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先生!维善来了!」
于是,杜月笙勉力的睁开了眼睛,他眼珠迟滞的望了杜维善和陆太太一眼,便乏力的阖上,这意味着他残存的精力,恍如一线游丝。
易箦之际洪兰友到
一刻钟后,下午两点三十分,时任国民大会秘书长的洪兰友,抵达坚尼地台杜公馆,当卽引起一阵欢呼,洪兰友面容肃穆,神情哀戚,他快步走进杜月笙的房间,一眼看见了躺在床上呼吸屏止的杜月笙,怔了一怔,以为他已来迟一步。但是,围绕在杜月笙四周的亲友犹仍急切的在大呼小叫:
「先生!先生!洪兰公来了!」
洪兰友看到杜月笙似乎还有点知觉,他为达成使命,连忙高声的在他耳边喊:
「杜先生,总统对你的病十分关怀,希望你安心静养,早日康复。目前台湾一切有进步,国家前途一片光明,我们还是有希望的!」
当时,洪兰友祇想杜月笙能在易箦之际,听得见他这几句话,在他一生艰辛奋鬪的最历程,得一份慰藉,斯愿已足。讵料,杜月笙是在凝聚他每一分精力,等候着洪兰友的来因此,他不但听清楚了洪兰友所说的每一句话,而且,他竟奋目迅张,睁开了一闭三日的睛,尤其,他更伸出了自己那只颤抖不已的手,吃力已极的伸向洪兰友,和他紧紧的交握,与此同时,他清晰明白的说出了他在世最末的一句话
「好,好,大家有希望!」
洪兰友的两行热泪,不可遏忍的拋落下来。
最后个「望」字说完,杜月笙那只手松弛,垂落,眼睛又阖,嘴唇紧闭,但是他仍在竭力挣扎,还想多说一两句,然而,气逆舌僵,他已语不成声了。
洪兰友忙再赶上前一步,大声的说:
「杜先生的心事,我都明白,杜先生所没有说出来的,此间友好可以转告我,我回台北以后,一定代为上达。」
这时,口眼紧闭的杜月笙,又艰难万分的点点头,两颗热泪,逸出眼眶之外。
站在一旁,注视这一幕的钱新之,情不自禁的一声长叹,热泪泉涌,他喃喃的说
「大家有希望,大家有希望,天啊!就是他没有希望了啊!」
有人探手伸进被窝去摸摸他的脚,失口惊呼:
「哎呀!脚已经凉了!」
但是他依然多拖了一天,毫无知觉,仅祇呼吸迫促的多拖了一天,杜月笙拖到距离他生辰不及二十四小时的八月十六日,下午四时五十分,终于走完了这段漫长而艰苦的死亡历程,他撒手尘圜,一瞑不视。几十位至亲好友竭力忍遏了多日的哭声与泪水,蓦然之间,如山洪爆发般奔放出来。当日,环绕在杜月笙病榻左右,等到了送终的至亲好友,是洪兰友、钱新之、金延荪、吴开先、杨志雄、杨管北、江干廷、吕光、刘丕基、史咏赓、张松涛、翁左青、李宗文、宣铁吾、林啸谷、沈楚宝、袁国梁、严欣淇、侯国华、赵培鑫、赵班斧、徐懋棠、朱文德、胡叙五、顾嘉棠和万墨林。
便在哭声方起,上下人等陷于悲哀,坚尼地台杜公馆忽然又到两位衣冠楚楚,欢容满面的贵宾,总统府资政,当过国务院总理的许世英夫妇。两夫妇还带着隆重的寿礼,这两位杜月笙的多年老友,心腹知己之交,许世英和他的夫人,是专程前来为杜月笙暖寿的。
许世英夫妇走到客厅,便听见内室里一片哭声,当时真是相顾愕然,惊诧无似。直到一名佣人悲不可抑的告诉他们:
「许先生,许太太,可怜我们老爷刚刚过去了。」
……这才大吃一惊,明白过来,急急忙忙往杜月笙的房间里跑,暖寿的客人,变成了「望丧」的吊客。许世英夫妇当下便恸哭失声,对于老友之逝,他们二位可算是最为惊悼的一了。
幸亏陆京士临危不乱,他自八月十五日下午起,卽已按照预定计划,飞符召将,把恒社在港弟兄全部集中,因此治丧筹备事宜,可谓自八月十五日下午卽已开始,治丧执事均经分别派定,万国殡仪馆的灵堂先已订妥,灵衬专车不旋踵而到,连刊登各报的报丧新闻稿,也在当天拟好。
许世英寸步不离杜月笙遗体左右,他和杜月笙的妻子儿女,围在一起搥胸顿足,号啕大哭。恒社弟兄见许静老老迈年高,看他哭得如此其伤心痛切,唯恐有伤身体,于是派了专人左右扶持,加意照料。
死后的杜月笙面容平静,眼脸唇角松弛,看起来有一种欣然解脱的神情,家属为他更衣时,万国殡仪馆的灵车,已经在大门口揿起喇叭。
坚尼地台杜公馆一致举哀,重门洞开,满目缟素,大门里外忙忙乱乱,舁工抬着尸床杜月笙的尸体平稳的移放到尸床上,尸床的左右前后尽是家人亲友,得到消息晚些的亲友还在络绎不绝的赶来,盈耳都是哭声,夹杂着执事人员高声喊叫:
「就要移灵万国殡仪馆了。」
左派报纸也登讣闻
杜月笙之丧,翌日香港各大报小报,日报晚报,无不广辟地位,详予报导,除了由治丧委员会名义刊登的「丧讯」和巨幅讣告,全港报馆一概主动派遣记者采访消息,新闻、特写、花絮,接连的热闹了几天,卽如左派报纸,也不例外。「大公报」新闲登得比较简短,但是讣告却「抄登」不误。左派报纸抄登「讣闻」还有一个小插曲,那便是他们擅将「……痛于民国四十年八月十六日申时寿终港寓正寝」字句,改成了「……痛于公元一九五一年八月六日……」,「抄登」的讣告费杜月笙治丧处当然不肯认帐,但是其中「文汇报」的广告员颇想趁此机会捞一票,他拿了广告收据去收款,治丧处的人跟他们开了个顽笑
「请贵报照我们的原稿,一字不改再登一次就算照单加十倍收费,我们也可以照办。」
「文汇报」当然不敢刊出「民国」二字,于是知难而退。
港地各报扩大报导杜月笙的丧葬新闻,譬如香港成报卽曾写道:「挺有名气的大人物丧礼,在战后香港还是首次。」或卽为各报重视原因之一。但是殊不知「杜月笙」三个字在报纸上出现得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卽在杜月笙本人竟是全部人生旅程中的破题第一遭,他不仅寓港两年多没没无闻,报纸上难得一见,甚或在他炙手可热的极盛时代,各地报纸也是难于见到他的大名,这是杜月笙几十年来的一贯作风,他最不喜欢出锋头,祇是死后锋头之足,则不是他预料,抑或防范所能及了。
杜月笙的治丧新闻,登得长篇连牍,花团锦簇,使得香港当地人士颇感突兀,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香港什么时候来了这么一位天下闻名,交口赞誉的「大好佬」,因而莫不怀着好奇的心理,去看看杜月笙的开吊、大殓与出殡,这便使杜刀笙之丧,锦上添花般格外闹猛,盛况堪称空前。
冶丧委员会由钱新之总其成,但是负责总务的则为颇好排场,功架十足的顾嘉棠,他的观点和杜月笙大不相同,「人生一世,草长一秋」,杜月笙出道四十余年,尽管用钱如挥土流水,铺张对天之鸿庥,然而花在他自己身上的,又能有几文?所以他认为杜月笙一生这最一件大事,必须办得体面风光,多花十万八万港纸,和杜月笙一辈子里过手的洋钿相比,那算得了什么?
顾嘉棠的这个想法,家人亲友,其实并不反对,因此杜月笙交代后事,他那番苦心孤诣,祇要求一口好棺,招待吊客必须丰盛,除此之外,他一切希望从简的原则,便自然而然的被打破。头一项,各报登登讣告,广告费经过特别优待,七折八扣之余,犹仍开销了八千港纸之钜。
送礼敬使,一概订为值百赏十,这还没有什么浪费之处,却是各界友好致赠花圈,帐房规定不分大小每只敬使港纸两元,依当时物价,两元港纸就尽够买个小花圈了。非但如此,由于开吊三日,所收到的花圈多达七百余只,万国殡仪馆附近的花摊,平时从来不曾接到过这么多的生意,于是手忙脚乱,日夜开工,照样还是供不应求,迫不得已,便与内中工役勾结,来个「前门进,侧门出」,经过改头换面,然后再送一次,造成一大漏卮,而且开了香港送花圈的恶例。
吊客开席,遵从杜月笙的嘱咐,就应该在六国大饭店的正厅,将流水席开个三天,但是因为吊客麕集而至,川流不息,实在来得太多了。无论识或不识,是否有关,送只花圈得回敬使两元,再看一场「热闹」,吃一顿丰盛的饭菜,香港「闲人」正多,何乐而不为?由于吊者「大悦」,户限为穿,六国大饭店正厅容纳不下,因此而使杜月笙一片待客的诚意,改弦易辙,反而从简,治丧处宴客组求近就便,包下附近的几家餐馆,午晚两餐,一桌一六菜,席资六十元,啤酒汽水,则无限制供应,任凭取饮。
三日之内,开饭二百余桌,花费港纸一万好几,倘若要到六国大饭店照开盛筵,祇怕开销还要倍上几倍。出殡──第三天方算完成了杜月笙的心愿,祇有在这一天,吊客都上六国大饭店,十人一桌,一泼泼的在开
杜月笙为想尸骨到台湾,回上海,因而要困一口好棺材,治丧处人员和家人戚友对于这一点也是不惜开销极力求好。当时万国殡仪馆正有一口好棺,楠木的,售价港纸一万五千。万国殡仪馆听说杜月笙要用,老板自动减价一半,对折实收七千五,与此同时,尽管杜月笙治丧是万国殡仪馆头一笔大生意,这位老板却除开棺木半价之外,自愿报效三日正厅租金九百元。不少人问他何以要这样做?这位老板正色答道:
「这是我对杜先生表示敬意。」
当杜月笙的遗体运往万国殡仪馆,大礼堂外立刻悬出「杜月笙先生治丧处」的布招,白底黑字,四周镶以银边白花,一对蓝纸灯龙,「治丧」两个小字托住偌大的一对「杜」字,礼堂正中素白孝帏,匝以鲜花牌架,蒋总统颁以「义节聿始」的挽额,两旁悬挂的第一副挽联,是为杜月笙老友许世英所挽的:
「班生投笔,卜式输财,历济艰危昭史乘;范式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