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字。贯下文四部而言。豚、即猪畜。奔豚者。足少阴肾水之癸气。寄位于亥。动则上冲。如惊猪奔突。故以之为
名。然心阳照临。而胸中氤氲之气。能逼下阴静伏。惊则神散而上虚。故奔豚之气。得以乘虚而突犯之矣。吐
脓者。肺属金而主气。又心之神为火。神火因惊而出。如电光石火。则肺金受克。而败其阻滞之金液故也。惊
怖之惊。指惕然自儆。如儿童病风热。及神虚之人。睡梦惊跳之义。与下文惊发之惊不同。盖下文之惊。凡一
切奇险境遇。及耳目之所猝然见闻者。皆是。怖。合恐惧而言。盖恐属血虚。似乎内无凭根据之主。惧属气削。似
乎外有凌驾之疑。怖则阴血内空。而虚神外张。常有不遑设备之象。故曰合恐惧而言也。盖惊则神明涣散。
而其中之精汁。亦与之而从空俱耗。如气出釜甑。而湿润随之以飞越之义。及心君复辟。而内外之仓库已
虚也。火邪者。外火也。外火逼出心液而为汗。则心神已在孤危。而外火已有乘虚之势。加之以惊。则灵明出
舍。而为外火腾内入之室矣。故曰此四部病。皆从惊而发。遂致得此病也。吐脓等三症。虽不入本篇。因与
奔豚同得于惊。故类及之。然亦可借彼以明奔豚一症。有气虚血虚。并气血两虚之别也。
x二条x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此叙奔豚之正病也。上下二焦。譬之天地阴阳。各相当而无所侵犯。于是上焦以天之阳气。从西肺而下降。
下焦以地之阴精。从东肝而上升。故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若上焦之心气一空。则下焦少腹之阴。不由左
右升降之道路。而于中冲直上。以犯清虚。且更至于咽喉矣。夫上焦胸分。为心肺之城郭。奔豚之气。迫肺。则
气道几阻。迫心。则神机将窜。故发作欲死。但上极必复。冲极必还。下焦之贼阴。复还于下。则上焦之神气。亦
复还于上矣。故止。凡不测之事。猝然临之于意外。则惊。凛然持之于意中。则恐。皆能销铄其阳神阳液。而招
奔脉之上突。故曰皆从惊恐得之也。张子和谓惊为自不知。恐为自知。确甚。
x三条x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x奔豚汤方x
芎 (二两)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以四服各一升计之。当作煮取四升。否则宜云
温服一升二合为是。其当日传写之讹耶。)
此平日阳明胃气。少阳膈气素壮。乍受惊恐。心阳既驰。而心血尤短。以致阳明少阳二腑之气。同上而争趋
空处。而为奔豚之变症也。夫奔豚之义。原因北方亥气。冲突上焦。故名。不知三焦臣伏之用。从上制中。从中
制下者也。上气因惊而虚。则上不能制中。于是阳明少阳之气。就近而两争之。故气上冲胸。亦如奔豚之象。
故亦曰奔豚也。阳明少阳之气素壮。则中有以制下。而少腹之气。不能假道于胃与膈。而跳冲胸中。故方意
绝不责下焦之有余。而但以黄芩清少阳之膈。生葛凉阳明之胃而已矣。其三焦滋息之源。则又从下化中。
从中化上者也。心血因惊而亏于上。则中吸旁吸胃与膈之精汁以自润。阳明液伤。故腹痛。少阳液伤。故往
来寒热。以补血之芎归芍为主。而以浮缓守中之甘草佐之。盖浮缓。则托高血药以上补心脏。守中。则持平
血药以还补胃阴。然后以辛温之生姜。并填胸分之阳。以降敛之半夏。奠定二经之逆。殿之以甘李根之白
皮者。甘李春花夏实。得少阳阳明之正气。其根皮尤为升发生阳之路。是又欲升其下焦之气。以中实阳明。
旁入少阳耳。夫气上冲胸。而见腹痛及寒热二症。故知所冲者为少阳阳明之气。以李根白皮升下焦之阳。
故知其非肾阴之上动。百世而下。当有以余言为不谬者。
x四条x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x桂枝加桂汤方x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心阳、心液两虚。而招肾阴之上冲者也。故方意单责上虚。而不责下实耳。盖以桂枝甘姜。补心中之阳神。
而以芍药、大枣。滋其心液也。余详伤寒注。本条与伤寒之文小异。且方亦少更加桂一层。而其义则一也。
x五条x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 取水
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俟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而用之。)
悸者。跳动之状。与心下之虚悸不同。此条着眼在发汗后脐下悸六字。故知其欲作奔豚也。盖汗为心液。发
汗后则上虚。上虚而脐下跳动。是下焦将匀其有余。以上赴空处之渐。故知之。但脐下动悸。是脐下之实者。
当责也。故君淡渗之茯苓。以肾脏不可泻。泻膀胱之腑以泻肾阴耳。桂树嫩枝。辛温而柔软。具少火生气之
妙。甘草以浮之。大枣以托之。是使桂枝生阳之性。确乎在心肺之夹空。而填其上焦。如雾之氤氲矣。夫桂甘
大枣。意在补上。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亦须凭高弹压。水性下趋。况与茯苓先煮。则尤渗泄易下。恐失上焦
之部位。故扬作甘澜。以乱其下趋之性。使少少留连。以完全其补高治上之功用而已。真穷工极巧之方也。
此篇当与惊悸门方论参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属性:x一条x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
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脉有伦类。盛则俱盛。衰则俱衰。此大较也。故凡诊脉者。当取其既有太过处。又有不及处。则不及者自为病。
而有余者将乘之。而尤为不及者之病矣。即如其脉。关以前之阳部得微。关以后之阴部得弦。夫关前之阳
脉微。则自胃脘上至胸中。其真阳卑弱而不能奋鼓。故病名曰痹。关后之阴脉弦。则自胃腑下至肝脏。其浊
邪弦急而从上弹射。故症则见痛。所以然者。责在胸中阳位之极虚。故招下焦之上凌耳。二句。就主一边说。
即后文栝蒌薤白及人参诸汤。填阳之案也。关前应胸分。关前之脉微。故知胸分之阳虚而病痹也。二句是
自注。所以知其为胸痹之故。弦脉。于脏为肝。于气为阴。于邪为寒。于症为痛。病胸痹而心痛者。正弦脉以肝
脏阴寒之邪。上乘阳虚之所致也。二句就客一边说。即后文栝蒌薤白加半夏。及薏苡附子等汤。并乌头赤
石脂丸。兼责中下二焦逆阴之案也。此与腹满寒疝第一条。寸口脉微弦。文虽同而大有分别。彼处之微
弦。在寸口一部上见。盖浮之得微。而沉之得弦也。此处之微弦。是寸口与关上。或下与尺中两部分见。故三
条曰寸口脉云云。关上脉云云。九条乌头赤石脂丸一症。虽未尝言脉。然就其症与方意细审之。又确为尺
弦之候故也。又彼处心肺间。其无形之宗气虚馁。与此处同。而胸痹一症。多在当心之膈膜。其有形血肉中
之气虚。故痹着而痛。且从孙络而痛彻于背也。大概无形之宗气。虚于大惊大吐。或忧戚所致。其病顿。略久
而上不能御下者。则成惊悸。或便难而见吐衄等血。其不能提下者。又成半产漏淋。亡血失精诸候。并传变
为本门之胸痹者亦有之。当心之膈膜。其有形血肉中之气。又虚于形寒饮冷。及伤心诸事者居多。其病渐
而在心后之脉络。故其曰心痛者。谓当心而痛。非心脏中之自痛也。
x二条x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短气者。宗气上虚。而逆阴凑之。则吸气艰于深入。入浅则出亦浅。故殊觉短而不足以息也。寒则肺卷。热则
气闭。俱能短气。今外则似无病之平人。既无寒热之症。则其所以短气者。岂非上虚而邪凑之。以致气机不
能深入之故乎。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即第五条所谓留气结在胸中者是也。故曰实
也。上照前条之极虚。故使客邪逗留而反实。下伏后方之攻实。故用橘枳浓朴以散痞也。
x三条x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x栝蒌薤白白酒汤方x 栝蒌实(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此言胸痹之全症也。喘息及短气者。胸中之本气虚。而胃邪实之。以致呼吸之气不能深入远出之义。肺气
逆。故咳。肺液与气俱逆。故咳而且唾也。胸背痛者。胸中阴维阴跷之脉。其孙络与督脉。及阳维阳跷之在背
者相贯。其痛从胸透背。故胸背阴沁而切痛也。寸口二句。又即首条阳微阴弦而深细言之。盖寸口为胸之
应。沉为阳不能上鼓。迟为气不能连续。是沉迟为微脉之根蒂。寸口外微而内沉迟。故知胸中之阳气极虚
而病痹也。关上为胃之应。紧即首条之弦脉。与伤寒之紧脉不同。伤寒之紧脉。因寒气凝敛。脉从两头中缩
而紧。其体常短。故曰形如转索。转索者。以中缩而紧也。弦脉之紧。因阴弛阳急。脉从两头扯拔而紧。其体较
长。故曰状如弓弦。弓弦者。以绷急而紧也。胸膈上虚下吸有力。以致中焦之气奔之。吸张乘两就之势。故其
脉数也。小紧数。犹言略略紧数之谓。盖终不比有余者之上射也。关上小紧数。故知胸病虚痹。胃以阴弛阳
急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