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89 年,法国大革命100 周年,巴黎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尔铁塔,它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他一生杰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扬四海的还是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铁塔。
1887 年1 月,埃菲尔铁塔正式动工,1889 年3 月,这座钢铁结构的高塔大功告成。铁塔的金属制件有1。8 万多个,重达7000 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铆钉250 万个。由于铁塔上的每个部件事先都严格编号,所以装配时没出一点差错。施工完全依照设计进行,中途没有进行任何改动。据统计,仅铁塔的设计草图就有5300 多张,其中包括1700 张全图。建成后的埃菲尔铁塔占地面积16700 平方米,4 座塔墩为水泥浇灌,构成边长为129 米多的正方形。塔身全是钢架镂空结构,塔高300 余米,从一侧望去呈“A”字形,塔尖直指苍穹。如今,铁塔上增设了广播和电视天线,塔的总高已达320米。站在塔上,整个巴黎都在脚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埃菲尔铁塔共有上、中、下3 个瞭望台,可同时容纳1 万人。最高层瞭望台离地面274 米,面积为350 平方米,四周摆满图片,介绍各个方向的景物,甚至指明同一方向上世界重要城市的名称。这层瞭望台上有个埃菲尔展室,里面有埃菲尔与发明家爱迪生两个人的蜡像,他们正在亲切交谈,神态逼真。说明词写着:“1889 年9 月10 日爱迪生到此访问了埃菲尔”。
中层瞭望台离地面115 米,向外望去,白色的蒙马特圣心教堂、绿色的巴黎歌剧院屋顶、淡黄色的凯旋门城楼都清晰可见。这一层的面积为1400平方米,有小卖部和一家装潢考究的“巴黎全景餐厅”,餐厅内的装饰和餐具都是昏暗的颜色,以便使顾客能聚精会神地欣赏外面的风光。这里的座位需要提前预订,终年顾客盈门。
最下层瞭望台面积最大,有4200 平方米,距离地面近57 米,在这里可以看到前面的夏乐宫及其水花飞溅的喷水池、从塔下流过的塞纳河水、背后战神公园的大草坪等。这一层左侧有一电影厅,放映关于铁塔历史的纪录片。
正面是一栋分为上下两层的建筑,是两个大众化的餐厅。右侧是“居斯塔夫。埃菲尔大厅”,可供文艺演出、宴会、会议之用。
埃菲尔铁塔是近代建筑工程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巴黎和法国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塞纳河环绕的城岛上,位于巴黎市中心。城岛也叫西岱岛,很早就有人聚居,如今的大巴黎城就是在这个小岛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163 年,教皇亚历山大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直到1345 年基本建成,前后历时近200 年。整个建筑全部用石头砌成,外观为长方形,后侧的两个角呈半圆形,屋顶中央的尖塔塔顶高达90 米,巍峨壮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所有扶壁、屋顶、塔楼的顶端都以尖塔作装饰,拱顶轻,空间大,一反教堂建筑拱壁厚重、空间狭小的传统,开欧洲建筑史上一代新风。教堂顶部那些细长的尖顶据说象征着人与天堂之间的沟通,便于灵魂归天。教堂正面入口处有3 个并排的桃形大门,绕门洞的弧形由长串浮雕组成,左门为“圣母门”,中柱雕有圣母圣婴像,拱肩画面表现圣母的经历;右门为“圣安娜门”,中柱雕有5 世纪巴黎主教圣马赛尔像,拱肩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两旁是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中门为“最后审判门”,中柱浮雕表现基督耶稣在“世界末日”
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3 座大门之上有一排雕像,排列着耶稣的先祖28 位帝王,人称“国王长廊”。雕像上边是教堂的中层,正中间嵌着一个直径约10 米的菊花瓣式的巨大的花窗,叫玫瑰窗,窗前有两尊圣经故事雕像。窗两侧各有一巨型门洞,门柱上的石雕完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最上层两侧是两个四边形的塔楼。塔高69 米,由一段精美的石刻长廊连接。塔楼中有楼梯盘旋而上,游人可登顶观景。
从侧面望去,教堂钟楼后边是一组尖顶建筑群,数以千计的雕像悬挂在飞檐峭壁之上,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巴黎圣母院集欧洲建筑罗曼风格、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为一体,被视为法国最伟大的艺术杰作之一。它作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对后来欧洲与美洲的哥特式建筑有重大影响。
圣母院虽然外形独特,内殿却完全遵照古罗马教义修建,整体布局以中殿为中心形成十字形。正门内一长130 米、宽48 米、高35 米的长方形大教堂,可容纳9000 人进行宗教活动。祭台中央有天使、圣女围绕殉难耶稣的大理石雕塑,侧祭台有29 个。教堂回廊、墙壁、门窗布满以圣经为内容的雕刻或绘画。整个大厅宽敞、明亮。巴黎圣母院内有迄今为止法国最大的大管风琴,经常有欧洲各国的大管风琴手前来演出。
几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场所。法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1455 年,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的昭雪仪式在此举行;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拿破仑等都是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1918 年和1945 年,巴黎市民在这里庆祝世界大战的胜利……
所以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历史的见证之一。
巴士底广场
巴士底广场坐落在巴黎塞纳河右岸,巴黎市区东部,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从亨利四世林荫大道向北伸延的曲折砌石线标明了原巴士底狱的范围,在圣安东尼街和雅克—葛尔街的交角上一块大理石上刻着:“这里原为巴士底狱前院大门。1789 年7 月14 日,人们由此攻进古堡。”
“巴士底”一词的法文意思是“城堡”。1369 年至1382 年这里是一座军事堡垒,用以抵抗英国入侵。1382 年,改为王家监狱,最初用于幽禁失宠贵族,而最先被关进去的竟是其修建者、巴黎总督奥布里耶。从黎胥留时代起,巴士底正式改作国家监狱。
巴士底狱占地2670 平方米,由高墙和8 座30 多米高的塔楼围护,四周是宽24 米的深沟,有吊桥供进出。从16 世纪起,这里主要关押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两次囚禁于此。
巴士底狱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 年7 月3 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 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从15 日起,民众就挥镐捣毁这座阴森的魔窟,把拆下的石块垫到塞纳河的协和大桥上,让行人日日践踏。在攻克巴士底狱1 周年纪念日,当地群众在监狱遗址组织了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并且立起一块巨牌,上写:“人民在此舞蹈!”
1791 年,巴士底狱被彻底拆毁,巴黎人民把这里改建成巴士底广场。1830年,巴黎通过法令,决定在巴士底广场为“七月革命”的烈士立碑,于是建造了至今犹存的“七月圆柱”。这是一座高52 米的巨大青铜圆柱,柱顶立着金翅自由神像,势若凌空。他额上朗星闪烁,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提一条被砸断的锁链,以显示自由战胜专制暴政。柱身分为3 截,以象征“光荣的三天”,上边刻满烈士的英名,下面台基上的题词为:“献给在1830 年7 月难忘的三天(27~28~29)里为大众自由捐躯的法兰西公民。“1880 年6 月,法国国民议会把7 月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巴士底广场是法国历史的见证之一:1848 年2 月,巴黎人民在这里宣布成立共和国:“六月起义”和巴黎公社时,无产者又在这里与敌人拼搏,以捍卫这座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1981 年5 月10 日,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30 万群众涌向巴士底广场,游行、联欢,以示庆祝。
奥赛博物馆
坐落在巴黎市塞纳河左岸的奥赛博物馆,与卢浮宫隔河相望,1986 年12月1 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一座旧火车站改建的博物馆。奥赛火车站是建筑师拉鲁的杰作,为迎接1900 年世界博览会,于当年7 月14 日法国国庆日正式交付使用。它是按历史建筑物的标准设计建造的,采用全钢架结构,玻璃天顶,外观壮丽。
但电力机车问世后,列车加长,月台已容纳不下,于是另建新的火车站。1969年,从奥赛火车站开出最后一班火车,从此,火车站被废弃不用。70 年代初,法国文化部把它列为国家文物。以后,蓬皮杜总统提议将其改建成卢浮宫的附属馆,专门展示19 世纪艺术。经过吉斯卡尔。德斯坦和密特朗两位总统的努力,政府投资13。6 亿法朗,由美国女建筑师奥兰蒂设计,100 家公司的1200名工人连续工作6 年,终于把奥赛火车站改成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拥有80 个展室、47000 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这里集中了1848年至1914 年有代表性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博物馆的大门设在西侧,进入馆内,是一个高32 米、宽40 米、进深138 米的明亮大厅,由于大厅的拱顶和西侧为玻璃覆盖,因而不会产生从户外进入室内的明暗感。中央大厅是进入各展厅的通道,也是休息室,厅内还陈列着吕德的雕塑、巴里的巨大动物雕像以及普拉迪埃的大理石浮雕。在长廊尽头伫立着卡尔波的《舞蹈》雕塑。
大厅两侧便是一间间展室。
两侧的展室各有3 层,一楼是1848 年至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