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
  内谓六根,外谓六尘。於可意境随逐耽著,如油之沾布,难於涤除,即是其相。无著菩萨《集论》云:”贪,即世间贪爱,谓於所缘,生不可离之相。”贪为生苦根本,因有贪即有爱取,由爱取即有後有,由後有又复生贪。故贪为沉溺轮回之根本,同时亦为障出离轮回之根本,去贪即出轮回。贪之相状既已认识,须於贪起时,注意观察,加以对治。
  “二、瞋者,缘於有情及兵器棘刺等诸苦所依处,起愤恚心,心渐粗猛,於彼等境,思作损害也。”
  依《俱舍》说:”有情与苦及生苦之处,三者合而成瞋境。”故凡对於不可意境,或为人,或为生苦处,缘於彼时发生恚恼心,及生粗猛心,思作无义,即是瞋相。瞋之缘境,较宽於贪所缘境。如有时对於衣食受用诸境,亦起恚恼是。凡瞋起时即不安定,不能住於乐境,不但今生不能住於乐境,即後世亦不能住於乐境。以瞋心一起,能坏一切善,能引後世苦中之苦。故贪通三界,瞋惟欲界有之,色及无色界则无,以彼二界住於乐境,无生瞋之因故。经云:”生瞋境有九:谓三世作损害者三,亲爱作损害之三世亦三,怨敌我於彼作利益者三世又三,共为九。”此九种,上二界皆无之。
  “三、慢者,依於萨迦耶见,缘於外内之高下好恶,心生高举也。”
  内谓智慧,外谓五欲等,缘於彼有所高下好恶,令心高举,即是其相。贪喻如油之沾布,瞋喻如火之著油,慢喻如登高之俯仰视,睥睨一切。慢又分七种:(1)、慢,(2)过慢,(3)慢中慢,(4)卑慢,(5)唯我慢,(6)增上慢,(7)颠倒慢。(1)慢者,视低於我者,作自高想。(2)过慢,视平等者,作自高想。(3)慢中慢,亦称慢过慢、视胜我者、作自高想。(4)卑慢,视作胜於我者,作小部胜我想。(5)唯我慢,视我比一切高,作唯我独胜想。(6)现前慢,谓稍有修习,便自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7)颠倒慢(亦称邪慢),如以善窃为能,善欺为巧等,以非为是。凡有慢心者,不能亲近善士,不但现前无利,且种後世堕恶道因,世谓慢如凸石,不住德水。
  “四、无明者,於四谛、业果、三宝之自性,心不明了,具有无知染污者也。”
  无明有二释:一依《俱舍》,谓心不明了。二依中观应成派释,为颠倒见。郎忍教授,在中士道依无著世亲《俱舍》释。在上士道则依应成释。此处依《俱舍》、《五蕴》说无明,谓於四谛三宝,心不明了,即是其相。如问何为四谛,心思不及,如有蒙蔽,即是无明。此与问明日事心思不及者,其状相同。二依中观应成释,无明为颠倒见,即生死根本,十二有支以无明为首,故无明过患,即生死过患。经云:”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谓有无明,即有行等余支。业果无明,能使有情造作非福业,为堕落因。真谛无明,虽造福业,只能取乐趣。
  正月二十四日讲
  “五、疑者,缘於谛等之三,念其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此中分疑事与疑理之二。疑事者,如对色等是常是断,而心怀疑。疑理者,如对谛等为有为无,而心不决。此处乃指疑理言,缘於四谛、业果、三宝起有犹豫。常人如念诵等,久而无徵相可见,遂於念诵有益无益,亦不自信,即是疑相。又如对佛是否全知,不能决定,亦是疑相,疑之过患,能障一切善行,尤以障谛为大,必至见道位始能断疑。
  “六、坏聚见者,缘於取蕴,谓我我所,具我我所见之染慧也。彼中坏者谓无常,聚者是众多,以此任何所有之事,唯无常与众多,而无有常一之补特加罗也,为显此故,立坏聚名。”
  坏聚见,或译邪见。邪见即正见之反面,正见非烦恼摄。此处专明邪见,其中分五 即(1)坏聚见,(2)边执见,(3)见取,(4)戒禁取,(5)邪见。此五者,即前所谓由邪见开出者也。坏聚见,各部解释略异 (一)缘於取蕴,谓我之所执为实有”我及我所”之染慧,是为经部有部之释义。(二)触有其物(自性)不观待他,缘於取蕴,安立我及我所,乃应成派义。总之,”坏”谓无常,”聚”谓非一,以既待多缘,又属无常,是为”坏聚”。一切补特伽罗,皆为众缘积聚,刹那无常,彼反见以为常为一,即”坏聚”见。共有二十种,每种各执四见 谓色有我、色无我、我有色、我无色等,合为二十种。诸见之中,以坏聚见为最劣,引生六十四见。
  “七、边执见者,缘於坏见所执之我,或计恒常,或执此後无结生之断见,以染污慧为性也。”
  常断为外道见,外道於定中,或发神通,能见前世,而不见後世,则谓我为断,遂生断见。或能观後世,又执我为常,而生常见。常断二边,能障中道。
  “八、见取者,缘於坏见边见邪见等之三中,任随一种,及依彼等所生见聚,执为殊胜之染慧也。”
  此种见解,例如执身为常,便於身常生出种种见解,执为殊无比,无有过失,即是见取。见取之过患,能障真实正见,以其执定所见不转移故,所谓谬执己见是也。
  “九、戒禁取者,缘於应断之戒,及器具、轨则、身语决定等禁,并依彼等而生之蕴,见为净罪脱惑出离世间之染污慧也。”
  外道由其见不清净,虽亦有杀盗等戒,貌似内道,实为一种戒禁取。其诸行轨则,如身披兽皮、涂尸灰(器具),或 一脚以对日(轨则),或作犬声(语),或效牛行(身),或然指臂,或满身挂灯,谓可以除罪,亦属戒禁取。彼之作牛犬形,由其定中,或见前生为牛为犬,以为牛犬行,是得人身正因。戒禁取之过患,能障一切善行,以所作无意议故。
  “十、邪见者,谓执无前後世,及业果等之损减,及执自在自性等为众生因之增益,具染污慧也。此等乃就上下宗所共许之烦恼而言。《中论》佛护派者,於下当说。”
  邪见分二种 有而谓无,为损减邪见,如邪宗之驳无前後世是。无而谓有,为增益邪见,如邪宗之执自性为一切情器之生因者是。《俱舍》谓,一切世间皆为业道,而彼谓自在天等所造,是以无而谓有也。前讲下士道中,谓邪见所依,定为有境;此处谓执自在天等为邪见,是依无境;前後理似相违。须知下士道重在说十不善,故谓邪见依於有境。此处依中士道,明邪见能坏善根之过患,故范围稍宽。但增益执非邪见之重者,邪见过患,重在能障正见。上述十种乃就唯识中观共者而言也。
  正月二十六日讲
  烦恼甚多,依《广论》说:六根本烦恼,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能识六根本烦恼,即能识一切烦恼。依《俱舍》说,则有二十种随烦恼 一、忿。由瞋心增胜,起而执持刀杖,即是其相。二、恨。亦由瞋心增胜,久执不舍,思作损害,即是其相。三、覆。对於己过,不欲人知,作诸掩饰,即是其相。四、恼。亦由瞋心,由闻粗恶言,心起不安,即是其相。五、忌。於胜己者,心起妒嫉,即是其相。六、悭。吝不肯舍,即是其相。七、诳。分二 实有功德,恐无人知,极力夸耀;与实无功德,矫令人知,故作矜持,即是其相。八、谄。欲覆己短,不惜谀人,即是其相。随烦恼在《广略》《朗忍》皆未特释,兹特撮举数种,以例其余,详可阅诸经论。
  癸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若许坏见与无明为各别者,譬之稍暗之中有绳,以绳之本体不明,遂於彼起执蛇心。由於蕴之本体不明,而为无明之暗所覆,於蕴误执为我。而其余诸惑从彼生焉。”
  唯识派中有一派如是主张,彼依《瑜伽》及《阿毗达摩论》,认无明与坏聚见为二,此派称依论唯识派。彼所举喻,谓如暗处见盘绳(或作花绳),因暗故,遂於绳误起蛇想。凡夫由无明暗,於蕴之本体,误执为我,是坏聚见,由此遂生诸惑。故无明为生死根本。
  “若许彼二为一者,则坏见即烦恼之根本也。彼复由坏见执以为我,遂判别自他。如是判已,於自则贪,对他起瞋。缘我则高举亦生,於我执有常断,而见有我等,并於後相续之恶行,起胜执也。如是於宣示无我之大师,及彼所说之业果、四谛、三宝等,谓无彼等之邪见,或复思量彼等为有为无,或是或非之疑惑亦生焉。”
  唯识中又一派,如法称论师即如是许,彼依《释量论》,认无明与坏聚是一,与应成同。不过应成派许於蕴执有实有自性为我,法称则仅认於蕴执实为我,此稍异耳。彼认坏聚见即是无明,故壤聚见为生死根本。唯识二派,前者为依论唯识,後者为依理唯识,二说虽略有不同,然皆谓无我,始能破除无明,详待讲止观时再说。由於坏聚见取蕴为实我,由有我故,遂生他见。因此於我生贪,於他生瞋。又缘有我,遂生高举。又缘有我,遂生常断二见。又於我执为殊胜,因此於宣示无我大师,乃至三宝四谛、三世业果等,遂生为是为非,为有为无,一切邪见。盖由其执我是常是一,遂不知因缘法。以不知无我法,因而不信三宝,业果、四谛等法,远於圣道。又由其偏分别惑,遂执常执断,又生见取、戒禁取等种种邪见。凡夫於此,由俱生惑故,起我我所见,生诸烦恼。外道所起诸见,虽由分别惑,而实亦由俱生惑。俱生惑,起於执我之坏聚见,故坏聚见为一切烦恼及生死之根本。如:
  “《释量(论)》云:‘有我知有他,我他分爱憎,由此等和合,一切过当生。’”
  烦恼非无因而生,其生因,《俱舍》谓有二十种,此处略说为六种:(一)所依(属内者)。即为种子,平常未遇缘时,烦恼随眠潜伏,遇缘则动。(二)所缘(属外者)。即是境界,顺境生贪,违境生瞋。故初修行人,以离境为首,以对治为次。修持较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