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短篇小说(第二十三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佛不恭呢。”

    这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发妻,造反的时候也一直是朱元璋的好帮手。当了皇帝
后,她的话依旧在老朱那里有分量。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这个,你们谁也没我懂了。佛本无形,更无大小,他
不是在庙里,而是在心中。你要是为建庙宇而长了出家人的欲念,不仅是害了他,
也是对佛的真正的不恭。”

    众人都陪着笑了起来。

    只有一个人笑不出来,而且大汗淋漓。朱元璋刚穿龙袍时,曾和他戏言:原想
打家劫舍,不想弄假成真。他现在一眼就看出了皇上现在的心思:是怕这些跟着打
家劫舍的将来弄假成真。回到南京后,就提出要告老还乡。那些笑的大臣,除了徐
达,其他人没有多久全被烧死在“功臣楼”里了。

    那个没笑的,是功劳最大的刘伯温。

                                  蜡烛

    一箭之地的小庙很快就建了起来。由于地址选得凑巧,还非得把原先那个小庙
拆了。这就麻烦了:庙里的菩萨可以相应缩小,和尚可没法变。他住到哪里去呢?
朱元璋自然不会顾得这些具体细节,可老和尚却犯了愁。不是办法的办法,只好借
住到别的庙里去。

    这还不是最愁的。皇上把庙建得那么小,本来就是要他的难看。等到后来“火
烧功臣楼”的消息传来,他的心里就更吃了斤两。这样下去没有几天,竟一蹬腿上
了西天。

    他这一死,还让当地的地方官不知如何是好了。一来老和尚毕竟是皇帝的恩人,
二来这个庙虽小,总归是皇帝让建的,级别在那儿呢,总不能没人来管吧。于是,
一份报告从小小的皇里中出发,转来转去,一直送进南京城,摆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看着报告,老朱好半天没有做声。当年老和尚救他的情景,又历历在眼前。是
他无情无意了?和尚为什么死,他能不明白?也确实冤了些,可是,他也是没有办
法的办法。现在该怎么办?厚葬和尚,再扩建小庙?确实,建那么小不成体统。

    不行,这样等于把自己原来都否定了……

    怎么办呢?

    对了,还是在蜡烛上做做文章吧!本来就是蜡烛的光亮救了自己的性命,也照
亮自己通往紫禁城的路。菩萨的福是托在蜡烛上,而不是在和尚身上。和尚死得这
么快。只能说是他的命太薄,不该把自己放到皇帝恩人的位置,让真龙天子给克住
了。小时候听说书,《薛仁贵征东》里面的薛仁贵出生时本不会说话,过了好几年,
他一开口叫了一声“爸爸妈妈”,当日父母双亡。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命里不该是
薛仁贵的父母,让克死了。

    都是天意。

    于是,他的心里全都舒展开来了。拿起大笔一挥,写下“蜡烛庙”三个大字。
而后下诏:新建的小庙比原来缩小多少倍,那么新铸的蜡烛就要比原来放大多少倍。

    庙里的和尚,也变成了两个。

    就这样,大大的蜡烛树了起来。当地的官员也不是呆子,见皇帝题了辞,还下
了诏书,马上轰轰烈烈搞了个点蜡烛仪式。还请来了上上下下的官员,自己先风光
一下。又写了个奏折送了上去。说是让蜡烛把菩萨灵光照亮明代江山,保佑世代千
秋,再则昭示天下,凡事万万不可过于贪心。朱元璋见把自己的一件尴尬事办得如
此漂亮,觉得这个地方官会办事,就顺手寻了个美差让他升了去。

    这一来更了不得了,后来的官员一个比一个还要起劲。蜡烛庙的名声越来越响。
那两个和尚的位置也不能不由得其他和尚们朝思暮想了。那些源源不断的香火钱,
和尚得多少,官员得多少,谁也弄不清,朱元璋哪知道这些?他知道的只是蜡烛上
的火苗很旺,很亮。至于为了谋得这儿地方官的位置乃至和尚的位置,演出了多少
好戏连台,只有天晓得了。

    小小湟里镇,大大蜡烛庙。小小蜡烛庙,大大红蜡烛!

    现在你去湟里,蜡烛庙无处可寻,蜡烛庙到处可见。早先的蜡烛庙在文革中不
知让谁几锄头砸没了,这十几年下来,竟会找不出原先的位置。都晓得了它的珍贵,
就抢着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嘴巴上争不出名堂,就动手。于是,一座又一座的古
迹冒了出来。关于蜡烛庙的来历,他们有几个人明白,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天晓得。

    大大的蜡烛,却再也没人造出,自然也没人见到了。

                                  石桥

    湟里镇的东南方向是大运河的一个小分岔。河上有一座石头拱桥,就像我们在
江南水乡题材的国画中常见到的那种。河不宽,桥也不大。这座不大起眼的桥也是
有些来历。

    朱元璋逃往蜡烛庙的时候,是大将常遇春拚死掩护,带一支人马和元兵奋力厮
杀。到后来,估计朱元璋已经逃远,常遇春就带人撤退。竟也会跑到了皇里。不过,
他多了一个心眼,没有顺大路跑,摆脱了元兵。但是,一条不大的河挡住了去路。
向去。肯定是不行,他急中生智,命令士兵把手中的矛枪扎起来;居然在河面上用
枪架了一座浮桥。就此逃出险境。

    朱元璋做了皇帝,找蜡烛庙的时候,常遇春自然是跟来了。朱元璋让建了个庙,
他就也依葫芦画瓢,出了点银子,在这里造了一座石桥,名字一目了然:枪架桥。
伤心的是,他的命和老和尚一样薄,做不得皇帝的救命恩人,也让克死了。

    日本人来小镇的时候,已是攻下南京后的半年之后。半年里,小镇人的生活是
平静中的不平静。有消息不时传来,东洋人在南京杀了多少多少中国人,流的血把
江水都染红了。后来又听说到了常州,飞机丢炸弹的时候,把苏南第一天宁寺边上
文笔塔顶上的铜葫芦摘了下来。东边牛来西边马来,等到日本人一个中队驻扎进来
时,小镇上的人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平静,就像看见远来的一队商人似的。

    东洋人的中队驻扎在街的东头,其实是个中队部,人不多,兵力还要分到四周
的几个乡里。据说他们本不想来,因为百里左右的茅山来了一个叫陈毅的,带着一
帮叫新四军的,专和东洋人作对。镇上不少人就有点对没有见过的新四军不满意了,
说他们惹事招非。

    这帮矮东洋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镇上人发现好像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可怕。有
时,在街上闲逛的东洋兵还会从军衣兜里掏出一把红红绿绿的水果糖,给镇上的小
孩吃。没有多久,已经有人对日本人在南京是否杀过那么多人表示怀疑了。

    怀疑是短暂的,很快就让恐惧和羞辱驱赶得烟消云散。

    事情就发生在枪架桥上。东洋人在桥上设了一个岗,进镇出镇的人从他的枪边
过,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大概是暮春初夏的一个中午,这时行人不多,知了叫得整
个镇子迷迷糊糊。上岗的是一个大胡子东洋兵。他正在太阳下边歇着无聊,忽然看
见两个人影从远处过来,就来了精神。

    是一男一女,男的推着一辆木制的独轮小车,女的坐在车的右侧,左侧放着大
大小小好几个包袱。两人都是二十岁左右,一看就是回丈母娘家的新夫妻。两人看
上去家境还好,不大像是在地里干活的。那女的容貌姣好,身上穿着一件淡红色的
丝绸旗袍。

    最初的起因恐怕就是这件害人的旗袍了。她本来就长得比较丰满,旗袍把身上
的线条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加上那两条雪白的大腿本来就在外面晃动,那个东洋兵
的眼睛直了。刺刀一横就要搜查。边说边把他那毛绒绒手捏住了女人的乳房。男人
能不管?要过来阻拦,让东洋兵一脚踢出好几步远。等他哼哼着爬起身来,女人已
经被按倒在地上,衣服给剥得差不多了。东洋兵要朝她的身上骑,他男人想拉又不
敢,急得没办法。只好在一边连连哀求。

    也真怪,东洋兵听到他的哀求,竟会停止了自己的动作,爬了起来。不过,他
并不放过他们,脸上露出了一种古怪的笑容,他用刺刀指着男人,打了一个手势,
要他照着做。

    丈夫吓得连连摇头:“不下不……”

    东洋兵笑容顿失,恶狠狠地把眼一瞪,把刺刀尖压到了女人白皙肥硕的乳房上,
马上,刀尖下出现了细小的红色血珠,女人脸上都脱了色。他男人没法,只好含着
眼泪脱下了衣服……

    这件事在镇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这才醒悟到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以前不相信的,也又重新变成了话题。商会的几个头面人物商量来商量去,终于想
到了杨先生。

    杨先生是从东洋留学回来的。一直在上海的一家东洋银行里做事。“八一三”
事变后,他就带着家小回到了镇上,住在镇北一个青砖青瓦的院子里,和父母兄弟
一道守着乡下的田产和镇上的几家小店。一般来说,他还不大愿意和外人来往。现
在是没有办法,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只好请他出山了。

    杨先生其实也听说了,虽说东洋人是个什么货色,他比镇上哪个还要明白,但
事情出在自己的老家,心里还是很愤怒。既然镇上人这样给他面子,也就义不容辞
了。他大步走进了东洋人的中队部,用流利的东洋话说我知道你们刚刚宣布了军纪。
要中队长处罚那个哨兵,并向镇民保证以后不犯。

    中队长呆在那里半天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哪里来了一个同乡呢。听出是个中
国人时,就不大在意了。多少看在东洋留过学的面子上,对杨先生还算是客气的,
说:“不错,来的时候,我们是宣布了军纪,不准强奸女人。这个士兵没有强奸吧?”

    杨先生对这种强盗逻辑义愤填膺,但一时还想不出合适的话来反驳。只好说:
“那我只好去找你们的长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