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4-脾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经云∶夫四时阴阳者, 
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 
凉,用寒远寒,无翼其胜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 
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经禁者,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风寒所伤则宜汗,传入本则宜利 
小便;若下之太早,必变证百出,此一禁也。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 
宜下之,盖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发汗、利小便,为重损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阳胆 
经,行身之侧,在太阳、阳明之间,病则往来寒热,口苦胸胁痛,只宜和解;且胆者、无 
出无入,又主发生之气,下则犯太阳,汗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此三 
禁也。三阴非胃实不当下,为三阴无传,本须胃实得下也。分经用药,有所据焉。 
病禁者,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 
,泻升发以助收敛也;诸苦药皆沉,泻阳气之散浮;诸姜、附、官桂辛热之药,及湿面、酒 
、大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气;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也。如阴火欲衰而退,以三焦 
元气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当禁。 
药禁者,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温胜也 
,乃血病也。当以辛酸益之,而淡渗五苓之类,则所当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 
。咽痛禁发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涩,以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皂角仁,和血润肠,如燥药则所当禁者。吐多不得复吐;如吐而大便虚辄者,此土气壅滞 
,以姜、橘之属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则所当禁也。诸病恶疮,及小儿 后 
,大便实者,亦当下之,而姜、橘之类,则所当禁也。又如脉弦而服平胃散,脉缓而服黄 
建中汤,乃实实虚虚,皆所当禁也。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 
也。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仲景云∶胃 
胜思汤饼,而胃虚食汤饼者,往往增剧,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初病火旺不可食 
,以助火也。察其时,辨其经,审其病,而后用药,四者不失其宜,则善矣。 

卷上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
属性:着议处方已详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无所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说脾胃 
者列于下。 
《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 
,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 
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故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 
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 
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 
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 
主时也。 
《阴阳应象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 
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玉机真脏论 
》曰∶脾大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又《通评虚实论》 
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不 
足,则四肢不用。 
又《气交变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 
冤;甚则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 ,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又云∶岁土不 
及,风乃大行。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润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复则 
收政严峻,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民食少失味。又云∶土不 
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不行,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胜之变,则秋有肃杀 
霖淫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五常政大论》∶土平曰备化,不及曰卑监。又云∶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 
病留满痞塞,从木化也。其病飧泄。又云∶土太过曰敦阜,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 
太阴阳明。又曰∶其病腹满,四肢不举,邪伤脾也。 
《经脉别论》云∶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 
,补阳泻阴。《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 
以燥之。又云∶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 
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又 
云∶脾病者,身重,善饥,足痿,足不能行,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血者。《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脉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 
常也。 
《五常政大论》∶有太过不及,太过者,薄所不胜,乘所胜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 
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者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 
,谷消则卫亡,营散卫亡,神无所根据。又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营卫乃行,得尽天年。 

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属性:天地互为体用四说 察病神机 
湿、胃、化;热、小肠、长;风、胆、生,皆陷下不足,先补则∶黄 、人参、甘草、当 
归身、柴胡、升麻,乃辛甘发散,以助春夏生长之用也。 
土、脾、形;火、心、神;木、肝、血;皆大盛,上乘生长之气,后泻则∶甘草梢子之甘 
寒,泻火形于肺,逆于胸中,伤气者也。黄芩之苦寒,以泄胸中之热,喘气上奔者也。红花 
以破恶血,已用黄芩大补肾水,益肺之气,泻血中火燥者也。 
寒,膀胱,藏气,燥,大肠,收气 皆大旺,后泻则∶黄 之甘温,止自汗,实表虚 
,使不受寒邪。当归之辛温,能润燥,更加桃仁以通幽门闭塞,利其阴路,除大便之难燥者 
也。 
水、肾、精;金、肺、气;皆虚衰不足,先补则∶黄柏之苦寒,降湿热为痿,乘于肾, 
救足膝无力,亦除阴汗、阴痿,而益精。其草梢子、黄芩补肺气,泄阴火之下行,肺苦气上 
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此初受热中常治之法也,非权也。权者,临病制宜之谓也。常道,病则反常矣。春夏, 
乃天之用也,是地之体也。秋冬,乃天之体也,是地之用也。此天地之常道,既病反常也。 
,自不闻其音,语声清响如钟。 
春夏地之体,人亦应之,食罢,皮肉筋骨血脉皆滑利,屈伸柔和,而骨刚力盛,用力不 
乏。 

卷中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属性: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 
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 
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 
,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 
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 
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 
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 
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 
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 
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