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体制编制也列为战斗力的因素呢?这又涉及系统论的原理了。在一个系统里,各个分子之间的结构合理,以至达到最佳程空的组合,那未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能最有效地发挥出来。
     体制编制实际上是军事力量的排列组合。原子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军事力量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战斗力。而军事谋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力量的排列组合上作文章。
     在冷兵器时代,方阵的排列组合是关键性问题。现代战争中,各军兵种及武器装备的排列组合尤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把坦克集中起来,组成坦克师,对闪击战起了重大作用;英法集团把坦克分散编在步兵师中,大大降低了坦克的威力。不同的编制体制产生了不同的战斗力。
     当前,改善军事力量的结构,已成为各国在和平时期着力谋划的内容。一方面,军事技术的进步要求军事力量的组合方式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核大战、全面战争、有限战争对军事力量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而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如何使军队的体制编制适应现代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多种战争样式的需要,就成为军事谋略的重要任务。
     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①这里所说的“本质的区别”是指整体效应产生的“质的飞跃”,已不是原来的各个成分的简单相加。可见系统论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有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乒。’”②  
     单个较量,马木国克兵胜过法国兵,可是马木留克兵人数越增加,战斗力反而降低了。这是为什么?以战斗力诸因素来说,可作多种解释:第一、法国兵协同配合的战术意识强于马木留克兵。法国兵有效地发挥了整体优势,因而产生了高效的作战能力。
法国兵协同配合的战术意识哪里来的?这同人员的素质有关。而人员的
素质通过军事训练得到了加强,训练不训练大不一样。第二、同体制编制有关。拿破仑对此有很大的改革。第三、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的武器装备有关。马木留克兵来自埃及的
游牧民族,用的是冷兵器(原始武器),尽管马上的功夫好,精通刀法,但敌不过有步枪和炮队装备的拿破仑的远征军。本来马木留克兵(骑兵)善于在沙漠里作战,可以纵横驰骋,发挥其优势,但对有炮队掩护的步兵就相形见细了。
     第四、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作战指挥的因素等。所以,战斗力是诸因素相互联系的“合力”。
     仅就体制编制这一点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体制编制也是一门学问,叫军制学。组合得好,易形成战斗力,组合得不好,反而搞内耗。人多不等于战斗力强,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可能大于二,也可能小于二。组合得好,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反之,三个诸葛亮不如一个臭皮匠。
     能人太多,不合理搭配,反而成了坏事。“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槽上,不能拴俩叫驴”,其中就有这个道理。
凡事要讲科学,体制编制还得调整,关系还需要理顺。由于系统运筹未
搞好,有的部队建制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一建一拆,浪费多少?这种教训
不能再重复了。
既然战斗力是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的“合力”,那末
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首先要求党委一班人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而军政一把手要善于综合协调,发挥整体功能。
“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的“三松”现象,损伤部队肌体,
削弱部队战斗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综合治理。治心为上,治官为本。
所谓治心为上,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部队的政治质量放在首位。
所谓治官为本,关键在领导。要兵不散,首先官不散。兵散散一个,官散散
 ①  见《资本论》第一卷第11 章。
 ②  《反杜林沦》十二、辩证法。量和质。

一片。干部事业心强,表率作用好,部队作风就过硬。思想政治工作先行,军事训练是中心,后勤工作搞好物质保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司、政、后各尽职能,齐抓共管,发挥系统工程的整体效应。这样,“三松”问题就迎刃而解,部队建设会有新的飞跃。
第十五章立足全局,审时度势
     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是军事谋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没有全局在胸,就不可能投下一着计远而谋深的好棋子。战略头脑出高谋。军事谋略服从和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和统帅部的战略意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战略(全局)上藐视敌人,战术(局部)上重视敌人。认真体会“三大通则”中的斗智辩证法:“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①  
一、谋全局
所谓高谋、深谋、远谋,必须立足全局,审时度势。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②毛泽东说:“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谋万世”、“谋全局”,“主要”和“首先”,就是指全局对于谋略本身具有的重要性。所谓全局观念,就是战略意识。
历史实践证明:胸中无全局者出不了高谋。作为全局的指挥员及高级参
谋,都必须具有战略头脑,在全方位观察、审时度势的能力上,在总体谋划
运筹的水平上,务须高人一筹。
军事谋略总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历史任务和党的总路线、总方针。
     我国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持世界和平。”我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作为全局的指挥员及高级参谋在思考统帅部的意图时,必须首先服从国家大局。
     作为各地区各单位的指挥员,必须正视自己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统帅部的战略意图,思考和制定自己贯彻实施的最佳方案。并自觉地以局部服从全局,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善于把握中心关节。
     我国古代战争中,虽未有“全局”的概念,但也可以从有些战例中借鉴。这里我们举个兴唐灭隋的战例。
     公元617年——618年间,有过著名的唐隋霍邑之战。当年,李渊起兵太原后,挥兵3万南迸,遇隋将来老生、屈突通之阻击,同时遇雨不停,军中乏粮,大军不能顺利推进。此时,李渊派府佐沈叔安等回太原运粮,派使者刘文静去突厥请兵,又以好言同另一股势力李密联和。数日后,请兵者未果,运粮者未至,联和未决,李渊情急,欲改变南下决心,回师太原。随声附和者迎合李渊旨意说:“宋、屈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联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刘武周,事故者也(指突厥勾结刘武周的传闻)。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渊之子李世民则执异见。他说:“今禾菽彼野,何忧乏粮:未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刘武周与突厥外虽相符,内实相猜;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21 页。
 ②


〔民国〕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议》。
刘虽远离大原,岂可忘马邑(刘之所辖地域,今山西朔县)!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今天下,今遇小敌,遂以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何以自主!”李渊不听,决意北回。入夜李世民号哭于外,渊不解,复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李渊听后顿悟,在世民力主下,追回己北动之左军严阵以待,此时,粮至天晴,大军齐指霍邑,一举打败隋军宋老生部,取得霍邑大战的胜利。这里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吸取,但立足全局定谋和定谋贵察则是其中两条重要的经验教训。李渊及其随声附和者,在“雨久不止、军中乏粮”的暂时困难情况下,没有从灭隋兴唐的全局出发分析形势,夸大眼前局部的不利条件,又以道听途说突厥联兵刘武周攻晋阳的谣传作为根据,动摇既定决策,欲收兵北回,几乎误了大事。而李世民力排众议,终于说服其父坚定初衷。可见儿子比老子智高一筹。高就高在“全局观念”和“定谋”而“贵察”的素质。察者,纵观全局之利弊,运筹帷幄;不为现象所迷惑,看到事物本质。李世民熟知兵经之处禾寂丰足之情,深晓敌将轻躁的弱点;了解李密为了顾忌自己的利益不能联和的底细;掌握了刘武周同突厥外相符、内相猜的利害矛盾,及其不愿舍所辖地域,而冒险远求于太原的心理。所以,在李渊固执坚持北还的情况下,他仍然“哭谏”,力挽危局,终于取得大战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立足全局施计用谋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范例。这里只介绍一下1947年中央军委战略进攻的决策。
     1947年7月至9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大家知道,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