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4-脾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燥脾胃,则谬之谬也。 
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倦 
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胃为十二经之海, 
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脾受胃之禀,行其气血也。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 
。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 
,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内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 
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 
,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本部本证脉中 
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 
炽之药。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 
标本,从乎中也。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 
,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 
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阳也,中有 
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 
,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 
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 
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 
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 
泻阴火升阳汤。 

卷上
肺之脾胃虚论
属性: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 
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 
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卷上
升阳益胃汤
属性:黄 (二两)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防风 
(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 羌活 独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连瓤,四钱) 茯苓(小 
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 
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 
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 
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 
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 
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 
佳。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卷上
君臣佐使法
属性:《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 
法,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 
,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 
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 
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 
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 
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 
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 
可以御邪除病矣。如《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中 
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 
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 
焉。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从权立法于后。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无大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钱;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 
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 
,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 
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白 
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 
散,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 
加炒黄柏、赤葵花。 
如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 
愈(痞有九种,治有仲景汤五方泻心汤)。 
如喘满者,加炙浓朴。 
如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为禁药也)。 
如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 
如腹微满而气不转加之。 
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 
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 。 
四肢烦热肌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 
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背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 加倍,临卧服之。 
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 
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 、甘草,更加升麻,得 
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 
如证退而脉数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 
,食后服之。此药若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当斟酌,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 
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者,此 
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以上五法,加减未尽,特以明大概耳。 

卷上
分经随病制方
属性:《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 
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 

卷上
通气防风汤
属性:柴胡 升麻 黄 (以上各一钱) 羌活 防风 橘皮 人参 甘草(以上各五分) 本(三分 
青皮 白豆蔻仁 黄柏(以上各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气盛者,宜服; 
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如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宜安卧养气,禁劳役,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当责 
有热,加黄柏、生地黄。 
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 

卷上
羌活胜湿汤
属性:羌活 独活(以上各一钱) 甘草(炙) 本 防风(以上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川芎(二分)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更加黄柏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如腿脚沉重无力者,加酒洗汉 
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 
合病也 
如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 
者,因劳役气虚,伤大肠也,以黄 人参汤补之;如里急频见者,血虚也,更加当归。 
如肺 
少许。 
如甚则交两手而瞀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 、五味子、人参;气盛,加五味 
子、人参、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 
如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 
如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 
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 本,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以人参、黄 
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如脉紧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恶,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 
味,当泻足太阳,不用连、芩,少加附子以通其脉;面色恶,多悲恐者,更加桂、附。 
如便白脓,少有滑,频见汗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米壳;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 
安卧不语,以养其气。 

卷上
用药宜禁论
属性: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 
象万物之发生,耕 
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 
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经云∶夫四时阴阳者, 
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