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念“澳洲之父”库克船长登陆的地方。
广场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沿着地势险要的悬崖峭壁,盘旋而上,通到风光绮丽的风景区;另一条穿越杂草丛生的沼泽沙丘,走向造型美观的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绿树丛中,虽然不大但很别致,3 间敞亮的展室里,按时间顺序陈列着有关库克船长登陆的图片和资料以及库克船长的生平事迹,其中,库克船长在澳洲逗留8 天的日记是全部展品中的精华。
在博物馆前的花园里,飘扬着3 面旗帜。中间是澳大利亚国旗,左边是英国国旗,右边是一面上面黑色,下面红色,中间是轮金色太阳的旗帜,这是澳洲土著人的旗帜,它表明了在库克船长登陆和首批英国移民到来之前,澳洲大陆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当地的土著人已在此繁衍生息了近4 万年。
索布伦山历史公园
索布伦山历史公园坐落在距离墨尔本市100 公里处的巴拉腊特城郊索布伦山上,又叫“君王山金矿城市规划区”,是一座很受欢迎的“活的历史博物馆”。它由陈列着采金设备和当年淘金者的住房的红山淘金沟、巴拉腊特街、金矿博物馆3 部分组成,占地26 公顷,据说其规模是世界上同类博物馆中最大的。园中的一切如街道、房屋、药店、面包房、酒店、作坊、铁匠铺、学校、教堂等,均保留着100 多年前淘金热时代的巴拉腊特金矿场本来的面貌。
公园门口不远处有一座帐篷和一个哨棚,这是政府管理机构办公的地方。身穿旧时制服的的政府官员正端坐在帐篷中,审核着淘金执照。一名衣着粗陋的淘金者规规矩矩地站在边上,不时地解释着什么。一小片盆地下面热闹非凡,淘金者、警察和旅游者完全混在一起,许多人端着铁盆,装上矿砂,蹲在流经盆地的小溪旁神态专注地淘洗着,一名淘金者来回指点着。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动手一试淘金的乐趣。
当年巴拉腊特的主要街道,是一条宽敞的砂石路,街上看不到汽车,只有19 世纪英式四轮大马车穿梭往来。车上人的装束,全像是当年英国绅士和贵妇人。街上还有“英国警察”巡逻。街道两边布满了各种商店、旅馆、饭店、作坊、银行、消防队等,其中大多数店铺还在营业。作坊里工作人员穿上当年的服装,用旧时的器具设备和技术方法,当众从事着“复制古董”的工作,所有的制品均供出售。商店里陈列着专供淘金人用的商品,酒店里有穿戴当年服饰的服务员。学校里的两名教师,身穿基督教黑色长衣,但教的却是现在澳大利亚小学教材。游人买一张票就可以坐上马车得到绕城一周的享受。有的街道旁还安置着一些木凳,既供游人休息,又是一种装饰。上面坐着许多不同身份、不同打扮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吹笛,有的喝酒,有的聊天,十分自然地装点着公园的气氛。
当年淘金者中为数不少的中国人也留下了许多遗迹。一座由木头小屋和帐篷组成的“中国城”是当年华工居住的地方。狭小的帐篷只能容纳一张单人床,床头上放着先人的牌位,插着未燃尽的香。沟旁有座关帝庙和一间木结构的杂货铺。关帝庙是当年大批华工来此所建,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飞檐画栋,朱漆大门,里面按关帝庙的格局布置,又加进一尊观音像。正面墙上几乎挂满了楹联匾额,两边陈放着一些祭祀用品、一抬大轿、一个舞龙用的大龙头。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工们的辛勤劳动在澳大利亚开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博物馆中除介绍巴拉腊特历史外,还有许多贵重的展品,其中包括自然金块、金沙以及1000 多枚各国的金币。
在索布伦山历史公园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淘金者的生活习俗以及当年的一些社会问题,从而了解澳大利亚的发展史。
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宫
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宫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市中心。1982 年10 月正式落成开放。它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内设11 个展厅,珍藏着澳大利亚美术佳作7 万余件,还保存有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众多名品。
艺术宫占地两公顷,建筑物高23 米。从外表看,它的三个侧面犹如随意堆砌的零散小房。而正面则显得堂皇、庄严、凝重。它内部造形独特,主要展厅的墙壁成曲折的梯形,千回百转,形态各异,就像是幽房曲室中的重重围屏。11 个展厅分别设在3 层楼中,观众可以乘电梯或从楼梯、斜坡上下。
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哈里。霍华德设计的雕塑花园,园内的树木丛中,安放着50 个人物雕像和纪念碑,在绿树、碧水的衬托下,整个花园的景色和谐、宁静。
艺术宫顶层展厅,陈列着澳洲历史艺术品,有澳洲主要名画家的杰出作品,也有许多人们喜爱的具有澳洲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从澳洲各地收集来的,其中大多是1880~1960 年期间的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摄影、插图和雕塑以及自然艺术、民间艺术和土著艺术等,观众从中可以了解澳大利亚的历史。
艺术宫也收藏了许多西方古今精华艺术品,有美国现代派艺术家波洛克的名作《蓝柱》、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欧罗巴和公牛》、标志法国现代艺术开端的油画《塞纳河畔的少女》、俄罗斯艺术家卡西米尔。马利维奇的《建造中的房子》、意大利罗可可画派的典型作品《金光灿烂的天花板》、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油画《池塘中的睡莲》和莱热晚年的巨幅壁画等。此外,艺术宫中还有各种来自亚洲、大洋洲、非洲地区的艺术珍品。
艺术宫是由悉尼市商人科林。麦蒂根设计,从兴建到展出,耗费5320万美元,此外购置美术作品花费约4000 万美元,其中美国现代派艺术家波洛克的名作《蓝柱》就值200 万美元。
艺术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展品的丰富内容吸引着公众,是澳大利亚建筑艺术的一个杰作,也是一个荟萃艺术佳品的宝库,被人们誉为“堪培拉的艺术之花”,人们漫步其中,能够得到极好的艺术享受。
菲利浦岛
菲利浦岛是澳大利亚一处旅游胜地,位于墨尔本东南124 公里的海上,为一处天然动物保护区。这里珍禽、异兽和怪石相映成趣。在茂密的桉树丛中,澳洲特有的动物树熊(也称“考拉”)嬉戏其间,妙趣横生。这里也是仙企鹅的栖息地,在此可以观看到世界奇观——企鹅登陆。
在菲利浦岛企鹅登陆观赏区,每到夕阳欲下的时刻,晚霞把天际映成绚丽多彩,眼前一片汪洋,海天相连,雪浪滚滚,涛声阵阵。天际昏暗下来后,岸上无数盏聚光灯骤然大亮,把观赏区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企鹅从惊涛骇浪中出现,它们蹒跚地走上几步就停下来。企鹅高约0。3 米,黑体白肚,宛如穿着黑色燕尾服白衬衣的胖绅士。一些企鹅被卷上海滩,于是它们把队伍整理一下,列成方队,整整齐齐,迈着稳健、端庄的步伐向岸边走来,一队方阵刚离沙滩,又有一队方阵排列起来,好像是阅兵式似地不断行进上岸,最多时前后多达3000 余只。列成方队的企鹅,一离开沙滩登上斜坡就改为纵队。它们傲然地穿过友好的人群为它们让开的道路,各自分手走向自己的巢穴,秩序井然,纹丝不乱。岸边斜坡上,有成千巢穴,鳞次栉比,间杂在树木草丛中,企鹅巢穴像一小土洞,据说洞底下是相通的。企鹅洞巢里居住着嗷嗷待哺的小企鹅,小企鹅纷纷伸出小脑袋,迎接在海上辛劳一天归来的双亲。企鹅一回到穴中,就用嘴喂哺小企鹅,亲切慈爱,令人羡慕。
企鹅每年9 月至110 月到海滩上挖洞穴居,不久雌企鹅生蛋,一般3 枚。
在雌企鹅孵卵期间,雄企鹅破晓即出海觅食,夜晚满载而归,把储存在肚里的食物吐出来喂给雌企鹅。一旦小企鹅孵出,雌企鹅便和雄企鹅一起出海,小企鹅在家等候,夜间父母归来,全家美餐一顿,共享天伦之乐。企鹅在茫茫大海中无论多远从不迷失方向,并且能准时归来,走回自己的巢穴,绝不会走错家门。
在菲利浦岛上,还有许多怪石,名叫琴石,呈长方形,表面风化,成条条垂直的石柱,形如风琴,也是游人必然观赏的一景。
澳洲土著村
澳洲北部达尔文市猎犬湾附近有一个梅维尔岛,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土著风情旅游区。在这座丛林密布的小岛上,居住着几百名天维部族的土著人。
岛上在树木夹道的丘陵小公路两旁,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偶尔能看见三三两两上身斜披一块花土布、下面围着一条未经缝制的葛麻围裙的土著妇女。
岛上的古民居是一些用石块垒成的或是用树枝搭盖的窝棚。门前站着一名身披树叶、腰系葛麻流苏、手执长矛的土著青年,石桌上陈列着他们捕猎用的石刀、石斧、骨制匕首、弓箭、木头削成的一种带镞的长矛和防御用的盾牌。其中最奇巧的一种工具是用硬木削成像镰刀模样的“飞去来器”。据说,这种工具在狩猎者发现目标,先看准风向,再判断猎物的距离,用巧力投扔过去,投中击伤猎物后,还会飞回原地。
在海水退潮时,游人可以到海滩上看土著人抓鱼捕蟹表演。表演的土著人并排站在浅水滩上,用尖矛一边探路一边前行。当他们看准目标,像投标枪那样用劲一掷,长矛插入泥中,一条大鱼便扑楞朴楞地蹦了出来,一个个眼疾手快,几乎是百发百中。有的土著人手持一根前端绕成一个圆圈的竹竿,插入一个正在冒泡的小坑中搅动片刻,便从洞中扯出一个拳头般大小的泥蟹。
入夜,游人可以在烧烤场地,一边品尝白天抓获的海鲜,一边欣赏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