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张仲景之前,讲基础理论的医经著作和讲经验用方的经方著作它们是
分开的,是两大体系。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的自序里头谈到了
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素问》就是《黄帝内经·
素问》,《九卷》就是《灵枢经》,《灵枢经》一共有九卷,《阴阳大
论》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一部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著作。这就说明张仲
景勤求古训,求的是古代的关于基础理论的著作。
从经方的著作来看,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十
一家的经方的著作。但是晋朝的皇甫谧在写《针灸甲乙经》序的时候有
这样一段话,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说伊尹这个人,以他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参考了《神农本草经》写成
了《汤液经》,而《汤液经》正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头所记载
的经方十一家之一。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接着说:〃仲景论广伊尹
《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补
充、拓宽了、补充了这个伊尹的《汤液经》为数十卷,临床用起来都有
很好的效验。这就说明张仲景的书中所记载的这些方剂大多数来自于
《汤液经》。因为《汤液经》我们今天看不到了,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了
《伤寒论》就等于学习了《汤液经》的非常重要的、临床行之有效的、
许多方剂的内容。因此,我们说《伤寒论》的学术背景也就是我们讲义
上经常所写的学术渊源,来自于古代的医经著作,来自于古代的经方著
作。具体经方著作来说,那就是指的《汤液经》。这个,随后,我们谈
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流传、沿革和《伤寒论》的主
要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记住以下几个人。
第一个把《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是晋朝的太
医令王叔和。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是宋
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的林亿、孙奇、高保衡。能够使我们今天看到宋版
《伤寒论》那就归功于明代的赵开美,他在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
1599年刻了《仲景全书》,《仲景全书》里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
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第二部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第三部
是宋云公的《伤寒类证》,第四部是《金匮要略》。所以在《伤寒论》
流传沿革的过程中,王叔和是第一功臣。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由于刊印
了《伤寒论》,是《伤寒论》得以广泛流传一直到今天。宋代的这个本
子我们把它叫作治平本,把它叫作宋本。今天宋版看不到了,我们看到
的是《仲景全书》本,也可以把它叫作赵刻本。所以赵开美也是《伤寒
论》在流传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这些人我们都应当把他
记住。
随后,我们谈了《伤寒论》的内容和他的主要贡献。
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谈了伤寒的含义。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
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含义
是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病证。这个基本概念我们一定要清
楚。它和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或者副伤
寒,它的概念是不同的。
作为《伤寒论》,这个〃论〃作为一个著作的体裁,我们引用了刘勰《文
心雕龙》里的一句话,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
也。〃《伤寒论》的〃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综述了各家关于治疗伤寒
病、治疗外感病的经验,然后把它集合在一起。
所以《伤寒论》也罢,《伤寒杂病论》也罢,是仲景对公元二世纪前中
国医药学成就的一种总结,是一种综述。所以,从《伤寒杂病论》问世
以后,就把医经和经方两家结合起来,然后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树立
了里程碑,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谈到《伤寒论》对中国医学的贡
献和《伤寒论》的内容的时候,最后我们有一段小结,这段小结我们不
妨再回忆一下。
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
学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这是说它在中医学
史上的地位;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
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它也记述了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这是它的内
容。这就使它成为中医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后面我们接着谈了它的主要的两大贡献,一大贡献是在辨证论治上,一
大贡献是在方剂学上。在辨证论治上,他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并把它
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
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们说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就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的医学上仍然是优化的,仍然是最先
进的治疗方案。这个方案最初的创立就起始于六经辨证,因此这是它的
一大贡献。
第二大贡献是《伤寒论》记述了大量复方。
从医学的发展来看,由单味药的应用发展到复方多味药的应用是医学的
一种进步。《伤寒论》记述了大量的复方,而这些方剂呢,选药精当,
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它不仅经得起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实践
的检验,也经得起现代试验的,实验室的这种检验。所以它的组方成就
是很高的。因此,这就为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就把《伤
寒论》尊称为〃方书之祖〃、〃众方之祖〃。
正由于《伤寒论》的上述贡献,它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
碑。这是我们关于《伤寒论》内容和它的贡献的,这个一段总结。
随后,第五个问题,我们专门谈了六经辨证。因为贯穿《伤寒论》始终
的不管是对外感病的治疗也罢,还是对杂病的治疗也罢,贯穿《伤寒
论》始终的就是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
三阳分证的一种简称。
我们从《伤寒论》原文中,从始至终找不到六经辨证这个词。所以我们
今天所说的六经辨证,就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分证的一种简称。
所以不要把六经的〃经〃理解成就是单纯指经络。三阴三阳就是指的太
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本身来自于阴阳学说,
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
在《黄帝内经》里,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因为阴阳二气是大
自然,是天地间气的运动、变化的一种规律、一种特征,所以,《黄帝
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古人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
候,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
化,又有三阴三阳之气的量的变化。所以他想人体也一定有这种变化。
所以在《黄帝内经》里,就用阴阳,特别是用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
腑、经络,所以在《黄帝内经》里的三阴三阳实际上是一个生理概念。
一说足太阳就是指的膀胱经和膀胱腑。一说足阳明就是指的阳明胃腑和
阳明大肠经,它是个生理的概念。但是到了《伤寒论》中就不同了,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它是一个病证的概念,是一个病理的概念。
它包括了病位的含义,病性的含义,以至病势的含义。
随后我们谈到了六经病的传经。邪气由一经进入另一经,临床证候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就把它叫做传经。根据《伤寒论》原文,我们在黑
板上归纳了一个六经传经的一般的规律。
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说的是规律,实际上在临床上没有一个病人是
由太阳到少阳到阳明到太阴到少阴到厥阴,从头传到尾的,没有一个病
人是这样。我们在临床上看病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临床病人的证候
脉象表现来判断是不是传经,已经传到了哪一经,要以证候为准,而不
能按照固定的规律去套临床现象。
至于六经病发病的一些特殊形式,合病、并病和直中这都是一些概念问
题。至于六经辨证和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我们讲义上写了不少,大家
去复习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谈概念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谈一谈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
要求。
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说学什么,第二个说怎么学。
学什么呢?首先,我们要学习《伤寒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什
么基本知识呢?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的基本内
容。
比方说,太阳中风证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这就是基本知识,它的基本
病因、病机是什么?这也是基本知识,它的治法,它的用方,它的方药
组成,它的这个方剂的煮服方法,这都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所以这
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在本科阶段,学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是我
们的最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个要求是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学习思路和方法,这就是比
这个学基本知识和学基本内容要稍稍高出一点。我们从它的字里行间来
分析它,辨证鉴别的方法来分析它用方的思路。
比方说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呢,说:〃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
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两条大家读起来有时候
可能觉得莫明其妙,不就是汗出而喘,用麻杏石甘汤吗?
为什么又说不可更行桂枝汤,为什么又说无大热。
实际上在这一条里,它把《伤寒论》中涉及到所有喘的证候都进行了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