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原,战争持续了30 年 (约公元前590—560 年),征服没有成功。当领导
战争的两个王死了,新王即位时,变兼并政策为 “强迫结盟”政策。又经过
一、二次战役,特格阿同意与斯巴达结盟。公元前6 世纪中叶,波斯进犯的
危机已经隐约可见,斯巴达有意识地扩大他的结盟政策,开始是阿卡狄亚,
… 页面 87…
其他城市陆续加盟,成立拉凯戴孟同盟 (Lacedemon League,正式名称是“拉
凯戴孟人和它的同盟者”Lacedemons and its Allies。拉凯戴孟是斯巴达的
别称),以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的伊利斯 (Elis)和科林斯地峡上诸邦
也陆续加入。这是一个军事同盟,伯罗奔尼撤半岛全部,除阿尔哥斯和亚该
亚 (Achaea,半岛北面濒临科林斯湾的一个狭长地区)而外,诸国全部参加
在这个同盟之内。加盟诸国对盟主不负担贡赋,仅在战时结成联军,联军的
统帅属于斯巴达人。伯罗奔尼撒半岛历史上一直是希腊本土政治军事力量的
中心,这个地区通过同盟的道路结成集团,使得它在波斯进犯面前自然而然
成为抵抗运动的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堡垒。 (见第六章)
斯巴达兼并政策的失败
同属多里安人国家的科林斯地峡诸邦,采取发展工商业,对外殖民,解
放农奴的路线。僭主伯利安德 (居柏塞卢之子)在位的时候,科林斯的经济
文化冠绝一时,是雅典以前希腊最强大的海军国家,它对西西里的叙拉古等
城邦,则几乎从头到尾一直保持一种精神上的领导地位。而斯巴达则在整个
希腊世界忙于对外的殖民扩张和建立一种新的高度文明的时候,征服邻近的
希腊人国家,并且为了镇压反抗的被征服人民使他们翻不了身起见,建立了
当时的希腊世界所汾有的、也是后代一切国家所未见的严峻的秩序——所谓
“严峻”,对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两方面而言都是适合的——这是历史上罕见
的现象。它的公民的那种不怕个人牺牲的高度集体主义精神,它的蔑视财富,
放弃艺术与文化,它的平等主义的公餐制度等等,博得许多古希腊思想家的
赞美,柏拉图的 《理想国》所理想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就以斯巴达为其原型。
但是斯巴达的这种秩序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其军事
威力建立起的斯巴达帝国,被外面花花世界所诱惑,败坏了这种制度的根本。
公元前4 世纪,斯巴达累败于忒拜同盟名将埃帕梅农达斯之手,美塞尼亚获
得解放,阿卡狄亚诸邦脱离拉凯戴孟同盟。斯巴达国内秩序败坏以后,虽有
阿吉斯四世 (Agis IV,公元前245—241 年)和克利奥米尼三世 (Cleomenes
III,公元前235—212 年)等王屡谋改革,还是一事无成。斯巴达和它的严
峻秩序和希腊诸城邦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在斯巴达的历史中,有一个对我们来说很有兴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
她一度实行兼并政策,而且征服了美塞尼亚却又半途而废,改为实行同盟的
政策?关于这一点,有人以希腊人爱好自由,为维护国家独立而战不怕牺牲
来解释。我们姑且承认这一点,然而仅此一端,也还不足以解释此种现象。
吕底亚王国进犯小亚细亚诸城邦,许多城邦旋即纳贡称臣;波斯军进犯希腊,
希腊本土北部、中部诸国都屈服了,还派兵参加进犯的波斯军。屈服的希腊
城邦固然没有沦为郡县,至少是从独立国家贬低到了藩属的地位,可见希腊
诸邦在强大的军力面前并不是永不屈服的。问题是:斯巴达之对美塞尼亚和
波斯之对希腊诸邦所要求的条件不一样——后者以对方降为藩属为满足,前
昔则彻底摧毁被征服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组织,不如利用,又不去提高
这些国家原来被统治的平民的地位,从中吸收力量使之为征服者所用,或者
进一步使之成为征服者统治阶层中的组成因素,虽然决不是占重要地位的因
素。斯巴达对被征服国家的各阶层人民似乎是一律加以奴役,并且在征服者
和被征服者之间建立起来一种森严的等级界限,世世代代不得逾越,从而征
… 页面 88…
服者的统治阶级自身也必须世世代代处在永久的警惕之中,这和帝国主义政
策所不可缺少的对所统治各民族 “兼收并蓄,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政
策,在一次征服中作出了范例以后,自然会使它的第二次征服对象上下一心,
誓死抵抗,兼并政策也就再也行不通了。
斯巴达在政治上还有另一种传统,即坚定地维护立宪主义的贵族政体,
它对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一样感到厌恶。它的这种传统政策,使它在怕罗奔
尼撒战争中摧毁了进入它的 “帝国”范围一切城邦的民主政体,到处树立亲
斯巴达的贵族政体。这是公元前5 世纪末至4 世纪初的事情,在公元前6 世
纪,它促成了科林斯地峡诸邦推翻僭主政体,对雅典的僭主政体的倾覆,也
尽了一臂之力。大略经过,后面还要扼要介绍。
特萨利亚
特萨利亚是希腊本土集团化的另一个例子。它的社会结构类似斯巴达,
其政体则和斯巴达迥然不同。
特萨利亚拥有希腊本土最广阔的平原,它的领土面积约十倍于雅典,居
统治地位的特萨利亚人,是多里安入侵时期武力侵入的一支西北希腊部族,
当地居民是操爱奥里斯方言的迈锡尼旧民,征服者在语言上被当地居民同化
了,然而他们是特萨利亚的贵族。
当地居民,一部分移居海外,一部分退入平原周围的山区,以后成为特
萨利亚的 “边区居民”,他们享有的自由,比斯巴达的边区居民 要多一些。
留居平原的被征服者沦为农奴,称为 “珀涅斯泰”(Penas tae),其地位和
斯巴达的黑劳士相同,不过所受监视要轻微一些。
征服者在特萨利亚平原周边山麓或平原中央丘陵上筑成城堡,统治周围
被征服的农奴,和纳贡的边区居民。每一个城堡有一个巴西琉斯,各自独立
成王,不相统属。公元前 7 世纪以后,王政消失,代之而兴的贵族,虽然还
不时发生内江,居然以政治家风度合作起来组成了特萨利亚 “联邦”。联邦
制度细节没有资料可凭,大体上是分布于特萨利亚的无数小城市分别联合成
为四个瑞士自治州 (Canton)那样的地区联合组织,每个州设有一个选举产
生的政治权利机构,称为 Tetarch,这四个 “州”又联合产生一个特萨利亚
的 “联邦政府”,称为Koinon,首席行政官称为Tagus,,是不限资格地从
诸城市中互选出来。 “州”的Tetarch和联邦的 Tagus 的职能主要是军事上
的,各城市各别独立治理它的内政。自治州的Tetarchs 是常设机构,Tagus
看来唯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选举出来统率 “联邦”军队。所谓“内政”,其实
也十分简单。因为特萨利亚除农奴制土地贵族而外没有什么工商业,独立的
自由小农人数也少。镇压农奴 (“珀涅斯泰”)和边区居民的反叛显然是建
立 “州”和“联邦”机构的主要目的,不过在有了这些机构之后,特萨利亚
的军威也曾在不同时期震慑过它的邻邦。
特萨利亚的政治权力似乎基本上限于贵族,贵族又井非集合居住于一个
城市,而是分散据有各自的小城市和城堡的。它的重要的城市有拉利萨
(Larissa)和克拉龙 (Cranon)。它的军队是贵族的骑士军,在马蹬没有发
①
明以前 ,骑士在重装步兵面前不是决胜的兵种。它长期来一直处于领有农奴
① 现在的希腊字母表创造于公元前 8 世纪。拉丁字母表是当时尚未统一的一种 希腊字母表略加变化而成。
… 页面 89…
的贵族的专政之下,内部等级森严,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公元前4 世纪
后期),某些特萨利亚城市的分居平民(Demos)还不许涉足于政治集合场所。
所以,这个希腊本上领土最广的 “大国”,在希腊史上所起的作用不大,波
斯军侵入的时候,它首举降旗,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时候,特萨利亚的骑兵
是亚历山大远征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来特萨利亚确实是一个领土国家而不是一个城邦。它的政制的某些方
面确实受到了城邦的影响,例如王政的消失,贵族阶级的联合,贵族阶级内
部的某种民主惯例等等。不仅如此,根据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的资料,特
萨利亚的主要城市拉利萨后来也有城市公民和城市公民民选行政官员的制
度,这大概已是比较晚期的现象。拉利萨和克拉龙二城实际上从来是广阔的
特萨利亚领土国家的政治中心,是特萨利亚各地贵族所组成联邦的都城,而
不是以其本身为主体的 “城市国家”。一个联邦的都城的城市管理采取某种
“城市自治”的形式,而不像我国的历代皇朝把都城的城市管理交给帝国的
官吏 (如清代的“九门提督”),在后世的西方诸国是常例。历史他说,这
是城邦制度的流风余韵,特萨利亚的拉利萨市的制度,也许是这种现象的第
一个例子。
雅典的统一运动
后来成为希腊文明中心的雅典,兴起的时间比科林斯、斯巴达都晚,留
下来的史料较多,研究的也比较详细,它的演变为城邦的过程比较典型,分
别在本章与次章加以介绍。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我国纵横百里
的一个大县,然而在古希腊的条件下,这已是有内陆纵深的一个地区了。它
分割成为几个小平原 (马拉松平原、埃琉西斯Eleusis 平原和雅典平原)和
几个山区,最南端的劳里翁 (Lauriu…m)山区在古典时期有著名的银矿。后
期迈锡尼时代,阿提卡密布着小巴西琉斯的城堡,其中雅典和埃琉西斯长期
间彼此敌对,筑着长城互相防卫。这个地区成为希腊最杰出的城邦,第一个
步骤是历史上著名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