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对事实和真理的扭曲和背离,都会出现出尔反尔、违背承诺的行为。因而我们的诚信不仅是“对外”,还要“对内”,即对自己也要坚持诚信。欺骗自己是最容易也最难的事情。任何对自己“失信”的人多会或多或少地在良知的谴责下饱受煎熬,更进一步的对所有人抱以怀疑的态度,在疑虑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企业前进发展的灵魂,也是员工自身成长的基础之一。只有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始终的企业,才能成为一个竞争力不断提高的企业;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错误并不断改正的员工才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员工。
第六部分:作风优良 美德与荣誉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节省每一分钱(1)
勤俭节约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刚解放不久,在南京路上好八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别看八连战士都是粗手大脚的小伙子,但他们每人都备有一个针线包,用来缝补破了的衣服和鞋袜。为了节省鞋子,他们常常穿自己打的草鞋。理发箱、修鞋箱、木工箱和针线包,这“三箱一包”成了八连的传家宝(也成了解放军的传家宝)。他们还坚持节约“五个一”(一滴水、一分钱、一度电、一粒米、一寸布)的做法。连队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葛振林是狼牙山五壮士幸存下来的英雄,但是他从不以英雄自居,他一生勤俭节约,安守清贫,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葛老离休后,他的衣着十分朴素,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经常是穿了又穿。在他的家里找不到一些时新的电器、家具,与院外的繁华形成强烈的反差。室内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书房,极为简朴,一个旧式书柜中,整齐地摆着马列主义文集和军事书籍,书桌边惟一显眼的是一张崭新的真皮沙发,但葛老一直舍不得坐;旁边放着一张破旧的藤椅,已经松了架,椅子破了几个大洞,但葛老仍舍不得丢,一直坐在这张藤椅上读书看报,这一坐就是40多年。在解放军衡阳169医院住院期间,天气寒冷,护士怕他感冒,打开了空调,葛老便关上,护士趁葛老睡了,便又打开。从此,葛老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伸出颤抖的手去试探,看空调有没有热风,如果有热风,他又去关上;有时护士见外面的阳光较暗,便开室内的灯,护士刚打开,葛老便关上。他深情地对护士说:“国家还不富裕,我们要节省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支援国家建设。”
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发生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这些故事,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了,但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对我们每一个人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现在的生活条件,与毛主席、周总理生活的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生活条件再变,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今天,我们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排斥量力而行的提高生活水平,过“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我们今天倡导勤俭之风的本意。新形势下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事业上要拼搏进取,工作上要吃苦耐劳,生活上要量入为出,自觉克服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立身做人的需要。
勤俭节约从来就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从现代企业的观念来看,不仅是美德,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厉行节约,珍惜每一份自然与社会资源。
如今一些大公司提倡这样的节约精神:节约每一分钱,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滴油,每一块煤,每一克料……
有的公司规定一次性纸杯只能供客人使用。在公司开会时,经常可以看到客人一侧是清一色的纸杯,而公司职员这一侧则是风格各异的瓷杯或玻璃杯。这是因为很多公司倡导环保节约的理念,即使这样的小细节,也规定得特别详细。
无论公司是大是小,是富是穷,使用公物都要节省节俭,出差办事,也绝对不能铺张浪费。节约一分钱,等于为公司赚了一分钱。就像富兰克林说的:“注意小笔开支,小漏洞也能使大船沉没。”所以不该浪费的一分也不能浪费。
丰田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是全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他们在办公用品的使用上节省到近乎“抠门”的程度。譬如公司内部的便笺要反复使用四次。第一次用铅笔写,第二次用水笔写,第三次在反面用铅笔写,第四次在反面用水笔写……公司办公大楼的马桶水箱里都要放一块砖,这样可以使6升的水箱变成5升,每次都能够节约1升水……这些看起来也许都很“庸俗”,但就是这样才能使得资源更合理使用,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六部分:作风优良 美德与荣誉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节省每一分钱(2)
19世纪石油巨头众多,最后却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创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一家名为休威·泰德的公司当簿记员,这为他以后的数字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勤恳、认真、严谨,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有几次在送交商行的单据上查出了错误之处,为公司节省了数笔可观的支出,因此深得老板的赏识。
后来,洛克菲勒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更加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每加仑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3位。他每天早晨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商业洗礼,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要9厘1毫?”他甚至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回信:“……上个月你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0000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他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呢?”
员工为公司工作的时候欠缺成本意识,无形中就会提升成本,我们可以尽量考虑一些方法节约耗材。比如尽可能减少纸张的消耗,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打印的次数,提倡双面用纸,严格控制文件印刷的数量,重新对使用过的信封、复印纸进行再利用,尽量使用钢笔,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打(复)印机的墨水、墨粉用完,重新灌装再使用……
一个企业真正做到降本节约还需要全员的努力,员工更需要勤奋节俭的精神。推动企业发展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员工;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部门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员工。企业和员工培养卓越的敬业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这种克勤克俭、不畏劳苦、锲而不舍的工作品性,则无论企业从事什么行业、员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员工没有成本意识,他们对于公司财物的损坏、浪费熟视无睹,让公司白白遭受损失,自然也使公司的开支增大,成本提高。
每一个员工,都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提高成本意识,养成为公司节约每一分钱的习惯。节俭实际上也是为公司赚钱。事实上,一个从小处着眼为公司着想的人,肯定能在其他的方面为公司着想,这样的人当然也就是能为企业赚钱的人。一个具有成本意识、处处维护公司利益的人才是老板愿意接受的人。
勤俭的员工时刻想到为公司减少成本,为自己减少浪费。在使用公司财物时,他们尽量减少损耗;在与客户谈判时,他们本能地替公司压低成本、提高利润;在经营项目时,他们尽量用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有个工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东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而钱虽然赚得不少,却老是不够用。
工匠有个邻居,是个大富翁。他听人说这个富翁原来很穷,后来不知怎么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工匠便想去请教富翁,问他应该如何才能有钱?
到了富翁家,他先说明来意。富翁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嘛!说来话长,却也很简单,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好好对你说。”说着,顺手就把灯关了。
工匠原也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个情形,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说:“先生,谢谢你,我已经都明白了,原来致富之道就在于‘勤俭’二字,是不是?”
勤是勤劳,俭是节俭。卖力工作固然能增加收入,但还要懂得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积贮财富。一个人如果只知赚钱而不知节俭,那么他的一生就不会有永远的闲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