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一卷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 作者:刘红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事人张深切在其自传《里程碑》中说,1934年,赖明弘和几位朋友劝他“组织一个文艺团体来代替政治活动”,他的想法是:   
  我看组织已经被摧毁,自治联盟也陷于生死浮沉的田地,生怕台湾民众意气消沉,不得不决意承担这个带有政治性的文艺运动。……在这文艺启蒙时期,与其说是一跃要建立文坛,不如说是要建设文艺运动的基础,来代替政治运动较为恰切。这次标榜的文艺运动,骨子里是带有政治性的,所以我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一运动的领导权。转引自陈少廷:《台湾新文学运动简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110—111页。   
  赖明弘后来也撰文回忆道:   
  回忆当时台湾的客观情形,有着使台湾文学运动发生的各种因素存在,盖当时反对异民族统治的政治运动受了最严重的威胁和打击,乃由合法趋入地下活动,表面上看来,进步的台湾政治运动被摧残,被压迫得零落无声,呈现着一片萧条景象,这使台湾知识分子必然的要找出路,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潮的澎湃是控制不住的,由于这客观情势的要求,台湾知识分子自然而然的对建立新文学这一条路认真地站起来,大家并且认为有组织文学团体的必要,所以才很快的就能成立台湾文艺联盟。赖明弘:《台湾文艺联盟创立的断片回忆》,《台北文物》第3卷第63页,1954年12月。   
  政治运动的挫折,迫使知识分子改变路向,从事较温和的文艺活动,以赓志业。 
  同时,20世纪30年代,台湾新文学已进入了发展期。与开拓期的20世纪20年代不一样,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济济多士”,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全面开花,作品不胜枚举,且有相当的水准。文学事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会迫切地需要有自己的阵地,以及拥有一专门的队伍。在政治与文学本身的双重的需求之下,独立的新文学期刊、社团就在台湾各地应运而生了。这些组织,赖和不可能都参加,但只要是他参加了的,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一、《台湾民报》:从发表作品到主持“学艺栏” 
  《台湾民报》的前身是《台湾青年》、《台湾》,是1920年7月16日起,由东京台湾留学生在台湾父老的资助下创办。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发行,由半月刊而旬刊而周刊,一直到1932年4月15日改为发行日刊《台湾新民报》止,办得有声有色,在台湾民族运动中的建树特别大。《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人的惟一喉舌,虽然在当局的压制下,仍能坚持台湾人的立场,“呼吁诉苦,对总督府的恶政加以指责批难,对日本人的歧视曲解予以纠正解释”。(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30日出版,第612页。)同时,它对台湾民众的思想、文化启蒙也做了很多工作,贡献相当大。 
  《台湾民报》(包括它的前身)亦是台湾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的产物。据叶荣钟说:   
  第一白话文的输入与应用是其最大的功绩之一。第二因为《台湾民报》的努力,台湾知识分子和祖国五四以后的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才能够接上线,发生影响下鼓励作用。勿论思想知识因为人数较多、交通较利便的缘故由日本输入者为多,但是精神上与祖国发生交流也可以说是台湾对祖国的“文化的归宗”,予台湾民族运动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至于新思想、提倡新文学运动、妇女自觉运动等等,毋宁是对祖国的运动亦步亦趋,或者可以说是五四的台湾版。同①。   
  其实,白话文的输入也是与祖国五四新文化“接上线”之举。《台湾民报》创刊号上刊载陈逢源的祝诗两首,其中第二首是:   
  诘屈聱牙事可伤。 
  革新旗鼓到文章。 
  适之独秀驰名盛。 
  报纸传来贵洛阳。 
  可见,推行白话文亦是对祖国新文化运动的效法。其后,《台湾民报》同仁还创设了白话文研究会,号召该报读者,凡有志研究白话文的,均可入会。《台湾民报》还将中国政治现状、中国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学作品尽可能地介绍给读者。 
  赖和起初在《台湾》、《台湾民报》上发表旧体诗,1925年开始,陆续在《台湾民报》上发表白话文作品,创造了几个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1927年,《台湾民报》获准从东京移入台湾,而在此前的1926年,赖和已经开始主持该报的文艺栏,他对这个栏目的呕心沥血是众所公认的。据杨守愚在《小说与懒云》中说,当初《台湾民报》设立文艺栏,物色主持人,“除了人选难觅,报社本身的财务,也没有余裕来增请一人。这样经过数次讨论之后,才知道了要一起解决人才和经济难题的上策,将文艺栏创设的重责整个嘱托于懒云氏之外,别无他法。”杨守愚:《小说与懒云》,《台湾文学》第3卷第2号,1943年4月28日出版。赖和的努力,不但推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还培养扶持了不少新人。1929年,台湾新民报社创立,赖和出任“相谈役”(最高顾问),后任该报“客员”(兼职编辑),仍主持文艺栏,并在该报上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多篇。 
  二、《南音》:以天赋加努力和诚意的创作为其增光 
  1931年底,由黄春成发起,台北、台中包括赖和在内的一群爱好文学的人士组成了“南音社”,次年1月1日,白话文纯文艺的半月刊杂志《南音》创刊。叶荣钟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说,他们这些志无所出、歌以当哭的文士们,当此百不可为、混沌惨淡的时代,除了想藉创办杂志来消愁解闷之外,还希望“能够在这些迷蒙苦闷的人们的心灵上,添一点文艺的润泽,给一点生活上的慰安”,“做个思想知识的交换机关,尽一点微力于文艺的启蒙运动”。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南音》的使命便是:第一,设法使思想和文艺普遍化;第二,提供作品发表园地,鼓励作家创作。 
  《南音》于1932年1月1日创刊后,发行至同年11月8日被查禁而告停刊,共出十二期。《南音》的寿命虽然不长,但内容甚广,评论、创作兼有。其文艺路线最值得注意的,一是提倡文艺大众化,二是主张台湾话文。在《南音》上发表的作品,属赖和之作最为引人注目,在创刊号上他就发表了小说《归家》,以后,又有《惹事》问世。郭秋生曾说:   
  懒云兄的《惹事》,真的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了,那样的题材,确是非他的关心不能把握,非他的伎俩不够以表现出来的。郭秋生(芥舟)《南音》,《南音》1932年9月第1卷第11号,第25页。   
  黄春成也将《南音》的成就归功于赖和,他说:   
  他的小说,无论何人都说好的,虽说他具有创作的天禀,但他的努力和诚意,是使人加倍尊敬的!不客气说一句话,假使《南音》有点声誉,他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换句话说,《南音》不至被人唾弃至于无容用身之地,也可说藉他的光不少!黄邨城(春成):《谈谈〈南音〉》,《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第57页,1954年8月。 
  三、台湾文艺联盟和《台湾文艺》:坚辞领导之职,而以创作支持 
  1934年5月,台湾文艺联盟成立。这是台湾第一次全岛文学界大结合的组织。在此之前,台湾独立的新文学活动,皆是地域性的。南音社由北、中部的作家组成,台湾文艺协会是北部的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是以东京的台湾留学生为中坚,而台湾文艺联盟则打破了地域界限,也超越了一切派别,把全岛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团结在一起。在文艺联盟的成立大会上,来自全台湾的作家八十二人济济一堂,堪称空前的壮举,也是台湾新文学史上最生动最精彩的一页。这在当时就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文学同好纷纷响应,报纸上的呼应文章几乎天天都有,对日后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赖明弘在后来谈到文艺联盟时,指出:   
  由于台湾文艺联盟的成立,才确立了文学运动的第一步,才起了领导台湾文学运动的作用。文联团结了作家,团结了知识分子,更溶化所有反封建反统治的,富有民族意识的台湾文化人于一炉,展开了提高文学和文化水准的工作,并确保了台湾精神文化的基础而对异民族表示了坚毅不移的抵抗。所以我敢说这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重大表现,其所留下的足迹是具有历史性的。赖明弘:《台湾文艺联盟创立的断片回忆》,《台北文物》第3卷第63页,1954年12月。   
  后人也认为:“台湾文学运动之具有意识性、形象性与具体性,实由于台湾文艺联盟的成立而发轫而发展。”梁明雄:《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03页。 
  成立大会上,通过了“文艺团体组织案”,选举联盟委员十五名,由中推出赖和、赖庆、赖明弘、何集璧、张深切为常务委员,并公推赖和为常务委员长,而赖和坚辞不受,旋改推张深切担任,赖和仍任常务委员。会上还通过了“机关杂志案”,并于同年11月5日,刊行机关杂志《台湾文艺》。 
  文艺联盟的主张仍然是推展文艺大众化,其在成立当日就曾通过有关提案,包括以下三点:1。 写与大众生活有密切关系之作品;2。 文体与文字宜用一般读者容易理解程度;3。 
          对一般大众唤醒他们的艺术趣味。之后,委员长张深切又在《台湾文艺》第2卷第5号上发表《〈台湾文艺〉的使命》1935年5月出版。一文,强调:“我台湾文艺带有启蒙运动的特别使命,不仅要为发表咱们的意象,同时也要有启导大众的义务”,“深望我同志们倍加努力,不要只为满足自己的意象而执笔,最紧要的还是把大众为对象,来完成咱们的启蒙工作,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