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舨簧穑次疵惹蟪鋈兄模薮铀到馔岩病
  “《四百颂》云:‘於此若无厌,岂复爱寂灭。(於彼若无厌,岂能敬涅槃?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十月二十一日讲
  生此心之方便又分二:辛初、思惟苦谛流转之过患。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於流转之次第。
  辛初、思惟苦谛流转之过患。分二。壬初、释四谛先说苦谛之密意。壬二、正明修苦。
  壬初、释四谛先说苦谛之密意。
  “集者是因,苦谛是彼之果,是集先苦後。何故世尊不顺彼之渐次,而云诸: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於彼反因果次第而说者,以有修持之要义,故无过失也。此复云何?谓诸众生,若不先生无倒欲求解脱之心,则根本已断,其於解脱如何引导。盖所化之机,原为无明暗覆,於世间圆满之苦,倒执为乐,被彼欺诳。”
  苦由集来,集是苦因,佛何以不顺此因果次第而先说果,後说因,此於修持方面,有最大要义。盖所化有情,若不令其生起无倒解脱之心。则解脱之根本断绝,无从引导。因为一切化机,为愚所蔽,对於生死圆满倒执为乐,沉溺其中,不知生死无一不是苦;纵有少数乐,亦属有漏,仍不离苦,故为说多种苦相,令生厌离。
  “如《四百颂》云:‘於此苦海中,周遍无边际,汝沉於其中,云何不生畏。’”
  生死苦海,渺无边际,未得要津,如何能离。经谓三界火宅,亦即促人生起出离之意。
  “此中以正言之,纯苦无乐。说多苦相,令生厌患,故苦谛先说也。”
  当佛成道後,经梵天王劝请说法,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谛。”云云。第一在使众生知四谛体,第二使众生知所应作。首句此字,指情世间;次句此字,指烦恼业力;三句此字,谓惑业及苦,皆如是灭;四句此字,乃正明趣入之方便。谛而云圣者,即解释圣者所见为苦之自性,属真实。而凡夫有情所见为安乐之自性,皆属虚妄。凡夫有情为愚所障。以苦为乐。故必使知真苦,乃求解脱,故先说苦谛。
  “由是若自见堕於苦海,欲从彼解脱者,必须断苦,然若未断苦因,知不能遮止,即思苦因为何,而令知集谛。故於彼後说集谛也。”
  由依苦圣谛而认识苦以後,自知堕在苦海,极思断苦,即追寻苦因,由此令知集谛,故继说集谛。
  “次知世间苦,从有漏业生,业以惑起,惑之根本,厥为我执,便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断灭,即誓於灭苦之灭谛而求现证,故说灭谛於彼後也。”
  世间一切苦,无不由有漏业生,业之根本为惑,惑之根本为我执,如是即为认识集谛之量,既知苦因集谛之根本为我执,无此我执,则惑不生,惑不生则业不作,业不作则无苦。如是知能灭集谛乃能断苦,故继说灭谛。灭谛有二释 一粗分灭谛,二真实灭谛。初分,由未入圣道位有情,以禅定力,如初二三禅,调伏粗分烦恼,可得一分之灭。又加行忍道位有情,於应断已断,不取三涂蕴身,亦属灭之一分。至真实灭谛,是已入圣道有情,将无明我执断除,乃为真灭。
  “或有难曰,若尔,示苦谛已,便起求脱之心;於苦谛後说灭谛,亦应理也。然此无过失,尔时虽欲灭苦而希解脱,然犹未认识苦因,未见彼因能断,即思当得现证灭谛之解脱,然未决也。如是若认识现证解脱灭谛者,即念何为趣彼之道,转入道谛,故道谛後说也。”
  难者之意,谓已知苦谛,即生起求解脱心,为说灭谛,有何不可,而不说集谛。答:苦谛虽知,而苦因尚未知;苦因未知,即不能知苦之可断,故继说集谛,是为无过。知苦因可断之理,即思断苦而求现证灭谛,故说灭谛。为欲现证灭谛,遂求证灭之方法,故说道谛。《相续本母》(即《聚喇嘛》,乃弥勒五论之一)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谓四谛如医病次第,先为说病相,次说病因;病相指苦谛,病因指集谛。再次说此因可断,即灭谛。最後说能断之药,即道谛,以解脱圣道位乃可得之。
  “如是四谛者,於一切大小乘中,多次宣说,以是善逝总摄流转世间及还灭世间之诸要处故,於修解脱最为切要。故於如是次第引导弟子也。”
  四谛法,为世尊总摄流转世间,还灭世间之扼要法门。亦即一切流转世间总摄於苦集;一切还灭世间,总摄於灭道。在小乘每谛复开为四,固是声缘求解脱者之切要法。而在大乘人尤以此为切要,大乘如不知四谛,即生不起菩提心;乃至密乘,亦不能越此方便,故为自为他,均应知四谛。
  十月二十四日讲
  “若但从思惟苦谛门中,於世间轮回无一实能遮止其耽著者,则欲得解脱,唯成虚语。任何所作,俱成集谛。若但从思集门中,不善了知世间根本诸惑业者,如射箭未认鹄的,此是遮断正道之诸扼要处;而於非解脱三有之道,执以为是,必劳而无果。若未知所断之苦集,则亦不识彼寂灭之解脱,虽言求解脱,亦唯矜慢而已矣。”
  若不厌世间,纵勤闻思修,乃为轮回因,而厌离世间,必须从思苦谛入手,倘求解脱之心真实,如囚思脱,刻不容缓,则任何所作,均非轮回所牵缠也。此乃说苦谛之要义如是。其次应思惟集谛,集谛门中,所有次第,须先知凡苦皆是由造作而来;造作由於烦恼支使;烦恼有八万四千,不能一一断除,须求其根,如断树然,根断则枝叶皆萎,烦恼根惟一,即为我执。吾人於顺逆诸境,无时不有我执心与之俱行,如能断除我执,即断烦恼根本。否则等於射未见鹄,劳而无功。解脱道应断除之扼要处。即苦集二谛。外道亦求解脱,而不能认识苦因由集。或纵识之,亦不过知其一部,故以跳岩、蹈火。涂身、观空,乃至修习风脉、寻求本心,即以为可以解脱,实则真实解脱心并未生起也。道次所指示内道行人者,在中下士即以出离心为扼要,在上士即以菩提心为扼要。不得其要,妄修妄习,使今生後生,两为所误,藏人常谓学外道者,不如作商犹可使今生得利也。复次,不得扼要者,纵少有所见,或略得粗分定,亦易起我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於苦谛粗分如何?细分如何?於集谛孰为业,孰为惑,非详细研究不可,真正寂灭之解脱道,以真正求解脱心是否生起为断。中观自续派以下,此心皆已生起,故均为入解脱道者。惟彼辈对於寂灭之解脱如何认识,各有不同,中观应成派,对於寂灭二字解释,谓寂者,烦恼已寂;灭者,灭断常二边,即通达空性。若所知障断尽无余,则为佛智涅槃,称为”麻卢写加”,与自续以下真俗并举者不同。此中差别,因根器异故,上根利智须先於应解脱方面,心知其决定可以解脱,生起能解脱量,而後能生起求解脱心。中下根则须追随经教,信有解脱,而後生起求解脱心。应成派属於上根,称随法行。自续派以下,属於中下根,乃随信行。
  十月二十七讲
  壬二、正明修苦。分二。癸初、思惟流转总苦。癸二、思惟别苦。
  癸初、思惟流转总苦。分二 子初、思惟八苦。子二、思惟六苦。
  子初、思惟八苦。
  “修一切共中士所缘品类,诸共同者,凡下士中所说者,於此亦应取修。诸不共之所修者,若有慧力,如书所示而修之;若心力弱者,则当舍所引教,随於何处,唯修宗要正义。此等虽是观察修,然亦除彼等所修之境外,任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上,不应放置其心。当於所缘灭掉举等。睡眠昏沉,俱不放纵,令心极明净,从澄寂中渐次修之。”
  总苦分八。修共中士道时,对於共下士道之念死、念三途苦,亦应取修。心力如强,则对於广略朗忍所举经教,均应思惟;心力如弱,则舍经教,专从综要意义上思惟,分段串习。颇公云:”修综要方法,即将其概要处融会在心,使其不忘。但此不过种植习气,尚不易生起通达。欲生通达,则每段均须自作问答,依理依喻,自行练磨,乃可生起通达。”此种练磨,即所谓夏刚修法,即观察修习,修习仍须依道次广略论,否则依马车亦可。
  凡修法,均须专注所缘;除所缘外,无论善不善,无记等境,均不攀缘。於所缘上灭沉灭掉,心极清明,於清明中依科目渐次修之。
  “《入行论》云:‘念诵苦行等,虽常时修习,心余散乱者,佛说为无义。’盖谓意於余散乱之一切善行,其果皆微小故。”
  如诵金刚萨埵咒,观想顶上白色本尊及心中咒字,均能明显,心缘甘露下降而诵之,方为合法。无论修何善门,以散乱心修,得果极微。
  “又《大乘修信经》亦云:‘善男子,虽以此异门,如是诸菩萨信於大乘(随其所有信解大乘),从大乘所出生,任随何种彼一切者,当知皆从以无散心(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而出生也。’彼中无散心者,谓除善所缘,於余不散乱。义及法者,谓义同文也。”
  善国子称者,”善”谓善於修大乘,”子”乃亲爱之词。”随其所有信解”云者,谓以净信心、正信心、不退转心等,信解大乘。以不散乱心思惟法义者,此散乱心,属於二十六种烦恼法(二十六种烦恼,详唯识。其中根本烦恼六:即贪、瞋、痴、慢、疑、不正见。随烦恼二十:即忿、恨、恼、覆、诳、谄、 、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其中又分内散乱、外散乱、中散乱等与三毒相应。除善所缘外,向余驰散,即是其相。修三摩地时,於乐贪住,不能认识沉掉,即内散乱。内散乱,最妨害三昧。修闻思修时,不能专注一境,引入三毒,或余处所,即外散乱;外散乱最妨闻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