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部队证明是不起作用的。军纪和防御松弛。帝国的各支军队宁愿避
战,而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文官想招降。1511年8月,几股匪军围攻文安。
京师各戍军紧急待命,兵部尚书在这次战役期间要求把2500名骑兵部队从遥
远的西部边境的一些防区调到内地。这为随后的多次调动开了先例。同时,
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官员因渎职而被召回。盗匪投降了,但又再次反叛。这
时关心这次战役的皇帝需要帝国的军队去打仗。胜利并没有到来,而匪军于
1511年10月烧了在往北京的运输途中的上千艘皇粮船。情况非常严重。
1511年11月任命了几个新指挥官,但是他们的部队没有取得多少成绩。
1512年1月匪军攻打北京以南只有60英里的行政城市霸州。官员们担心这
些匪军甚至可能试图在祭天时袭击皇帝本人,祭天必须在北京的城墙外面举
行。京师地区的防御增强了。这次战役延续了整整一春,帝国军队没有取得
一次决定性的胜利。1512年夏,河南的几支匪军分裂,有几股向南移动,渡
过长江进入江西,另外几股向东进入山东,最大的部队向西南到了长江沿岸
的武昌。
这支最大的匪军 (只由大约800人组成)在长江上向东航行,没有受到
认真的抵抗,沿途进行抢劫。8月28日,船队在靠近江口的行政大城市通州
停泊,但当地部队阻止他们上岸。当天晚上,他们的大部分船只、给养和战
利品在一次台风中都损失了。活过这一夜的那些人向东南逃到狼山,这是一
个险要的高地,他们希望在这里自卫。1512年9月7日,帝国军队包围了他
们,把他们逼上山头,终于在那里把他们屠杀了。这次战役就此结束。上报
了胜利,帝国各支军队奉命返回北京。
向南逃入江西的由多股组成的几大支匪军,到下一个10年仍然是一个问
题。盗匪活动仍在河南蔓延,尽管规模大大缩小了;在四川中部也仍然是一
个严重的问题。但是,对北京和运河漕运设施的威胁排除了。帝国其他地区
… Page 257…
的盗匪活动现在可以依次对付了。
当得胜的帝国军队在1512年秋天回到北京时,来自隶属于宣府戍军一个
军户的骑兵军官江彬(死于1521年),设法得到了一次觐见皇帝的机会。为
了得到这一恩宠,他收买了皇帝当时的亲信锦衣卫的指挥官钱宁(死于1521
年)。钱宁曾经讨好刘瑾,并通过这种关系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他娴于箭术
(能用两手开弓),很快由于他的军事技术而受到宠爱。他应邀住在皇帝的
住所,常常和他一起喝醉酒。他终于受命主管诏狱,成为一个很有权势的人。
他靠迎合皇帝保持这种恩宠。他给他介绍合意的乐师,为他的后宫搜罗穆斯
林妇女,引见擅长黄教的秘教巫术的西藏僧侣。他总在寻找新的娱乐,他答
应引见江彬,因为他知道皇帝想见他。
皇帝最早听说江彬是在1511年。江在淮河流域对盗匪的一次战斗中,中
了三箭,其中一箭射在脸上,射穿了耳朵。他拔出箭继续战斗。皇帝听说这
事以后很受感动。他在朝见时看见江彬脸上的伤疤,知道这事是真的。江是
一个健壮的仪表堂堂的勇士。长于击技,爱讲战斗故事。皇帝喜欢听他讲,
因而邀江住在他的私邸里。钱宁很快发觉自己在和江彬争夺皇帝的青睐。钱
试图说他的坏话,但为时已晚。江已经代替他成了21岁的皇帝宠信的伙伴。
江彬这时想确保他的地位。他利用皇帝着迷于战争,建议把北方四支戍
军的部队轮换到北京,由他统率。江争辩说,京师戍军没有战斗经验,而且
在京师地区防御盗匪的活动中已经证明是没用的。边境军队受过战斗和艰苦
生活的锻炼,是更好的战士,他们能够保卫京师。从另一方面说,京师戍军
需要某些实际的战斗经验,而在边疆他们无疑能够获得这种经验。皇帝觉得
这种主张是有说服力的,在1512年12月发布命令照此办理。
从边境调3000人的军队到北京的命令当即遭到反对。大学士李东阳提出
10条反对的理由。但是,即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他反对这样办主要是因为
京师戍军缺乏战斗经验,不能胜任边境的勤务。他们可能没有能力抵挡蒙古
人。他进一步反对的理由是,边境军队可能难以管束,可能干扰皇城的秩序。
他坚决反对这种意见,拒绝起草所需的敕令。皇帝的主意已经打定;他颁布
了他自己的诏书。1513年2月,侍奉过皇帝母亲的最后一位大学士李东阳辞
去职务以示抗议。
1513年2月,边境军队到达北京。江彬和许泰两人受命统领京师戍军和
边境部队。宣府戍军的指挥官许泰是江彬的主要伙伴和顾问,江后来的许多
奸计事实上都是许泰想出来的。边境军队组编成四营,由为江、许设立的两
个新的官署掌管。邻近皇城西墙的一些地区的房屋被拆毁,以修建操练场地
和兵营。戍军部队此后便驻扎在北京城内,在皇城内操练。1513年3月,靠
近皇城的一个仓库区和一些马厩又被接管,以便为宣府部队提供房屋,皇帝
开始把这支部队看作他个人的军队。
这时他把自己想象成和王朝第二个奠基者永乐皇帝 (1403—1424年在
位)一样的伟大的将军皇帝,他想当好这个角色。他的行为并不只是可笑的;
他对蒙古人抱有一种不同的态度。他父亲在位的时候,大学士们曾经认为明
军不再有能力和蒙古骑兵对抗。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后撤和隔离;只能和蒙古
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尽可能不予理睬。这位皇帝却想表现他自己的军事威风,
作为一种警告和实力的显示。他要让这个游牧民族懂得,大明皇帝是和巴图
蒙克一样伟大的军事领袖,巴图蒙克这时已经赢得了大部分蒙古人的忠诚,
并且占领了黄河河套干旱的草原鄂尔多斯。这至少是他持续地对军事事务感
… Page 258…
兴趣和几次巡幸西北这两者后面的动机之一。他的大多数高级官员都厌恶这
种想法,不愿和他合作,但他发现江彬是一个自愿的合作者。
皇帝的军事冒险最初限于在皇城中进行打猎和战斗演习。他和江彬穿着
同样的盔甲,一块儿骑马,在演习场上实际上是很难区别的。1514年9月,
皇帝在一次这样的狩猎中被一只老虎严重伤害,他在休养时有一个多月不能
上朝。有个官员劝他多保重身体,当即被贬到远离北京的一个次要职位上。
皇帝无疑想继续打猎,尽管有危险。
他的军事游戏引出了另外一次事故,结果是紫禁城中一些主要寝宫被
毁。皇帝从幼年起就喜欢花灯。他常常为了灯节(新年庆祝活动的组成部分)
花费大量款项去采购新奇的、装饰精巧的品种,悬挂在宫殿的庭院中。宁王
朱宸濠 (1478—1521年)知道他爱好花灯,为1514年的庆祝活动送去大批
精致新颖的品种。宁王的侍从奉派安装花灯;这些花灯之所以新颖,在某种
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被固定在房屋和走廊的圆柱上,而不是悬挂起来。给人
的印象是很壮观的。主要寝宫前的庭院光明如同白昼。
在此之前皇帝已在宫殿庭院的边上搭起帐篷,有些帐篷被用来存放在紫
禁城中进行的战斗演习的火药。事故发生在1514年2月10日,也就是灯节
的晚上。火药爆炸,烧着了居住区的所有宫殿和朝觐大殿。大火延续了整整
一夜,几座寝宫完全焚毁。起火以后不久。皇帝就撤到他的新居。路上,他
回头看着照亮了整个天空的火光,只是开玩笑地说,这是“好一棚大烟火也”。
①
这场火后大约八个月,他命令陕西的镇守太监购置按照他的详细说明而
制造的162顶帐篷的帐篷宫殿。这些帐篷于1515年晚期送到北京。这些帐篷
组成了一个宫殿区,有全套的大门、居住区、庭院、厨房、马厩和厕所,最
初设置在紫禁城内,后来皇帝每次巡幸时也开始利用它们。尽管他这时宁愿
住在帐篷里,几座宫殿仍然必须重建。1515年1月,工部上报,重建这几座
宫殿将耗费100多万两银子。这将在五年中以一种普遍附加税的形式按一年
20%的比率征收。当这个部请求皇帝从他私人的储备中借用这一总额的一半
时,他拒绝了。1515年夏,从京师戍军和锦衣卫调了30000军队营建这项工
程,工程最后于1521年完工,也就是在火灾七年之后。
皇帝这时完全不顾朝廷的礼仪;一切事情都是在他方便时去做。1515年
1月,一个给事中抱怨,新年献祭太庙是在下午晚些时候举行的,祭天开始
得很晚,以致皇帝的侍从半夜才回到北京。两种典礼都应该在黎明开始。2
月,大学士杨一清抱怨皇帝很少视朝;如果视朝,是在下午晚些时候,而不
是按惯例和礼仪在黎明开始。所有朝臣从清早直到下午很晚的时候守候在午
门外;紫禁城的入口好像一个市场;官员们在黑暗中散开时,一片混乱。
1515年7月大学士梁储(1451—1527年)报告,他和其余的大学士们在
街上听说皇帝常常潜出皇城,并在北京的什么地方过夜。他希望知道这是否
真实。1516年1月,另一个给事中庆贺皇帝,因为皇帝按时到达祭天,但这
个官员同时指出,朝见是在傍晚举行,而且常常是在御宴时举行。同时,朝
见时没有纪律;官员们在新年朝见后散开时,一个将军竟然在混乱的人群中
被践踏而死,当时外国使臣都在观看。
① 顾炎武:《宦官》和《禁自宫》,载黄汝成编:《日知录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