统治时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学士,把他们提升到负有很大责任和
有很大权力的职位上。这使人回忆起他的堂兄弟,即倒霉的建文帝来,但以
后几代皇帝却没有把这个先例维持下去。可是,内阁的三杨领导在他死后的
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内阁虽然有某些缺点,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其
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经历了明代政府的重点发生重大变化
的早期阶段。
① 关于明代财政管的这些方面的进一步讨论,见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250',载《剑桥中国史》,第
8 卷;更详尽的论述见黄仁宇: 《16 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1、2 章。
① 见孟森:《明代史》'375',第119 页以下;《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38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
'146',第221 页以下。
… Page 181…
宣德统治时期
洪熙帝长子的登基并没有引起任何强烈的政治和政府的反应:在性格
上,他与其父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
守的想法。宣德帝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
方面的成就。
在最初两年,宣德帝面临其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和安南人继续反抗中国占
领的沉重压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前者用军事镇压解决,后者用外交方
式解决。在他统治的其余时期,北方边境异常安宁,因为蒙古人及其同盟已
经四分五裂,同时明朝又继续与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相对地说,由于没有内乱和外来威胁,帝国得以免去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朝
廷能够从永乐时期所承受的耗费恢复元气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
包括改变政治和军事制度,重新组织财政和扩大社会救济计划。
宣德帝的登基
宣德帝朱瞻基生于1399年3月16日,是朱高炽(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
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
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
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永乐帝的注意。永乐帝尚武,
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①
他的父亲在1411年后期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就立刻被永乐帝正式立
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
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
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他在15岁时,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
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
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
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永乐帝的宠爱有很深的印
象。
洪熙帝登基不久,在1424年11月1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
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4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
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当洪熙帝在5月28日患病时,皇太子被召回北京,
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他在1425年6
月27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统治时期。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
计划,仍保留北京为帝国的首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永乐
帝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政府结构和人员
宣德帝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
① 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论述,见孟森:《明代史》'375',第121—124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40—343 页。
… Page 182…
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
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由于洪熙帝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永
乐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
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
②
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
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头衔。他们都
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曾是他的老师,而且他们还是
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