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将御玺委托他保管,当难得地停下来休息时,皇帝疲惫不堪地将自己的 
  头枕在王建的膝上睡觉。在朱玫的追军到达时,他们刚过了生死攸关的大散 
  岭。旅程已开始付出代价;肃宗的曾孙襄王李煴有病留下,他被朱玫俘获, 
  带回凤翔。 
       山南西道节度使石君涉在皇帝进入他的领地时决定协助朱玫和李昌符追 
  逐僖宗,这样一来情况变得更坏了,石君涉堵塞了通过山脉的主要关口,焚 
  烧了皇帝可能安歇的邮驿,迫使僖宗和他的卫士由不可靠而且很少使用的道 
  路通过山脉,与此同时邠宁的追兵紧追不舍。当石君涉决定北上与朱玫联合 
  时,皇帝的穷途末路的状况稍有一些缓和;朱玫现在开始作为一个统治关中 
  的人物出现。僖宗最后抵达汉中盆地,在兴元以西约30英里处遇到了朝廷任 
  命的山南西道监军使,后者护送皇帝到了比较安全的兴元。③ 
       这一次僖宗不想继续向南前往四川,以后数周僖宗试图临时拼凑另一个 
  流亡政府。他指定两位随他逃亡的官员为宰相,他们是孔纬和杜让能,两人 
  都出身于9世纪上半期著名官员的家庭。但是这些任命并没有解决朝廷最迫 
  切的问题,即为伴随皇帝流亡的官员和士兵寻找粮食。汉中盆地人口稀少, 
  没有什么出产,这就是五年前僖宗放弃它而选择比较富裕的四川的原因。为 
  了设法得到所需的给养,朝廷现在宁可一厢情愿地任命王重荣为接应粮料 
  使,并且命令他紧急地运送15万斛谷物到兴元。这道命令清楚地表明朝廷处 
  于绝望的境地,因为它曾试图夺取王重荣所控制的河中地区,其结果是迫使 
  僖宗逃出京师。当然,王重荣不愿自动提供朝廷用武力不能夺去的东西,所 
  以再次提出,只要田令孜继续在朝中当政,他便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朱玫现在决定正式废黜僖宗,立不久前俘获的肃宗的曾孙李煴来代替 

① 《资治通鉴》,卷256 第8330—8331 页。 
② 关中这条道路的详细情况,见严耕望:《唐代长安南山诸谷道驿程述略》,第612—615 页。 
③ 《资治通鉴》,卷256 第8231—8232 页。 

… Page 464…

      ① 
  他。萧遘原来寻求朱玫的帮助以阻止田令孜带着僖宗逃出关中,现在他首先 
  抵制废黜皇帝的计划,但未成功,特别在朱玫宣布任何反对他计划的人将立 
  即被处死之后,就更不能再反对了。兵部侍郎郑昌图受命撰写李煴即位的诏 
  书,在凤翔的文官们被安排伴随李煴前往长安,准备举行拥立他为帝的仪式。 
  与此同时,朱玫自封为神策军的高级将领,这样便掌握了田令孜官职中最重 
  要的一项职务,并使自己成为皇帝的幕后操纵者。 
       尽管拥戴新皇帝的想法起初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但事实清楚表明,这 
  个决定得到许多支持,特别是在各道高级官员和节度使中间。除了结束田令 
  孜对朝廷的有力控制这一具体目标之外,这也是在一个多世纪中皇位继承问 
  题第一次摆脱了宦官的控制。崔安潜是田令孜控制政府时比较著名的受害者 
  之一,他代表在皇帝逃离京师以后逃往河中的朝廷官员,写信赞成废黜僖宗。 
  另一个重要的支持表态来自高骈,他承认新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力促李煴登 
  基。朱玫还派使者前往长江地区和河北的其他重要节度使处。大多数人保证 
  承认新的朝廷。① 
       886年阴历四五月间,两起重大的发展使情况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一 
  是田令孜决定自动放弃他在流亡朝廷中的位置。他任命自己为西川(四川西 
  部)监军使,并离开了僖宗,西川这时仍由他的兄弟陈敬瑄控制。田令孜的 
  离开朝廷,大大缓和了局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僖宗朝就结束了宦官的统治。 
  田令孜的老对头杨复恭现在接管了他的职务,杨复恭把田令孜的伙伴(包括 
  王建将军在内)都放逐到外地,有的到四川,有的到贵州北部。第二起重大 
  的发展是朱玫与李昌符之间的分裂,虽然他们原来共同策划过立李煴为帝。 
  当李昌符觉察到朱玫企图个人垄断权力时,便撤消了自己的支持,并开始和 
  流亡的皇帝谈判,要求授以高级官职,僖宗当然立刻答应。 
       朝廷迅速利用这些发展。现在王重荣所讨厌的田令孜已经离开朝廷,它 
  便派使者到河中去,想取得王重荣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强有力的河东的 
  沙陀节度使李克用拒绝支持朱玫。对李克用来说,一个软弱的僖宗回到京师 
  继续主持礼仪,较之让朱玫那样强大的节度使控制一个傀儡皇帝更有吸引 
  力。因此李克用同意与王重荣和杨守亮(宦官杨复恭的义子,新近被任命为 
  金商'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这三位节度使的联盟使僖宗终于有可能回到 
  京师。 
       朱玫不顾联合起来反对他的占压倒优势的力量,仍于886年阴历十月立 
  李煴为帝。杨复恭代表皇帝传檄京师周围地区,宣称任何可能带着朱玫首级 
  来归的人,将被任命为节度使。朱玫手下的一个将领王行瑜带着军队从凤州 
  回到京师,在一场短促的战斗以后杀死了朱玫和朱玫手下党羽数百人。获胜 
  的士兵们随即放肆起来,在城市中到处抢劫和屠杀,进一步增添了长安居民 
  的苦难。 
       许多在朱玫当政时接受了官职的人和僭位的皇帝一起逃往河中,寻求王 
  重荣的不可靠的保护。王重荣立即将他们中的大多数处死,其中包括不幸的 
  李煴,他的首级送往在兴元的流亡朝廷。皇帝下令,朱玫当政时的宰相和所 

① 关于朱玫和他试图将一个僭越者安置在皇位上一事,见栗原益男:《朱玫之乱》,载《和田博士古稀纪 

念东洋史论丛》(东京,1961 年),第373—382 页:朱玫传记见旧唐书》,卷175 第4548 页;《新唐书》, 
卷224 下第6404—6405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6 第8334—8335 页。 

… Page 465…

  有接受官职的人都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① 
       在朱玫被杀和他的权力被根除以后,僖宗回到京畿区,但没有到长安, 
  因为长安被接连的占领和抢劫蹂躏得不像样子,实际上处于一种无政府状 
  态。887年阴历三月,僖宗到达关中西部的凤翔,在那里他仍处于节度使李 
  昌符的“保护”之下;李昌符新近为了得到皇帝的任命转过来断绝了对朱玫 
  的支持。李昌符希望利用朝廷在凤翔的机会剥夺它的剩余财富和权力,但是 
  他的野心很快导致了自己的毁灭。887年阴历六月,李昌符的士兵和皇帝的 
  军队交战。李昌符袭击并企图焚烧皇帝的“行宫”,在凤翔的街道上双方之 
  间更是恶战一场。李昌符遭到失败,被赶出凤翔,两个月后在一次短促的讨 
  伐中被杀。领导了对他的讨伐的前神策军军官李茂贞代替他当了凤翔的节度 
  使。 
       僖宗回到京畿区,在这一地区的凤翔和其他地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杀 
  死朱玫的王行瑜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对于力量大为削弱的王朝来说,这个职 
  位现在的重要性比平常要大得多。后来当昭宗继位时,他和李茂贞成为十分 
  重要的人物,虽则他们的权力从未越出中国西北部。 
       中国其他地方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在继续不断地变动。对于这些地区来 
  说,皇帝的回銮并没有多大意义。这些年藩镇的不稳定程度,从885年掌权 
  的节度使在890年已有半数以上被取代这一事实明显地表现出来(见地图22 
  和附表)。在下面我们将讨论在各地的最重要的发展。 
       887年的其余时间僖宗仍在凤翔,888年正月回到长安。然而,他在凤翔 
                                                             ① 
  已经得了重病,888年阴历三月便死去,只活了27岁。僖宗在位15年,这 
  15年中很难说他曾进行过统治。他在位的岁月是军事、政治、社会和制度各 
  方面的重重危机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时代,远非唐主朝的能力所能解决。 
  有人把王朝的迅速崩溃归罪于僖宗的孩子气的任性,或归罪于他对施政的漫 
  不经心,但是,是否有任何统治者能有效地阻遏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崩溃,实 
  属疑问。 

          昭宗 (888—904年在位)和昭宣帝 (904—907年在位) 

       僖宗的继承人是他的兄弟李杰,庙号昭宗,他的统治只是力图使王朝苟 
  延残喘而已。这是一个无法保持平衡的时代,唐王朝之所似能比其自然生命 
  力支撑得更久,是因为人们普遍担心一个王朝被推翻后产生的后果。任何一 
  个手中有些兵力的人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唐王朝于死地。但在907年前这 
  样的事并未发生,这不是因为缺乏力量和机会,而是因为他们害怕会像朱玫 
  那样没有稳定的基础来维持篡夺的皇位。 
       昭宗嗣位时21岁,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 
  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毫不奇怪,他完全没有 
  能力办到。昭宗不仅根本无力重新树立唐王朝对各地的权威,而且也管不了 
  朝廷中或京师四周地区发生的事情。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昭宗的主要政治问题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 
  这时的主要反面角色是杨复恭,他继田令孜之后成为宦官机构的首领,并曾 

① 《资治通鉴》,卷256 第8337—834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7 第8364 页。 

… Page 466…

                              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