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教问题上千万要谨慎小心,“思想守口如瓶,举止落落大方”才能应付自如,万无一失,既不得罪别人,也不有违于自己的良心。弥尔顿则生性刚强,有自己的主意:他不愿意言不由衷,或说违心之言;他不打算主动谈宗教问题,不过有人要是问起他的信念,有人攻击正统宗教的话,即使在罗马这个龙潭虎穴里,他仍要坦诚说明自己的清教观点,甚至挺身而出,卫护他的基督教信仰。他过分热心宗教,在天主教老窝里,对什么都不满。谢天谢地,他的态度除了使耶苏会会员觉得气愤外,没听说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他间接认识了不少新朋友,由于他坚决的宗教态度使许多人打消了原来准备盛情招待他的念头。那不勒斯侯爵乔凡尼·巴蒂斯塔·曼索一直是文学和学术赞助人,他庇护过意大利诗人塔索和马里尼 (1569——1625),尽管年事已高,仍乐于给这位英国年轻诗人当向导,到处观光,甚至他在宗教裁判所面前也畏缩不前,向弥尔顿表示歉意,说是不曾更多更好地款待他。可是另一方面,弥尔顿以文会友的结果使人说出了心底的真心话。许多学会会员对他们自己文化风气衰颓的情况,也心怀不满,等到他们发现跟这位自由诗人相处很安全保险,也就吐露说,他们自己也极痛恨他们不得不忍受的教会的束缚。1644年弥尔顿曾经写道:“我跟它们〔学会〕的文人学士坐着闲聊,他们认为我出生在英国这样一个享有恬淡闲适的自由的地方,真是幸运得很,而他们自己则无所作为,只好悲叹他们之中学问已沦落到奴颜婢膝的地步,正是这才糟蹋了意大利人才智的光荣,悲叹在那许多个年头里,人们写出来的不是别的,而尽是阿谀奉承、空话连篇的东西。”
以文会友
弥尔顿当然是先到的巴黎,受到英国大使的盛情款待,大使又把他介绍给荷兰法学家、国际法鼻祖格劳修斯,后者亲切地接受拜访,有礼貌地给予赞扬。但是,巴黎的习俗风尚不投合诗人的心意,他于是经尼斯、热那亚到佛罗伦萨,一呆就是炎热天,8、9两个月。佛罗伦萨城学会林立,虽然风气不正,相互恭维,彼此讨好,但经常举行文艺集会,在宗教裁判所的恐惧气氛下,起码还证明有文化的存在,保持着文化艺术的一线生机。弥尔顿曾多次应邀参加集会,背诵过他初期创作的几首六音步拉丁文诗作、几首意大利文诗作和希腊文作品等等。自然都是习作,与他的英语诗作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却获得极高的荣誉,甚至他大胆尝试的用他们的母语意大利文写的诗作,也大受赞颂。这可不是他们轻易赐与阿尔卑斯山北麓以外的人的。这证明弥尔顿的才华确实远在当时那些人之上,写的令人钦佩拜服。且录附在《1645年拉丁诗作序》后面的他们文艺界头面人物献给诗人的几首英译作散文诗的精短的颂诗为证罢。
尽管他们的学会当时受宗教的影响文风不正,我想,这些颂辞不可能对外国人仅仅是出于捧场叫好,何况还是白纸黑字认真写下来,郑重送给客人的。他们不致于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而且他们确实还很敏感,从弥尔顿年轻时候的几首外文小诗里便品评出诗人今后成就空前伟大的苗头来了。他在文学艺术之乡得到了知音。他的《失乐园》后来是确实超过了荷马、维吉尔、塔索的。
情窦初开
由佛罗伦萨经意大利中部城市锡耶纳,弥尔顿到了罗马,忙于游览名胜古绩,忙于结交社会名流,忙于拜会寓居该城的外国人士。最值得记述的是:有位德国人任梵蒂冈图书管理员名叫卢卡斯·霍尔斯坦纽的,曾在牛津住过三年,为报答弥尔顿对他的款待,他将弥尔顿介绍给罗马贵族世家任枢机主教的他的外甥小弗朗切斯科·巴尔贝里尼。在他家宫殿式豪华的厅堂里举行的音乐会上诗人听到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歌唱家莉奥诺拉·巴罗尼珠润玉园,动人心弦的神妙的歌喉。他连续给她用意大利文写了三首短诗,表达她在诗人喜爱音乐的心灵上所激起的阵阵狂热。刚好诗人同时也写出五首意大利文的十四行诗。且不论它们可能是为他去威尼斯的路上,在波伦亚附近曾碰上过的一个意大利窈窕淑女而写的。反映的激情是一致的,所以值得在这里提一提,因为类似的激情将导致诗人婚姻的灾难,事隔三年,如出一辙。
维里蒂注的 《弥尔顿十四行诗集》中,第三到第七首,其中还包括附在第四首之后的一首短歌,都是意大利文写的,是由英国诗人柯珀(1731——1800)译出的。弥尔顿一共只写了二十三首十四行诗,包括一首短歌,一首长调,也只二十五首,属于前期的八首,意大利文的竟占六首,比例可谓很大,冲劲不小,难怪第四及附于其后的短歌要为他写意大利文诗歌作辩解。也可能是因为最初在国内曾受挫折,而今在国外反受欢迎的缘故。毕竟都是习作,并非他真实爱情的纪录,技巧看来还不成熟。可到底已是三十上下的青年,远大的目标使他一心一意博览群书,有意无意中压抑着求偶之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人的天性,只能疏导,难以堵塞。见了美如天仙,善良高雅,娴静贤淑的姑娘,谁能无动于衷呢?青年对青春都有自己的体会。弥尔顿也是人,也就不例外,所以他写得颇为真实亲切而有新意。他骂(见第三首)不敢爱的人:
那真是卑怯之徒,竟望而却步
怕爱你这样娴静高雅的心灵,…………
…………他们自惭形秽,觉配不上你垂恋眷爱,一个个都逃之夭夭!
原来是
只恩泽才能将他留住,抢先于那钟情的一箭射进他内心深处。
女神还没表态,谁也不敢造次。第五首是跟好友说知心悄悄话,反省自已过去的爱情观:
我一度持有的态度狂妄荒唐,嘲笑爱情,反落入爱情的罗网其实,这与人正派不正派毫无关系,如今我见了异国丽人,不免动情。
但别以为我这样迷恋是因为她拂飘金黄色的发鬈,有绯红的脸蛋;更稀奇是异国丽人的容姿我衷心感念;
她风度高雅,有黝黑的眉睫,闪耀情操高尚显露出的宁静神采;
她谈吐优雅,操语言何止一种,她歌声有魅力,叫人流连徘徊,引月里嫦娥百忙中离仙境往下冲,她双眼闪射火样的光芒,就算
我充耳不闻,仍令人一往情深。
这样的美人发珠园玉润、绕梁三日的歌喉,连同性的月里嫦娥也顾不得受责难,忙里偷闲下凡来现场观看个究意,何况我是个青年凡人呢?
第五首以眼神作结束,第六首以眼神开始。第六首写出恋情初动。一见钟情,新见乍识,人地两疏,纵然相思,哪有缘分?你客观上冷若冰霜,我不由得百般掩藏;但幻想蒸腾,情思起伏,长夜漫漫,通宵不眠,难以排遣。第七首又接着写:
年轻、淳朴,在异国热爱迷恋,我不知道飞往何处来排遣自己,显然激情犹存,如何宣泄呢?只好自我倾吐衷肠了。
亲爱的淑女,且让我谦恭而殷切地向你奉献我的心,我已经发现确凿的证据可不少,说明它健全,无畏、善良,还酷爱高尚的情理:
暴风雨震撼世界,大火冲天时,它四处铜墙铁壁,纵石穿,心也坚,保险不怕嫉妒和粗鄙的暴行,没有一般人泛滥成灾的忧喜,却珍视天才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喜好绕梁的琴弦,敬重诸缪斯。
你发现它薄弱的仅仅只一个部位,如今因爱神没治的一箭倒了霉。
这些诗是习作,又是假设的,因为弥尔顿没有把这几首十四行诗赠献给那位女士。他赠罗马歌唱家莉奥诺拉的三首只十二行或八行,而且从内容上说,也纯粹是颂辞,丝毫不涉及个人的情感问题。但是本首中自荐之辞都写的很实在,为诗人后来的生活史所证实,连结尾的偶句也为作者的初恋所证实。因为异性相吸,恋爱有一定的盲目性,青年容易堕入情网,却自以为是真正的爱情。这几首诗虽然诗人弄假没成真,却说明他基督学院“淑女”真的“情窦初开”,动了真情了,诗风格还不失为清新朴实,用日常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情意,不求华丽虚饰,进到作者的境界里去,念来就会觉得真挚感人的。
九、拜访伽利略
弥尔顿原来的计划打算去西西里岛和希腊。1639年英格兰与苏格兰进行第一次主教战争,苏格兰起兵攻入英格兰。国内严重的局势迫使他向后转回头走,因为如他自己所说的,“在国内同胞们为自由而奋起战斗的时候,我却在国外悠哉闲哉地自我陶醉,我认为这是可耻的。”然而他是从从容容地往回走的。在罗马呆了两个月,回佛罗伦萨也呆了两个月。原来,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天文学家,用大量事实证明地球环绕太阳旋转,从而否定地心说的伽利略1633年反受宗教裁判所的严格监禁,刑期八年,不准越出囚室门槛,不准接待非天主教的来访者,所以诗人第一次到佛罗伦萨时,没有能见到他。 1639年春天,伽利略获准回到阿切特里附近乔伊洛的别墅里,诗人回程中再经过佛罗伦萨时,终于获准见他。他垂垂老矣,身体瘦弱,已双目失明。他身经百战,对现代科学思想作出重大贡献,那时还保持着思考能力。谁知他受辱含冤三百五十年罗马教廷才承认宗教裁判所对他的错误审判。弥尔顿对他十分敬重,后来又同病相怜,自己也双目失明,便将他写进
《失乐园》里。他让大使拉斐尔受命去地球上伊甸乐园给人报警,一出天门就见到地球:
……宛如伽利略,在夜间
用那架望远镜,是耶非耶地观测到
月宫上依稀可辨的乡国丘田;
或如航海者在息克雷提群岛中
窥见提洛斯或萨摩斯初现时只是
朦胧的一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