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纸硖闼街κ游约旱牧焱痢B佣崤ズ筒莆铮约旱淖铀锞黄硐氲牧斓兀馊肥凳浅杉己刮髡鞯恼嬲康摹! �
出师前的争吵西征出师之前,成吉思汗诸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长子术赤的出身与汗位继承问题的争吵:术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骨肉,并非当时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究竟由谁继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是成吉思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这场冲突中,成吉思汗确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主要就是从政治稳定和个人才能方面考虑的。同时它说明当时蒙古汗位的继承还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末期推举制的痕迹:从嫡子的“贤者”中选拔继位者,最后由库里台大会予以确认。正是这种汗位继承制度,导致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皇族的皇位之争。术赤是长子,当时关于此人是不是成吉思汗亲儿子的争论,在成吉思汗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这个阴影一直伴随他走完自己的一生。察合台是孛儿帖生的二儿子,打起仗来不失为一个勇士,有不服输的性格。不过他生性鲁莽、好斗、残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继承自己事业的材料。窝阔台是老三,论战功和勇敢他都不如两个哥哥。可是他比两个哥哥聪明,能体察成吉思汗的心思,为人也随和,从不参与兄弟之间的争斗,从不对继承汗位表现出任何热衷。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并把汗位传给了他。
扫清边界,中间突破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进攻采取了“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战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马尔罕在不花剌以东,旧都玉龙杰赤在不花剌西北。国王驻新都,母后秃儿罕驻旧都。蒙古帝国征服的部落与国家(选自《帝国草原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首战的目标是攻取讹答剌等边界城市,同时亲率中军进攻不花剌,目的在于避实击虚,从中间突破,切断花剌子模新旧二都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场战争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讹答剌城,海儿汗最后被活捉。成吉思汗为了给被杀的商队和使臣报仇,融化了银液灌在他的眼睛里。
摩诃末国王之死花剌子模在当时的中东地区相当强大,他们的国王摩诃末算端,号称世界征服者。中东地区和相邻的欧洲诸国都十分惧怕他,连斡罗思的不少公国,也常常被他们袭扰,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罗思人被拍卖。摩诃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人,开始他知之甚少,太后的兄弟海儿汗贪财害死了蒙古商队,他并不赞成,也不知情,但因为太后支持国舅,他也只得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蒙古的使团。当时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者别率领的蒙古小股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成吉思汗使用的弓箭(选自《成吉思汗陵》)面对着蒙古大军的进攻,摩诃末国王拒绝了集中兵力决战的正确建议,采取了分兵把关、城自为战的被动挨打的战略。而当蒙古大军日益逼近时,他又放弃首都,放弃天险,率众逃跑,从未组织过一次像样的抵抗。根据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者别、速不台率军追击摩诃末。成吉思汗要求他们要像猎犬一样咬住自己的猎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岛,也要像疾风闪电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儿罕王后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岛的摩诃末也悲惨地死去。
摩诃末死后,者别、速不台又挥军北上,进入钦察草原与斡罗思地区。因术赤与察合台意见不合,玉龙杰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窝阔台为前线指挥,最后才攻下玉龙杰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
回军路上接见长春真人在西征回军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见了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丘处机,日本学者称之为是为西征送去的一股清风。丘处机是道教全真派的掌门人,成吉思汗待他也如同朋友一般。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相会时间不长,但是在成吉思汗人生道路上起的作用却相当大,使其性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丘祖殿
丘处机清楚地告诉他,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只能养生。还告诉他一条治国之道,劝他要清静无为,不要滥杀无辜等。
回军灭西夏太祖二十年(1225)秋,经过了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著名的遗嘱。太祖二十二年(1227)秋,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青海塔尔寺供奉的成吉思汗灵柩
(选自《成吉思汗陵》)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掉西夏,更未能统一中华,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特殊的葬礼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为他举行了一个很特殊的葬礼,埋葬了这个世界历史上特殊的人物。他没有留下陵寝和宝鼎,只在他坟地周围30里处插上一圈箭簇,派重兵守卫这块禁地。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700余年,成陵的所在已经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而他不息奋斗,不断抗争,雄才大略,横扫千军的一生却为中华民族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关注,被人们评为“千年伟人”。正是由于他不息的奋斗、不断的抗争,才使部落林立的蒙古草原实现了统一,才初步结束了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成吉思汗是统一中华民族的英雄!
元太祖成吉思汗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1)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这位伟大人物。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
(选自《成吉思汗陵》)
成功者的典范——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者之一《千年风云第一人》(巴拉吉尼玛等编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的作者在《致读者》中写道:“我们敬重成吉思汗,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民族的骄傲,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成功者之一。”在该书引言《成吉思汗创下了十二个世界之最》中,他们认为成吉思汗“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千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日本学者太田三郎在《成吉思汗》一书中称成吉思汗为“世界古今盖世之英雄”,他说:“观蒙古民族雄图伟业,俯仰六百年间,当时都为龙盘虎踞之大版图而赞叹。自有地球以来,英雄之席卷大陆者不知凡几;自有历史以来,君主之削平邦土者亦不知凡几。然规模之大,版图之广,如蒙古成吉思汗者,前后无其俦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等较,基业之伟,领域之大,亦故不能同日而语耳。”故而他认为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亦且为世界古今不见俦匹盖世之雄也”。苏俄著名学者巴托尔德说:“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从某一点上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件;把远东和前亚的文明国统一在一个王朝之下是空前绝后的。”英国学者莱穆在《全人类帝王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比欧洲历史舞台上所有的优秀人物更大规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够衡量的人物。他所统率的军队的足迹不能以里数来计量,实际上只能以经纬度来衡量。”亚历山大马其顿斯基,其英名也可以与成吉思汗相提并论,但“亚历山大一死,他的高官都是因为奢望帝王宝座而互相争斗,亚历山大的儿子遭到了逃亡的命运”。与之相反,“成吉思汗的儿子,没有受到任何继其父汗之位的影响,君临西起亚美尼亚东至朝鲜,南自西藏北至伏尔加的广阔领域。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支配了世界的一半(确切些说是当时世界的五分之四)”。为此,他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皇帝”。伊儿汗国的重臣、伊朗著名史学家志费尼在其《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说:“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甚至拿破仑本人也说:“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无这种好运。”
马克思在谈到成吉思汗时曾说:“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一书中,马克思写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军队,他“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后这个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蒙古和中国;前三部分由汗分别统治;最后一部分作为帝国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
孙中山先生说:“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