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法的诏令。此处所说的近侍,显然是指那些接近海山和皇太后答己的内廷
①
官员和担当官廷侍卫的怯薛成员。在海山即位后的两个月里,“内降旨”给
官的有880余人,得官者300人。尽管中书省不断提出异议,这种做法还是
持续不断,因为这些内旨若非出于皇帝本人的意愿,亦是得到皇太后答己的
同意,她经常干预政府事务。②
官僚机构的迅速扩大在高层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据1307年的报告,中
③
书宰臣已达14人,御史大夫4人。 一年之后,枢密院在上书中指出忽必烈
④
时期枢密院长官只有6人,而现在已增至32人。为节省支付迅速膨胀的官
① '653' 《元史》,卷22,第477—478 页。
② '653' 《元史》,卷136,第3294 页。
③ '352'野口周一:《元武宗朝的王号授与:关于的一个考察》;'762'李则芬:《元史新讲》,
第3 卷,第349—351 页。
④ '603'张养浩:《归田类稿》,卷2,10a—b。'653' 《元史》,卷22,第481、484、501 页;卷23,第
524 页。
① 关于怯薛的影响,见'195'萧启庆: 《元代的军事制度》,第41 页。
② '653' 《元史》,卷22,第485、487、492、497 页;卷23,第509、516 页。
③ '653' 《元史》,卷22,第481 页。
④ '653' 《元史》,卷22,第501 页。
… Page 344…
员队伍的开支,海山于1307年颁诏按照铁穆耳汗于前一年确定的官员员数裁
减官员。但是,这一诏令显然没有得到实际效果,两年后海山本人也承认“员
冗如故”。⑤
官僚机构的膨胀自然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开支。海山本人的花费更加剧了
财政紧张局面,在赐赉方面他甚至比铁穆耳汗还慷慨。海山按照铁穆耳时的
定例向参加他即位大典的诸王和官员颁发赏赐,但是由于储蓄告罄,到当年
⑥
秋季应赐的350万锭钞只赐出170万锭。此外,为在大都、上都和五台山圣
⑦
地修建佛寺,为政府官员建宅,为购买珠宝,亦有巨额的花费。更大的花费
是在旺兀察都(今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新建中都,以使皇帝在每年的两都
巡幸时有一个舒适的中间停住地点。①
由于从前任者继承的府藏不足,加上无节制的花费,海山在他即位初年
就遇到了财政困难。在他即位后仅四个月,中书省汇报的政府财政状况是这
样的:常赋岁钞400万锭,入京城供中央政府日常开支的实际只有280万锭。
但是,从皇帝即位以来,已经支出420万锭,应求而未支的还有100万锭。②
③
1307年的政府开支共计纸钞1000万锭,粮300万石。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
亏空,海山用挖掘货币储备的方法来为应付开销。至1310年秋季,借用钞本
④ ⑤
10603100锭。此外,还预售盐引,以弥补财政亏空。在现有财源全耗尽之
后,海山政府所面临的财政问题已达危机程度。
⑤ '653' 《元史》,卷22,第504 页;卷23,第527 页。
⑥ '653' 《元史》,卷22,第481、486 页。
⑦ '63' 《元史》,卷22,第486、488、489、496、497、504、509 页;卷23,第517 页。
① 关于中都的兴建,见'653' 《元史》,卷22,第493、495、498 页。亦见'550'箭内亘:《蒙古史研究》,
第640—643 页;'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1 卷,第322 页;札奇斯钦:《元代中都
考》, 《边疆研究所年报》,第18 期 (1987 年),第31—41 页。
② '653' 《元史》,卷22,第488 页。
③ '653' 《元史》,卷23,第510 页。
④ '653' 《元史》,卷23,第516 页。
⑤ '653' 《元史》,卷22,第491、495 页。
… Page 345…
“新政”
海山汗对严重的财政危机的反应,不是根据他的下属官员的不断建议采
取缩减开支和裁减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个鲁莽的尝试:重建尚书省以增
⑥
加税收。为增加税收而设立尚书省在忽必烈时期有过两次,是在色目理财大
臣阿合马和桑哥的领导之下,但是都因为采取高度剥削政策引起普遍怨恨而
被撤销。
海山即位后不久就接受了老侍从、宣政院使脱虎脱(畏兀儿人,死于1311
①
年)建立尚书省的建议,但是御史台坚决反对。由于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
化,乐实(死于1311年)和保八 (死于1311年)催促海山重建尚书省以推
动财政改革,并终于在1309年9月重建了尚书省。②
虽然中书省还应处理政府的主要事务,而尚书省只应负责与财政改革有
关的各项政策;但是新建的尚书省很快就剥夺了中书省理财、用人和司法等
最重要的权力,并被赋予更大范围的决定权。所有的行中书省都改名为行尚
书省,尚书省的触角通过它们直达全国各地。尚书省的主要官员是左丞相脱
虎脱,平章三宝奴和乐实,右丞保八。脱虎脱和三宝奴二人都是海山的老侍
③ ④
从。 乐实是忽必烈朝的官员,曾因贪污而被撤职。保八在此之前的经历不
详,估计是因为他有理财经验而被委以重任。
海山“新政”的中心是货币改革。新发行的至大银钞被用来取代原有的
中统钞和至元钞。纸钞的兑换额是新钞与至元钞以一当五,而1287年发行的
至元钞比1260年发行的中统钞已经贬值了5倍:这是半个世纪中通货膨胀的
一个生动标志。为强化新钞的价值,金、银禁止使用,并且在元朝第一次铸
造了两种铜币,称为“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这次货币改革是为了解
决通货膨胀并且弥补日益增大的预算赤字。1310年发行的纸钞总量是145万
锭,等于旧中统钞3630万锭,为前三年任何一年印行纸钞量的7倍,是元廷
此前印行纸钞最多一年的1302年印钞量的3。5倍。①
为增加税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国家垄断的盐引的出售价格比铁穆耳朝
②
末年增加了35%。解除了产酒的禁令,并专设了酒课提举司负责征收酒税。
铁穆耳朝取消的欠税,也重新理算。江南民户每年收粮超过5万石的,亦要
向官府增交粮税2%。
为了更有效地征收赋税,征税者根据其征收的赋税超过1307年赋税限额
⑥ 关于尚书省的历史,见'15'青山公亮: 《元朝尚书省考》。
① '653' 《元史》,卷22,第488—489 页。
② '653' 《元史》,卷23,第513 页。
③ 关于脱虎脱,见'687'柯绍忞:《新元史》,卷199,11b—13a。关于三宝奴,见'610'程钜夫:《雪楼集》,
卷2,11b—12a。
④ '653' 《元史》,卷15,第319 页;卷17,第366 页。对虞集所撰乐实碑文的摘要,见'676'钱大昕:《潜
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6,29a—b。
① 关于币制改革,见'653' 《元史》,卷23,第515—520 页;卷93,第2370—2371 页;'441'舒尔曼:《元
代经济结构: 〈元史〉卷93—94 译注》,第139—140 页;'127'傅海波:《蒙古统治下中国的货币和经济:
元代经济史研究》,第57—59 页;'477'南希·S。斯坦哈特:《元代中国的货币流通》,第68—69 页。
② '653' 《元史》,卷23,第520 页。亦见'296'前田直典: 《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第118—120 页。元
代盐价的研究,见'790'陈高华:《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
… Page 346…
的比例论赏。为了稳定粮价,在各地建立了“常平仓”;从长江流域海运的
③
粮食额在1310年则增加到293万石。 为减少政府开支采取的措施很少,只
是有限地减少了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和通政院主要官员的员数和裁减了
各机构的冗员。④
总的说来,尚书省及其设计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早在
忽必烈朝的建立尚书省的尝试,已充分证明了是不得人心的举动,并留下了
高压和盘剥的公众印象。因而尚书省自始即遭受强烈反对。右丞相塔思不花
⑤
和御史台官员曾反对尚书省的设置。海山的老侍从、右丞相亦纳脱脱以及出
身汉儒的官员敬俨、张养浩、高昉(1264—1328年)和御史台的官员都对尚
①
书省的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有些受命到尚书省任职的汉人官员拒绝履
②
任。此外,尽管新政策可能成功地增加税收,纸钞的过量发行和盐引价格的
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