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续替天立伟绩:
苏格兰人血染的达温河流水湍急,和登巴战云都高声对你赞颂,还有那伍斯特桂冠。……
下面就转入他提出的上文刚才已引的金玉良言了。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终于经公审押上断头台被斩首。革命志愿兵弥尔顿两星期后便出第一个政治小册子《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公开率先为弑君辩护,认为“君王的权力应当服从于人民,人民是最有权力的,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便可以更换国王,甚至把国王处以死刑。”他行动之迅捷,说明他义愤之深,斗争之坚决果敢。不过他完全明白群众对查理一世是摇摆不定有反复的。他不掩饰他瞧不起人们忽冷忽热的不坚定性,他们对无道的昏君发动战争,上帝真把君王交给他们发落,他们又踌躇不前,不敢采取唯一可能的办法来保证他们为之拼命追求的自由。
大权在握的国务院下属的外交事务委员会迫切需要一个拉丁文秘书。弥尔顿刚好在国务院有位朋友,他推荐了他。根据多年来弥尔顿自发革命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具体的表现,以及他的才华,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而弥尔顿自己呢,他虽在追求自由人权,却仍一心念念不忘当好诗人的使命。在1642年,《为斯沫克汀纳斯辩护》中,他认为诗人“应该自己就是一首真正的诗”。他写诗不是为个人成名,而是为传达神的旨意,让全社会进入世界大同的理想世界,为母语增添光采。他为进一步献身于“自由先于一切”的理想,他需要接触世界的革命政党中所有的大人物上层人士、议院中的名流闻人,总之,进入世事的大课堂,开辟新的知识来源。虽然他的薪俸,当时每月只三八八镑十三先领六便士,不及英语秘书的一半,虽然他的所谓秘书工作,充其量只是文书、干事而已,主要职责在翻译往来的外交文件,兼做口译而已。3月13日外委会向他发出邀请,他15日就去白厅正式到差,当起国家官员来了。
弥尔顿上任后第一次受命写的是他第二个政治小册子《评论爱尔兰叛乱分子的和平条款》,他应命而写,只单调地抨击一通爱尔兰叛乱分子和爱尔兰北部阿尔断特省的保皇分子而已。根据和约爱尔兰取得极大的自治权,不再承认英王的最高权威,享有耕作权,拥有民兵。对他们俯首帖耳的人得不到而违法乱纪的却得到了,弥尔顿对此愤愤不平。他其实不懂政治。
他的工作早上七点就得参加会议,为了工作方便曾搬到查林十字架地区,11月中他就在白厅拥有套房住了下来,但不久就被更重要的人物挤了出来。1651年他搬到西敏寺区小法兰西的一座漂亮的花园房子里去。这所房子一直保存着,到1877年才消失不见。这是他在伦敦最后的住所,后来变成约克街一所极普通的房子,英国法学家、哲学家边沁(1748——1832)曾租住过,他在墙上附了一块牌子,刻着《纪念诗人巨擘弥尔顿》的字样。
弥尔顿的本职工作不算很多,可是他的文才把一些工作兜揽到自己的头上来了。那份半官方的机关报《政治信使》交由他监管。国务院对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小册子《评论》很满意,因而又让他回敬《国王的圣象:圣上在孤苦寂寞中的写真》一书。
有个教会人士叫高登博士的冒充国王写的真正的抄件,利用四面八方的材料,把查理一世临终前的一段情景描写成是颇有王者之风。在处决查理一世的当天,白厅前面观众就发出叹息之声,十天之内英格兰,苏格兰传遍惊恐震颤的气氛。这就是为什么《国王的圣象》需要印行四十七版来满足八百万居民的需要的道理。这充分显示出公众怜悯同情受处决的国王。
弥尔顿的反击将《圣象》逐段而过,以独立派的观点反驳保皇派,重复一些《职权》中的说法,写得粗野无礼,甚至咒骂威胁,1649年十月居然写成四开本二百四十二页的《圣象破坏者》。《圣象》的作者复辟后居功请赏,作者是谁才大白于天下。
两败俱伤
1649年查理二世住在荷兰首都海牙,他要为父亲死后的名望公开进行辩护。碰巧全欧洲最负盛名的拉丁文学者萨尔马修斯是附近莱登大学教授。他接受委托,泡制宣言书,为查理一世辩护,也控诉弑君的人:《皇家为查理一世声辩》1649年年底就在英国出现,歪曲弥尔顿的生平事实,使诗人蒙受羞辱,1650年1月8日国务院令弥尔顿还击。次年3月回敬的书题作《为英国人民声辩》就出版了。弥尔顿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事业,所以,他比萨尔马修斯精神上远为理直气壮,只是他盛怒之下着力挑剔对手的错误,针锋相对。使论敌出乖露丑,竭尽拉丁文词汇辱骂之能事,花好几百页把对手骂成个傻瓜、骗子。萨尔马修斯自称他的拉丁文写得比母语法语还流畅。令人们惊异的是英国居然出了个比大教授年轻二十岁的诗人弥尔顿,拉丁文写得优美高明,丝毫不逊于萨尔马修斯。
萨尔马修斯自然敏捷地写出了一个《答复》,用流畅的拉丁文写了三百页。他搜集流亡国外的英国人的一切无嵇之谈,甚至查普尔的诽谤材料来攻击弥尔顿,甚至不惜自贬身分,嘲笑弥尔顿失明:“小犬,一度是我可爱的小乖乖,如今目光迟钝,或者不如说是个小瞎子;他从来不曾有过心灵上的洞察力,如今丧失了肉体上的视力;一个愚蠢的花花公子,异想天开竟自以为是个美人;一头肮脏不堪的畜生,全身没有比烂眼皮更带人气的东西;于他最合适不过的判决便是将他绞死在最高的绞刑架上,枭首示众,悬挂在伦敦塔上。”不堪入耳,难以复述的话多的是。不幸的是,他1653年9月死于矿泉疗养所, 《答复》1660年复辟后才出版,事过境迁,没人有兴趣了。
因为弥尔顿挖苦萨尔马修斯说那位流亡的国王作为回报馈赠他一百个金币,所以后者也笑骂前者有支贪财的笔。其实,查理二世几乎穷得一贫如洗,哪有金币致谢。弥尔顿也不曾为本职工作在薪俸以外收受过半分钱。牛津郡确有位彼得·温特沃思因为弥尔顿写了 《声辩》在遗瞩中赠给作者一百镑,但这是远在复辟以后的事,弥尔顿并没有活到接受这笔遗赠。其实连相互的对骂,也是子虚乌有,无事生非。
令人痛惜的是。弥尔顿可能因为母亲的遗传眼力较弱,少年爱读书,十二岁起从未半夜前就寝,经常头痛,又使用眼药过频,逐渐带来灾难。至少在1644年写成《论出版自由》之前,失明已在发展中,写第一个政治小册子为弑君辩护时,情况已经严重,1650年左眼目光已经消失,医生严重告诫他,如果坚持不改,用留有视力的眼睛再搞书本工作,他也会丧失那只眼睛的。可是他的决心是迎着危险上鼓足干劲,不怕牺牲。正如他后来在《再声辩》中所写的:“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是,要就是对一种至高无上的责任玩忽职守,要就是衰失视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能听从医生的话,那怕是医神从内殿亲自嘱咐也不能听;我只能听从从天上向我打招呼的忠告者,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我心头思虑,许多人作恶多端落得个身败名裂,而他们献出生命的则只会获得荣誉,因此我最后决定,用我所享有的些许视力,竭尽全力,干我力所能及的有益大众的工作。”
肯定是因为劳瘁过度,眼力没有适当的休息,他接触的东西极大部分时间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声辩》出书后不久,1652年四十三岁时,灾难果然降临,右眼也失明了,他于是成了全盲,世界永远漆黑一团,上帝只给他留下心灵的眼睛了。祸不单行,接着夫人玛丽死于分娩小女儿德博拉之时,唯一的才一岁的儿子也相继死去。这真是天大的灾难,于是弥尔顿里外一人,苦不堪言,非身历其境的人难以想象。但是论弥尔顿一贯的表现,论他奋力抗争的坚强不屈的个性,他不是一个向困难低头的人,痛苦老大一阵子后,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以他虔诚的宗教精神,一切服从上帝的安排,写出了一首举世传诵的第十九首十四行诗《失明抒怀》。
老骥伏枥
《失明抒怀》全诗如下:
一想到我活了才半辈子,这世界黑漆
一团,我的视力竟耗竭沦丧,这一天赋要死亡才能埋葬,在我却虚有其表,我虽然想借以
更竭诚侍奉我造物主,拿业绩作献礼
呈报真情,惟恐他反怒而见谤;“上帝让我白日劳动,怎不给光芒?”
我愚蠢地质问。但是“耐心”为制止
那怨艾,马上回敬,“上帝不需要
人效劳,或报答他自己的恩赐。最忍受
他轻微的羁轭的,也是最尽忠。他威仪
象君王,令一下,万千天使忙奔跑,遍世界海陆穿梭拨蹄难收,只侍立待命的,他们也一样是执役。
全诗言简意赅,含义丰富。这是中外编著译述的学者都公认的,但是意义复杂难解,初看近乎奇特,个别地方到底具体指的什么,可以因人而异。不过我觉得,总的意义却是明确的。无非是说,上帝要人乐天知命,不论才具如何,不论命运好坏,不论处境顺逆,只要尽其在我,就可以无愧于心,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世人,对得起上帝了。从第七行质问的话看,弥尔顿当时健康欠佳,夫人和儿子相继死去,政治斗争激烈,他竟双目失明,里外一人,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极度痛苦,甚至绝望中,他难免不对上帝有所抱怨,甚至不敬。质问只是前六行的概括;回敬的话则是思想斗争的结论;人世间各种复杂的情况都能适用,各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不过谁都应该逆来顺受,尽其在我,随遇而安,善始善终。一句话,各人都要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情,为上帝服役,就是人人要为最高理想而工作,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