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4-脾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 
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 
氏方中导赤散。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 
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 
,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 
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 
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 
益脾胃之药为切。 
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 
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 
,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 
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 
,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 
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 
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 
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 
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 
,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 
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 
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 
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 
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 
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 
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 
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 
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 
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 
耦者也。(阳分奇,阴分偶。)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 
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 
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若饮食不节,损其胃 
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 
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 
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 
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人参(臣),甘草(佐),芍药(佐),黄连(使),黄 (臣),桑白皮(佐)。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黄连(君),黄柏(臣),生地黄(臣),芍 
药(佐),石膏(佐),知母(佐),黄芩(佐),甘草(佐)。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 
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羌活(佐),防风(臣),升麻(使),柴胡(君),独活(佐),芍药(臣),甘草(臣), 
白术(佐),茯苓(佐),猪苓、泽泻(佐),肉桂(臣), 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黄柏 
(佐),知母、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 
,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白 
术(佐),白芍药(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滞气),黄 (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 
(诸酸之药皆可),木香(佐),槟榔、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 
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之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 
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干姜(君),白术(臣),苍术(佐),附子(佐炮,少许),肉桂(佐去皮,少 
许),川乌头(臣),茯苓(佐),泽泻(使),猪苓(佐)。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 
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 
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 
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 
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 
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卷上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属性:柴胡(一两五钱) 甘草(炙) 黄 (臣)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 羌活(以 
上各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臣) 黄芩(以上各七钱) 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 石膏(少 
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上件 咀,每且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 
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 
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 
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虽然,亦有从权而用之者。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 
酒洗讫,火炒制加之,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小便亦或涩,当利之,大便涩,当行之, 
此亦从权也,得利,则勿再服。此虽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则胃气失所养也,亦当从权而食之,以滋 
胃也。 
附∶ 
……夫饮食人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 
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 
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 
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经云∶阳本根 
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传云∶履端于始 
,序则不愆,正谓此也。 
《四气调神大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 
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 
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反用热药以 
燥脾胃,则谬之谬也。 
胃乃脾之刚,脾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