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认《圣经》的权威,并提倡对它进行比较灵活的解释。同时他们主张政教
分离,教会脱离世俗政权的控制、保持独立。尽管教派分化不断,联合福音
教会在普鲁士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
新教教会。
19世纪后期,为了反对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各种
非基督教倾向,在德国新教教会尤其是路德宗教会中出现了寻求联合,共求
发展的趋势。1868年,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美国的路德宗教会首次召
开“路德宗福音教会大会”,成立了国际性的路德宗教会合作组织。与会各
国教会领袖讨论了教会改革、联合与合作的途径,研究时局的变化,谋求对
付社会的挑战的办法。路德宗教会国际组织的成立成为基督教国际联合的重
… Page 24…
要开端。
福音觉醒运动也强烈地影响了斯堪的纳维亚的新教,在这些国家出现了
形式多样的复兴活动。在丹麦,福音觉醒运动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最大,具有
类似自由教会的精神倾向。其代表人物是宫廷布道师、神学家J·P·米恩斯
特(1775—1854年),他早年崇拜法国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后来又受到康
德哲学的影响,是丹麦教会的首席主教。正统派的代表人物是尼柯莱·格伦
维特(1788—1872年),他强调使徒信经作为教会坚实的基础,主张教会的
活的传统和圣事为教会活动的中心,从而使丹麦的宗教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在挪威,觉醒运动中虔敬主义色彩比较显著。领导者汉斯·尼尔森·豪
格(1771—1824年)是一位平信徒巡回福音传教士,他因抨击国教会信仰冷
漠的状况而被关押近十年。后来,挪威的福音觉醒运动由吉恩尔·约翰逊(1822
—1894年)继续领导,约翰逊是克里斯蒂安大学的神学教授,在他的努力下,
福音觉醒运动与国教会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注重传统的信条,因而得到了
教牧人员的支持,对挪威不同阶层的信徒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瑞典,福音觉醒运动也有形形色色的表现。牧师亨利·沙尔陶(1757
—1825)的影响最大。他原先受到摩拉维亚兄弟会的影响,后来倾向于高教
会派,强调教会的传统和基督真正临在圣餐之中,注重圣事。
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路德宗教会福音觉醒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各归
正宗教会,也逐步复兴并引起了分化。18世纪后期,理性主义对瑞士、法国、
荷兰的归正宗教会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归正宗教会的福音觉醒运动就是对
这种冲击的反应。归正宗教会福音觉醒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受到了不列颠的福
音运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福音觉醒运动的起源可以部分地追溯到苏格兰的
福音运动。英国的福音派牧师在日内瓦举办学习班培养神学生,介绍苏格兰
福音派的教义,在法国和瑞士的法语地区引发了一场觉醒运动。在觉醒的潮
流中,平信徒成为教会复兴的主力。他们成立了许多志愿会社,从事福音传
道、慈善工作和国外传教。但是,福音奋兴运动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具有理性
主义倾向的教会领袖的反对,在教规和信仰方面出现了分歧。1834年,在荷
兰发生了科克事件,青年牧师亨德里克·德·科克(1801—1842年)拥护极
端的加尔文主义,主张谨守多尔德会议的决议,被免职,引起了理性主义和
觉醒运动的关系紧张并导致分裂。一些地方教会会众脱离国教会建立了基督
教归正会,不过,仍然有许多福音派留在国教会内。在瑞士,被誉为“法国
新教的施莱尔马赫”的亚历山大·维内(1797—1847年)带领福音派从国教
会中分裂出去。维内起初对不成熟的福音奋兴运动感到反感,但后来被稳健
的福音派观点和浪漫主义潮流吸引,并对理性主义者竭力压制福音派感到不
满,因而采取了奋兴运动的立场,直言不讳地鼓吹教会与政府分离。1845年,
他带领包括多数牧师和洛桑学院大多数神学教授在内的一批人脱离了国教
会,成立了沃州自由教会。
②英国新教福音觉醒运动。相对于欧洲大陆的新教福音觉醒运动来说,
英国新教福音觉醒运动早已开始。可以说,1815年后的英国新教福音觉醒运
动只是前一段时间这一运动的继续。在英国,福音觉醒运动包括国教会内的
福音觉醒运动和不从国教者的福音觉醒运动。
1815年,国教会的福音派获得了第一个主教管辖区,充分显示出福音派
在国教会内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然而,第一个福音派主教的任命引起了国
… Page 25…
教会教士们的普遍不满,因而称他为“宗教上的主教”,意思是只担任主教
职务,不享有政治特权。随着福音派运动的不断发展,在国教会内福音派的
地位不断上升。一些持福音派观点的人被任命担任教会的重要职务,甚至担
任国教会的最高职务——坎特伯雷大主教。到 19世纪中叶,福音派成为国教
会内的主要派别,在平信徒中拥有很大势力。后来,福音派逐渐演变为低教
会派,与高教会派相对立。
不从国教派的福音觉醒运动影响非常强大,因此,各个不从国教派教会
的势力在19世纪稳步发展,教会团体不断增加。在争取与国教会的平等权利
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不从国教派的复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徒人数的增加和教会势力的增强。从1800年到1860年,不从
国教派的教徒人数在福音运动的影响下增加了3倍。公理宗和浸礼宗获得了
较大的发展,长老宗因为有从苏格兰迁移来的大批移民而得到复兴。不从国
教派的势力主要在中等阶级中,针对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从国教派各
团体派出了许多富有魅力的布道家深入群众积极宣传教义,吸引了大批国教
会的信徒脱离国教会加入不从国教派。19世纪中叶以后,不从国教派改称自
由教会。不从国教派的福音觉醒运动是第二次福音大觉醒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本身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美国福音派布道家德环特·L·穆迪在
英国的巡游布道也极大地助长了自由教会的福音运动。
第二,随着福音运动的兴起,不从国教派力量的不断地壮大,在英国,
对不从国教派的种种压制逐步减少。1813年惩治否认三位一体论者的法令被
废除,一位认论派因此成为合法的宗教团体。1828年,在反对派的压力下,
托利党政府不得不废除了“宗教考查法”和“自治市条例”,而根据以上这
两条法令,不从国教者被排除在国会和其他公职之外。自1836年起,准许在
举行不从国教派礼仪的地方举行婚礼。1868年,免除了不从国教者为国教会
的利益而纳税的负担。1871年,在牛津、剑桥,达勒姆三所大学除保留对攻
读神学学位的学生的宗教考查外,其余宗教考查一概被取消。最后,从1880
年起,允许在教堂基地举行不从国教派的葬礼。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不从国
教派的信徒获得了税收、教育、婚丧仪式等方面与国教会信徒平等的权利。
第三,在福音觉醒运动中,不从国教派增加了新的教会团体。其中最重
要的有使徒公教会、普利茅斯兄弟会、救世军。
使徒公教会的领袖是伦敦苏格兰长老会的牧师爱德华·欧文(1792—1834
年),从1828年起,他开始宣传,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仰,使徒时代的种
种“奇恩”便可以重新获得。1832年,他被解除了教会牧师职务。此后不久,
他宣称有6人由预言立为使徒。1835年使徒人数按同样方式增至12位。因
此,这个团体被称为使徒公教会。1842年,该教派制订了一套复杂的礼仪。
众使徒被认为是圣灵的喉舌。他们长久盼望基督的复临,到1901年,最后的
一位使徒去世,该教派逐渐衰微。
另一个从国教会中分离出来的不从国教派团体是普利茅斯兄弟会。出于
对国教会灵性生活贫乏的不满,在爱尔兰和英格兰西部出现了一些教会成员
以“兄弟”相称的小组,声称信仰和基督徒的爱是他们团结的唯一纽带。这
些小组在约翰·纳尔逊·达比(1800—1882年)的努力下而结合在一起。达
比原为爱尔兰国教会的牧师,在普利茅斯附近任职,因此该派被称为“普利
茅斯兄弟会”。他们认为,一切信徒皆有教牧人员的职能,所以否认有设立
正式牧师的必要。同时,他们也不承认信经,认为圣灵指引全体真正的信徒,
… Page 26…
使他们以使徒为榜样在信仰与崇拜中团结一致。在达比的大力推动下,“兄
弟会”扩展到了瑞士、法国、德国、加拿大、美国。
这些新成立的不从国教派团体中最重要的是救世军。它的创始人威廉·布
恩(1812—1912年)原是循道会所团契的牧师,先在加的夫开展奋兴工作。
取得成功后于1864年在伦敦着手同样的工作,1878年发展成为一个军队形
式的组织,该组织要求其成员象军人一样服从,1880年定名为救世军。
对法国革命的反动、浪漫主义的兴起以及对18世纪理性主义的普遍反感
成为苏格兰地区福音觉醒运动的动力。1815年以后,苏格兰福音派的领袖是
托马斯·查尔默斯(1780—1847年)。在他的领导下,福音派的势力迅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