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雕,至今仍然色彩鲜艳。宫殿下还发掘出饰有美丽羽毛的海螺神庙。这座古迹的地下排水系统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仍保存至今。
公元650~700 年间,特奥蒂瓦坎曾遭外族入侵,所有建筑被毁,并被遗弃,遂城荒废。现存的月亮金字塔的台阶是后来整修过的。现在这里是世界各地旅游者云集之地。
奇琴伊察古城遗址
奇琴伊察古城遗址是墨西哥古代宗教遗址,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梅里达城东部120 公里处。半岛属石灰岩层地带,没有河流湖泊,但有许多因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天然地下水池或水井。玛雅人的伊察部落能在该处定居建城,靠的就是这些地下水池供水。“奇琴伊察”在玛雅语中即为“伊察人的井口”之意,城市因此而得名。
古城初建于5 世纪,后随着玛雅帝国的衰亡而被遗弃。公元10 世纪末,古城又曾一度兴旺。古城是以天象确立方位,布局严密、结构合理,主要建筑多围绕方形天然水井或位于通向水源道路的两侧。古城南北长3 公里,东西宽2 公里。遗址中最主要的建筑物有城堡金字塔、虎庙、厅殿、球场、石柱、圣井、尼庵等等,还有一些圆形建筑,所有建筑都以雄伟壮观的风格以及建筑内外精美的雕刻装饰而引人注目。
奇琴伊察古城遗址充分反映了玛雅人高度发展的文化艺术和宗教意识。
遗址中最大的建筑物是城堡金字塔及塔顶上的“羽蛇神庙”。金字塔高30米,底周长59 米,底座呈四方形,有9 层平台,塔身逐层缩小呈梯形。塔的四面各有91 级宽阔的石台价直通塔顶,加上通到神庙的一级,总共有365级,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等,含有时间的含义。石阶两边,配有雕刻成巨蛇形的石砌栏杆。台阶最下端的栏杆是一对高1。43 米、长1。87 米、宽1。07米的大蛇头,从蛇口内还伸出一条1。6 米长,0。35 米宽的巨舌。远远看去犹如两条巨蛇正从塔顶“羽蛇神庙”处向下游动。整座金字塔为石砌结构,塔的表面上布满了非常精致的雕刻和装饰建筑。塔顶上的羽蛇神庙高6 米,内部使用了羽蛇形状的石柱装饰,布满了飞檐、精美的壁画。庙门上两个圆形浮雕上刻满了象形文字和装饰图案。玛雅人认为带羽毛的蛇神是天神和雨神的化身,使风调雨顺。
在城堡金字塔以西有一个虎庙和一个球场。球场是由两堵86 米长、5 米高、相距约100 米的平行石砌墙围绕而成,两墙中间的广场中央,有一个直径约1 米的穿洞圆石盘。从虎庙的高处可看到球场的整个院子。虎庙的名称来源于寺庙顶部一座老虎造型的高浮雕像。庙内有一幅非常精致、描绘城市争夺战的壁画,画中武士们的姿态各异、形象生动。
城堡金字塔以东有一组院落、金字塔和石柱群,称为“千柱城”。可能经历了地震的破坏,现在大部分石柱仅剩下柱基或半根柱身了。
圣井是遗址中一座大的地下泉水池,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水深21 米,地下水从未干涸过。有一个石砌阶梯通往水池。据考证该城居民有传统的祭井仪式,将青年男女及金银宝饰投入水池举行人祭。在圣井中已打捞出部分珠宝饰物,它们现存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内。
在圣井以南还有几座正面布满雕刻、保存相当完好的建筑。尼庵是古城遗址中最漂亮的建筑,主体耸立在一个10 米高的路堤平台上,北面有一个宽17 米的大石阶梯直达尼庵。尼庵对面有一些厅室,其门框等处均布满了象形文字。
在城堡以西较远处,有一个圆形建筑物,称为“大蜗牛”,位于两层平台的顶部,有环形阶梯可拾级而上。两层平台的周围,有两堵约1 米厚的蛇形扶手围墙,墙上有许多雕刻和浮雕。此外,古城中的雨神庙、武士庙等都很有特色。
墨西哥国家美术宫
墨西哥国家美术宫坐落在首都墨西哥城的旧城和新市区的分界线上,是一座由洁白的卡拉拉大理石砌成的欧洲式的巨大建筑,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波阿里主持设计,于1934 年9 月建成。
美术宫由12 根大理石圆柱支撑的半圆形门廊巍峨壮观,气势磅礴。门廊两侧,对称地安放着两组雕刻细腻的妇女塑像。正门中央上端是一组浮雕,代表“和谐”的维纳斯女神正中站立,神态安祥;女神左侧是寓意“仇恨”
的男子半卧在地,露出痛苦绝望的神态;女神右侧,一对炽恋的情人拥抱在一起,象征“爱情”。宽大的弓形窗框上面,有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天使,在欢庆维纳斯女神的诞生。正门顶上,两群象征“音乐”和“灵感”的寓言神像,展翅飞翔,表示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大楼两侧的4 尊妇女雕像,绰约多姿,栩栩如生。
美术宫门窗的造型优美典雅,巧夺天工。由意大利和墨西哥艺术家铸造的铁栅栏上的朵朵花冠,既有异国情调,又有民族风格。百合花盛开在葡萄藤的叶子中,栅栏的根根尖头竟是一条条爬在门上的“小蛇”。大楼四角,4匹巨大的柏伽索飞马铜雕腾空奔驰,象征诗歌和戏剧的无限创作境界。大楼圆顶由彩色玻璃拼成,顶端展翅的雄鹰青铜雕像高达20 米。雄鹰周围,4 位呈喜怒哀乐神态的妇女分别代表喜剧、悲剧、话剧和抒情剧。整个雕塑形神兼备,生动自然。
演出大厅是美术宫的主要建筑部分,其规模和华丽程度不亚于闻名世界的巴黎大剧院。入口处的铁门上饰有印第安人传统的花纹图案或面具浮雕,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印第安人文化气氛。厅内可容纳2000 多名观众,整个演出厅设计成漏斗圆锥形,天棚镶板渐渐向舞台拱顶倾斜。天棚镶板中央,用彩色玻璃拼成奥林匹斯山上的阿波罗神形象,在他周围,9 位掌管文艺、音乐的缪斯女神丰采多姿,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舞台的大帷幕更是别具一格。
孤形大幕上,深绿的松树和仙人掌及鲜艳的花丛图案,是用100 万粒直径为2 厘米的玻璃小球缀成的,它显示出墨西哥谷地的秀丽景色。墨酉哥艺术家花了1 年半的时间,才镶嵌成这幅大幕,它是美术宫中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陈列在各层走廊和大厅里的壁画,是美术宫珍藏的墨西哥民族艺术瑰宝,以精美著称,荟萃了墨西哥现代主要壁画家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壁画有:奥罗斯科在1934 年创作的《卡塔尔西斯》壁画,他用粗犷浑厚的笔触,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炼狱情景。另外还有西凯罗斯创作的《新民主》以及其它一些价值很高的壁画作品。
中国钟
在墨西哥城布加勒里街十字路口,矗立着一座引人注目的钟楼,墨西哥人亲昵地称它为“中国钟”。
中国钟始建于1910 年,这座高达15 米的四方形钟楼,是20 世纪初叶典型的法国式建筑。整个楼身由巨石堆砌和混凝土浇注而成,四根立柱支撑着黑瓦覆盖的拱形结构的楼顶,穹影下,悬着一只古老的东方式铜钟。钟楼四面,各嵌着一个装饰华丽的大钟,镶有翡翠的指针,洁白无瑕的表盘,衬托着黑色的标准阿拉伯数字。钟楼座基的四面各嵌着一块由乳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徽章形碑。正南的碑上刻着一圈小楷汉字:“中国在墨侨民为纪念墨西哥独立一百周年建赠,一八二一年~一九二一年。”碑面中央镌刻着“同声相应”4 个中国篆体大字。另外三面均用西班牙文书写着相同的内容。
关于这座中国钟,还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1910 年,墨西哥庆祝独立100 周年,不少国家都派特使参加庆典活动。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派张印唐为特使,携带作为礼品的中国钟表,在墨西哥维腊克鲁斯港登陆,日夜兼程,赶到墨西哥城参加盛典。当时在墨西哥的中国侨民,集资修建了这座钟楼。
钟楼的地址就选择在墨西哥独立斗争史上富有纪念意义的布加勒里大街上。
1821 年9 月,著名的起义军将领奥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统率起义军正是从这里攻入墨西哥城的。1910 年至1921 年的内战中,钟楼曾毁于炮火。1921 年9 月,墨西哥的华侨又一次募集资金重建了中国钟。
在此之后的70 多年时间里,墨西哥城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加勒里大街已经面目一新,不少旧建筑物早已随岁月消逝,唯独中国钟岿然屹立,一直得到墨西哥政府的保护。中国钟是中墨人民友谊的见证。
墨西哥大教堂
墨西哥大教堂是墨西哥最大的和最主要的天主教堂,也是美洲屈指可数的著名教堂之一。它位于黑西哥城索卡洛广场北侧,始建于1573 年,1823年以后才正式完工,历时250 年,堪称美洲建筑历史之最。
墨西哥大教堂是一座由玄武岩和灰色沙质石料砌成的巨大建筑物,石墙很厚,并用很粗的铁链加固,以达到增加抗震强度的目的。教堂呈传统的拉丁十字形布局,有一个中殿和两个侧殿。中殿为纵向长方形,南北长110 米,东西宽55 米。中殿纵深处的大祭坛有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圆形拱顶覆盖。拱顶上有许多装饰华丽的拱架及各种浮雕绘画等。与中殿成十字形交叉的侧殿中,设有许多小祭坛和7 个小教堂。其中一些小教堂都是后来各个不同艺术派别的艺术家们不断加工和改建的。
皇家祭坛,又称皇家小教堂,是整个教堂中最漂亮的建筑。1718 年动工,1837 年峻工。由于它是仿照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的皇家祭坛修建的,故而得名。祭坛装饰极端讲究,为丘里格拉建筑艺术中的珍品。祭坛顶部的穹窿,镶嵌着各种金银珠宝和高贵华丽的雕饰,半圆形壁龛上布满了精致复杂的精美雕塑,还有20 幅宗教绘画,全是墨西哥著名的画家何塞。奥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