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主义的,也不是纯以个人好恶来发议论的。它的许多哲学背景,包括取材 
  于《荀子》的内容;它所含蓄地提到的政治问题,如无限制地发展的黩武主 
  义和出现于全国的经济困难等等,都是当时知识界通行的观点。另外,皇浦 
  湜也没有点名批评别人,据认为他的某些不甚隐晦的词句是指向宦官的,而 
  宦官乃是这种文章最常用的靶子。不幸的是,现在已不可能弄清楚其他两篇 
  文章的内容了。 

① 严耕望: 《唐仆尚丞郎表》。 
② 《资治通鉴》,卷241 第7790 页;《登科记考》,卷17 第11—12 页。 
① 《文苑英华》,卷489 第8—17 页;皇浦湜:《皇浦持正文集》,卷3;《唐大诏令集》,卷106 第545 

页;《登科记考》,卷17 第14—22 页。 

… Page 393…

       由于这份答卷是所谓的牛党同伙留下的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极少数 
  文章中的一篇,它便被看做是整个该党共同的观点。事实上,它的用处是有 
  限的,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皇浦湜本人后来消失于舞台,而且在9世纪的 
  20年代和30年代从未参加政治活动。如果我们认为皇甫湜反对主张实干的 
  和务实的宰相跟同样主张实干的和采取改革态度的皇帝之间的合作这一点是 
  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文章是呼吁官员们应采取更慎重、整个 
  说来更合乎道德原则的态度。但是,它并未告诉我们李吉甫有什么观点,而 
  且正像现代学者冯承基所指出的那样,皇甫湜的文章写完以后所出现的一些 
                                                               ① 
  混乱事件,使人不能不怀疑李吉甫就是它要打的靶子。最重要的是,皇甫湜 
  的试卷没有什么预言性价值;文中所指的具体现象不可能反映到以后几十年 
  的炽烈政治斗争中去。它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气质风格,而不是意识形态上的 
  分歧。 
       几位最重要的朋党领袖所写的更耐人寻思的论文 (特别是李德裕、李宗 
                                                              ② 
  闵和牛僧孺的论文),也引起了同样的解释上的问题。根据我们当前对唐代 
  思想史的了解,它们发表了一系列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从文章的题目和对 
  题目发挥的观点看),远远多于其发表的政治哲学上一贯的歧见。这些论文 
  多半对于任何深远地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景表示悲观,认为在混乱之际不能有 
  所作为;但是,文人学者不能简单地规避责任而不去选择拯救社会之道。因 
  此,这些论文从古代摘取了一些嘉言懿行——其中有些是合适的,有些不可 
  尽信;它们还把传统观念 (如“私”字)加以牵强附会,以期与眼前问题联 
           ③ 
  系起来。论文的作者们在朋党倾轧不已和政治安全无保障的时候提出了值得 
  思考的问题。但是它们都没有把哲学和政治的组合加以任何联系,也没有说 
  明是什么观点和态度把这些人分成李党或牛党。 
       学者们推究两党之间对于实际政治问题的歧异,一般都集中在宪宗时代 
  的战争问题上。如上所述,李吉甫一向主张对割据一方的方镇采取坚定立场,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主张用兵。反之,李绛则反对812年迫使魏博镇就范的办 
  法,而且魏博确实不久自动听命于朝廷了。这两位宰相在812至814年之间 
  的冲突有着一切传统对抗的因素,引起后世历史学家极大的关注。这个有限 
  的一系列事件被概括地描述成:牛党是主和派;李党是主战派。但是,我们 
  为什么要把9世纪第一个十年代这两个人的争论和十多年以后的牛李党争等 
  同起来呢?有什么理由把李绛甚至称为牛党的一个精神追随者呢?就我们所 
  知,他从未直接攻击过李德裕,也从未在9世纪20年代积极参与过牛党的事 
  务。事实上,他受到过穆宗和敬宗时代牛党宰相李逢吉的严厉批评。至于说 
  到和战之别,为什么要忽视牛党的成员也被卷进9世纪的各种军事问题中去 
  呢?(例如李逢吉就曾主张对822年的宣武镇叛乱用兵!)或许人们会说, 
  牛党诸宰相对方镇敌手的态度要更慎重一些,但是,把他们看成和平主义者 
  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如果只是因为裴度和李德裕都是有能力的军事领袖便 
  把他们当做始终如一的和不顾一切的武力论者,那就只会越说越乱。何况大 
  多数同方镇交锋的真正重大的军事冲突,在9世纪20年代中叶朋党斗争开始 
  加剧时已经发生了。对于9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的那些小兵变如何定 

① 冯承基:《牛李党争始因质疑》,载《文史哲学报》,8 (1958 年),第135—146 页。 
② 例如李德裕: 《李文饶文集(外集)》,载《全唐文》,卷708—710 。 
③ 《全唐文》,卷682 第10—12 页。 

… Page 394…

  罪是有不同意见的,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对全面展开的朋党之争有那么深的影 
  响。或许这时期长安的政治人物都对重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感兴趣。在这 
  个他们共同关心的大前提下,对具体的军事和防务政策的意见的倾向性是很 
  难加以评价的,而且我们也不能排除事后在历史记述中因加入了专门的辩护 
  和伪造的材料而造成歪曲的可能性。① 
        近年来学者们对牛李党争提出了社会学的解说;它是以中国历史学家陈 
                            ① 
  寅恪的著作为基础的。陈寅恪很注意分析唐代统治精英集团的社会背景的变 
  化,特别是旧贵族的没落和无门阀的新兴官僚相应的兴起,这样就把注意力 
  集中到了考试制度的作用上,认为它是实现社会晋升的手段。按照这一社会 
  学的解说,牛党的权力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基础,而李党则是世家大族的堡垒, 
  用世袭的荫庇方式取得做官资格。有许多表面上的理由使这个假说很有吸引 
  力。牛党最著名的领袖牛僧孺和李宗闵都是进士出身,他们的联系要强固一 
  些,因为他们都是“同年”;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及其许多同僚维护科举制 
  度在感情上是利害一致的。另一方面,作为宰相之子和天潢贵胄的李德裕并 
  非进士;他嘲笑科举鼓励士子们做官样文章,哗众取宠,不务实际;而且他 
  在833年第一次任宰相时就暂时改变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可是,在这里我们 
  又碰到一个以片言只语为根据的假设,它们只考虑到几个重要朋党参加者的 
  观点,而却推而广之使之代表整个朋党的共同利害。第 10表概括了砺波护的 
  研究成果,它的结论表明,按照表中开列出来的情况看,两个朋党甚至在科 
  甲人数和巨室后裔人数上都是旗鼓相当的。这就使朋党双方泾渭分明地有所 
  谓拥科举的一方和反科举的一方的说法不攻自破了。无论如何,人们已严重 
  地怀疑所谓大量下层人民通过科举获致大权,也同样怀疑用科举和荫庇作为 
                                ② 
  社会出身标志的正确性。实际上,在唐代文献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可 
  能断定某个人的背景,即说不清他的籍贯、直系家庭的财产状况、他在家族 
  内部的地位以及婚姻关系等。不能说中举的士子一定出身寒素,而利用荫庇 
  的人就一定是来自名门和大族。 
          表10 9世纪中叶政治朋党中可考成员数字一览表牛党共41人 
                                (甲)郡望出身者:20人 
                               1。进士和制科双及第者:7人 
                               2。仅中进士举者:12人 
                               3。荫庇除官者:1人 
                                (乙)非郡望出身者:5人 
                               1。进士和制科双及第者:2人 
                               2。仅中进士举者:2人 
                               3。胥吏:1人 
                                (丙)出身不详者:16人 
                               1。进士和制科双及第者:3人 
                               2。仅中进士举者:7人 

① 例如可看831 年的维州事件;《资治通鉴》,卷244 第7878、7880—7881 页;又见《李文饶文集》,卷 

4 第6 — 7 页。 
①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1956 年再版),第2 编。 
② 取得功名和利用荫庇特权这两者不是互相排斥的。请看崔瑞德:《唐代统治阶级的组成:从敦煌发掘的 

新证据》,载芮沃寿与崔瑞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 年版)。 

… Page 395…

                              3。入仕方式不详者:6人 
                            李党共22人 
                               (甲)郡望子孙:12人 
                              1。进士和制科双及第者:4人 
                              2。仅中进士举者:5人 
                              3。荫庇除官者:2人 
                              4。仅中制科举者:1人 
                               (乙)非郡望出身者:7人 
                              1。中进士举者:4人 
                              2。武人出身者:1人 
                              3。入仕方式不详者:2人 
                               (丙)出身不详者:3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