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⒌裙苑钚小芭分薜谝弧钡恼铰裕愿度毡局饕窍蛑泄峁┪镏实闹гM苁怪泄懦窒氯ィ肴毡敬虻降祝佣梢允姑烙⒌裙槐赜肴毡局苯咏徽健I踔廖吮竟睦妫拦菇幽闪巳毡九沙龅奶厥梗诨⒍儆朊拦袂浣刑概小T谔概兄校毡疽源釉侥铣肪筒磺址改咸窖笪跫竺拦指炊匀胀ㄉ蹋⒓绦┯θ毡臼汀⒏痔戎匾铰晕镒省M保毡净狗浅!拔瘛钡乇硎荆翰幌M拦涟罩辛焦推蕉Φ男卸Q酝庵夂苊飨裕褪侨妹拦г毡径V怪г泄5笔庇捎诿拦钚小芭分薜谝弧钡恼撸币参贡竟斜冉铣浞值淖急甘奔洌共幌灼泄欢扔肴毡厩┒┬ā�
蒋介石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指示中国驻美国大使胡适转告美国政府,声称如果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稍有放松或变化,‘断中国抗战必立见崩溃”。同时,蒋介石又致电丘吉尔,要求他出面反对美日签约。丘吉尔很快作出反应,他致电罗斯福指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机”。
宋美龄则利用无线电广播直接向美国呼吁:“我觉得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决不会因势乘便,以作便利自己的打算的……我们中国为了正义与人道,流血斗争,迄今已有4年半了。因此,我相信我们中美两国的友谊是建基于一致的理想上的……”
就在日美谈判进行中,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当时,美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重庆,立即引起了一片欢腾:
街上差不多立即喧嚷起来;报童叫卖号外,人们从屋子里潮水般涌出来争相抢买报纸,他们拥挤在一起,喧闹声音盖过了车辆的嘈杂声。……军事委员会一片欢腾;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京戏的唱腔,并且整天向圣母作祈祷。国民党政府官员纷纷互相祝贺,仿佛已经获得一次伟大的胜利。美国终于同日本打起来了,终于打起来了!现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了。美国的钞票和装备将源源不断地流入;5亿美元,10亿美元……。现在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将大为增加。……至今美国将不得不支持蒋介石了……”。
上述这段文字是著名作家韩素音笔下的回忆,可见当时中国的百姓和军政当局对美日开战所持的态度了。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从此开始。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在军事上利用中国抵抗日本、而自己不直接参战的如意算盘打不成了。在军事上,美国的参战将吸引大批在华日军,使中国战区的压力聚然减轻,这正是蒋介石所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难怪他竟然哼起了京剧以宣泄自己的兴奋之情。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蒋介石是12月8日凌晨才得知的。当时蒋介石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正住在重庆南岸郊外的乡间别墅里。凌晨4点,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打来电话,报告了这一“特大喜讯”。当天上午8点,蒋介石就紧急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委特别会议,决定向美国建议,成立中。美、英、苏、荷、澳等国军事联盟,并由美国作为领导。当日下午,蒋介石分别接见了美、英、苏三国驻华大使,并将成立军事同盟的建议交给三位大使。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由于苏联卫国战争正值紧张艰难阶段,所以斯大林表示无暇东顾,拒绝出席会议和参加联盟。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中方参加会议的还有何应钦与宋美龄。在会议上,中、英两国发生了争执。其时,英军早已人缅作战,但英国的态度很明确:他们之所以在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英方代表提出,应制订中、英联合作战方案,这个方案首先是保卫缅甸,因为缅甸是保护英殖民地印度的最后屏障。当然,中国也需要保住缅甸不被日本军队控制,因为缅甸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国外补给线,大批的美援物资要通过滇缅公路运往大西南。但英国却想把美国援华的物资据为己有,并在会议上公然以蔑视的态度对待蒋介石及中国军人。而且,在会议之前,英国已在未同中国打招呼的情况下,将美国援华的150辆军用卡车及大批弹药吞没了。对此,蒋介石却显得颇有绅士风度,他不与英国人争执,只说:“中英两国此时可算得上是患难之交,理应彼此互助互谅。运给中国的援助物资,像前次的卡车,贵国如需要借用,不妨与中国商洽”。这一番话,当场令英方代表面红耳赤,不再争执不休。
中国的抗战一开始,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即以大量军事装备及战略物资对中国进行援助。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部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然后长驱直人,直捣中东……
”罗斯福认为,中国战后应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并成为抵御苏联的广阔空间地带,既然战后的中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那么,现在就应该以大国之礼对待中国,亦即视中国为“大国”。
1942年元旦,联合起来共同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宣言,声明一致对抗德、意、日,决不与敌单独媾和。1941年门月23日被蒋介石任命为外交部长的宋子文代表中国出席并在宣言上签字。在开列签字国顺序时,罗斯福最初亲笔把中国排在仅次于美的第二位,再下面是苏联和英国,后来,他又把英国改排在第二,把中国排在第四位,再后面则是其余22个国家,依字母顺序排列签字。即使这样,中国也成为华盛顿联合宣言的四大领衔签字国之一。1月3日,主要是罗斯福的主意,盟国单独辟出中国战区,成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蒋介石出任最高统帅。在这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国签字于共同宣言,罗斯福总统特别对子文表示:欢迎中国列为四强之一。此言闻之,但有惭惶而已!”“26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美、英、苏四国已成为反侵略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再自我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后,越南、泰国亦划人本区内。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客,能不戒惧乎哉。”蒋介石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蒋介石为感激罗斯福,也想到应该请美国委派一位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于是,由美国参谋总长马歇尔推荐其老部下和好友、陆军中将史迪威出任此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认为:美日开战,日本必败,中国会因此而得救。而且,随着战事发展,中国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美国即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继续援助中国。
蒋介石把战胜日本的希望寄托在美国的物资支援和美国的直接参战上,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的战略思想。早在1940年9月,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柏林签订了组成军事同盟的《柏林协定》,规定三国彼此承认各自在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所谓“新秩序”的特权,并在战争中相互支援。这个法西斯军事阵营的成立,是全世界人民的灾难。可是,蒋介石对此却感到高兴。他说:“德、意、倭三国同盟,果已实现,此在抗战与国际形势上于我实求之不得者,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这一判断的确是对的,是有战略眼光的。蒋介石当时向各战区将领宣示了一份手今,认为《柏林协定》是“抗战最后胜利唯一的转机”,“只有等候国际局势的转变,期待美英苏的合作,造成最后胜利”。蒋介石这种“保全实力,坐视成败”的消极抗战思想极大地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斗志。
1940年6月,蒋介石让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宋子文以蒋的“私人代表”身份出使美国。宋子文带上妻子张乐治和孩子,声称来美国是为“家庭事务”,他这次到美国居住了将近两年半,但在重庆与华盛顿之间飞来飞去,宋子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获取美国贷款。当时,美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欧洲与希特勒争夺霸权,大量的物资在支援英国,罗斯福在忙于竞选连任第三任总统,美国国会内的多数人仍抱着“这场战争与美国无关”的观点。因此,宋子文在美国最初的3个月,1美元的贷款也未得到。1940年9月,日寇出兵占领越南北部,这刺激了美国。9月,美国同意借给中国2500万美元。蒋介石抓住这个机会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要求美国再多提供些贷款,可是美国这时仍认为不必要对中国过多的援助。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首领中间”、“最有才能的人物”。罗斯福自1933年3月4日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以来,实行“新政”,成功地收拾了由于美国经济危机造成的烂摊子。在对外政策上,改变了美国政府过去不承认苏联的立场,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罗斯福本人的外交政策是不支持法西斯国家,态度比较明朗、坚硬,是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资产阶级政治家。1940年11月,罗斯福以民主党候选人,第3次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
蒋介石对罗斯福的当选十分高兴,立即致电祝贺,因为此前罗斯福是倾向援助中国的。11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虽为美国之内政,然有关于世界之安危与人心之振靡者极大”,“美国之民主,令人羡慕不置,特电罗斯福总统,祝其成功。此乃出余之至诚,而非可以普通应酬之电文祝之也”。11月9日,蒋介石分别接见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当面交出一份中、英、美三国合作方案。蒋介石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