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训练课主要以作业训练和军事训练为主。
建国大学之所以进行分期分科的教学和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推行殖民侵略政策所需的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军事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国粹主义教育贯穿其中。建国大学副总长作田庄一曾说:“不管是日、满、汉、蒙等任何民族学生,除对‘日满’外不许有任何祖国观念,以使学生最终能按日本的意志去指导‘满洲’以至亚洲各民族。”在1937年8月所颁布的《建国大学令》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体得建国精神之神髓……之先觉指导者”。伪满《建国大学令》1937年8月5日。此乃建国大学创建之根本目的。建国大学还明文规定,学生毕业后负有义务,接受伪满政府的分配,充当伪满政府官吏和协和会职员。伪满《建国大学令》1937年8月5日。建国大学还设有大学院和研究院,从事专门研究, 进行“建国精神”、“满洲国策”、“满洲民族思想”、“反苏反共”等课题的研究。可见,建国大学既是培养和训练殖民统治骨干的场所,又是炮制殖民侵略理论政策的中心。
总之,新学制公布后,在此一时期教育内容上除了注重劳动教育,实业教育之外,突出了效忠于日本天皇的教育即皇道教育,向学生进行反共反苏的思想灌输和降低文化知识的教育。
三战时体制下的奴化教育1战时体制下的奴化教育方针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基地,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伪满又被紧紧的纳入战争体制,被牢牢地栓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上。因此,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战时体制。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日 ,捧回日本天照大神,开始推行惟神之道。并于同年7月15日溥仪颁布了《国本奠定诏书》(佐藤知恭草拟的诏书)诏书声称:“今兹东渡,恭祝二千六百年庆典,亲拜皇大神宫,回銮之吉,敬立建国神庙,奉祀天照大神……式为永典,令朕子孙,万世祗承,有孚无穷。庶几国本奠于惟神之道,国纲张于忠孝之教。仁爱所安,协和所化……”
随后,伪满文教当局依据诏书中的“国本奠于惟神之道,国纲张于忠孝之教”之精神,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神道教育”。该方针的基点为:“我国之教育本质,奉体国本奠定诏书之趣旨,彻底于诏书所示之惟神之道,涵养振作忠孝仁爱,协和奉公之精神,训育忠良之国民,更使练成之。”此时的神道教育,即“惟神之道”,是惟日本天照大神之道。据日本史书所载,天照大神乃是日本国的始创者,以三神器(八咫镜、草剑、八坂琼曲玉)治国;在日本很受尊崇。日本侵略者为了向东北青少年灌输尊皇崇神,尽忠天皇之奴化思想,进行精神统驭,故歪曲史实胡编乱造,把天照大神说成是伪满洲国的创始人,并宣称裕仁天皇和溥仪都是“天照大神”之后裔,两人精神如一体,日满两国是一体的,是密不可分的父子之邦。日本侵略者利用所谓的“惟神之道”,极力向东北青少年儿童灌输尊皇敬神的精神教育,从而为其巩固在我国东北的殖民统治,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可见该方针与初中期的王道、皇道相比,是一个更加彻底的奴化教育方针。
2战时体制下奴化教育的全面推行
(1)“尊皇敬神”教育。
日本侵略者抛出神道教育方针之后,整个东北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学校设置的国民道德科改为建国精神科,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建国精神科以惟神之道为基点,利用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对学生进行“尊皇敬神”、“日满一如”的奴化教育。宣扬“八一宇”、“大东亚圣战”、“大东亚共荣”等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向学生灌输满洲国皇帝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日满两国一神一崇”, 溥仪是日本天皇在伪满洲国的代理人,要求东北青少年学生必须绝对尊崇和信奉“天照大神”,拥护“大东亚圣战”,绝对忠诚于伪满皇帝和日本天皇,做日本天皇的“忠良之国民”。
1942年下半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更加祈求于所谓“神灵”、“神光”的保佑,进一步加强了尊皇敬神教育,将“建国神庙”也搬进伪满各学校内,要求各个学校都要修建小型的“建国神庙”,搞供奉“神玺”的活动。“神玺”被安放在准备好的神龛内,要求师生按时参拜,并且每次经过时都必须行九十度的“最敬礼”。把“尊皇敬神”的思想强制性的融入到师生的每一天的生活当中,如学校每天都要搞三次拜神活动。此外日本侵略者还通过各种祭祀、典礼活动,如朝会、参拜建国神社等强制性方式进行“惟神之道”、“尊皇敬神”的教育。如果师生稍有不顺,便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伪满政府在1940年发表的《对于建国神庙及其摄庙不敬罪处罚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建国神庙有不敬之行为者,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建国神庙之摄庙有不敬行为者处七年以下之徒刑”。还规定:“本法无论何人对于在帝国领域外犯法之罪者,亦适用之”。《盛京日报》1940年7月16日。将惟神之道的神道教育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强制实行,要绝对尊崇和信奉。
(2)校内的时局教育。
伪满各级学校在此一时期极为重视时局教育,把其列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在校内成立了专门进行时局教育的时局委员会,进行时局教育的资料、教材的收集和研究以及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学校每天都及时揭示时局新闻,组织学生收听重要的时局新闻广播,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战争胜利的电影。为了增强学生对时局认识的教育,要求学生每天记所谓的“时局日记”,把报纸或新闻广播中的时事材料记录下来,如果学生家庭缺乏此类条件,要求学生到“邻组”同学家里去听取。对时局材料认真记载之后,第二天交由教师审阅。各班级都要搞报纸剪辑,及时揭示大东亚战争的结果。此外,学校每天都按规定举行朝会,要求学生背诵《国民训》和唱伪国歌;还要面向日本东京方向向日本天皇;面向伪都新京方向向伪满皇帝鞠躬“遥拜”等等。通过在校对学生进行时局教育,极力宣扬“惟神之道”,“日满共同防卫”,向学生灌输“大东亚圣战”必胜的信念。3所谓“勤劳奉仕(公)”
日伪统治者为了解决战时体制下的日益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其黑手又伸向学校;学生也被其扩充为劳动力。其办法是以“勤劳奉仕”或“勤劳奉公”之名,使之从事无偿义务劳动。早在1938年12月1日伪满就公布了《劳动统制法》采取“统制”的措施解决日益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1939年6月,伪满民生部教育司就制定了《学校教职员学生勤劳奉仕要纲》,1940年就开始奴役学生,进行所谓的“勤劳奉仕”,重点是农业劳动。并具体地规定了“勤劳奉仕”的天数。如中等学校男生每年20天以内,女生每年15天以内。初等学校每年10天以内。1941年日伪统治者又确定了以“国民皆劳”为核心的《劳务新体制要纲》,以驱使全国人民去担负各种艰苦的劳役。1942年日伪又相继颁布《国民勤劳奉公法》和《国民勤劳奉公队编成令》以及《学生勤劳奉公令》;在全伪满境内确立了勤劳奉公制度。1942年后日伪对学生的奴役劳动,变本加厉;学生参加劳动依据《学生勤劳奉公令》而制度化、法制化,学生所遭受到的劳动奴役也日渐增强。法令规定大学生编成的勤劳奉公队从事军事工程、铁路及道路的修缮、兴修水利及造林、土地开发、农作物收获、救灾等。出勤学生每年服役期限为30~45天,后期时间则大幅度增加。且同时还规定:“对于无正当之事由”而不能完成规定的“勤劳奉仕”的劳役者不允许毕业。中小学则根据《学生勤劳奉仕规程》编成“勤劳奉仕队”从事各种劳役。每年都有1~2个月或更多的时间。
1943年伪文教部重新设立后,在学校教育之中又增设了“终日实习”、“终日训练”课。使各级学校全年授课时数普遍减少,劳动和训练时数大大增加。授课也只能采取“重点分配”和缩短假日的办法。此种状况随着战争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加深,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在此一时期,东北学生成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的无偿的劳动力。4战时体制下的军事化教育
伪满后期学校教育还有一点所不能忽视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使东北的学校教育适应和满足战时军事体制(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对整个东北的学校采取军事化教育。其目的是为日本所发动的“大东亚圣战”培养后备军事力量。
伪满对中等以上的各类学校进行军事训练,实际上从1938年就已经在部分学校里开始实行。1940年2月起日伪统治者便公布向学校派遣陆军现役军官,作为学校军事训练的专职教官。初期以尉官居多,后期以校官居多。同年12月,在对新学制实施后第一次修改的《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国民高等学校、师道学校、师道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均开设教练科。还规定“教练以实行军事的基础训练,培养至诚至忠之精神,实行身心之实践锻炼,提高国民资质,增强国防能力为要旨”。由1941年开始,教练科被列入正式课程之中,中等以上学校统一实行军事训练。教练科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学科主要是理论教学,教授军事知识,军人素质,与此同时向青年学生灌输日本的法西斯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以及绝对服从等级观念。术科则是野外军事训练,主要内容有部队教练、指挥法、射击、防毒、距离测量、旗语、测图以及其他有关军训方面必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