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毒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弧!薄�
  于丹认为能使自己做到不惑的方法是减法生活,而减法生活就是舍弃那些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一切行为都是以心灵是否需要为准,而这种心灵不是外界所学来的。心灵需要什么?它 真的是那么自足的?真的能导人区别良莠,学会用美德去臧否生活?这是什么样的心灵,于丹从来没有能够说清楚。 
  既然于丹教授提及《中庸》,那么我们就翻翻这本书,看看是否真是她说的那样。 
  《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这才是讲不惑的事情。孔夫子说,专门探求隐僻无益的知识,行为举止偏激怪异,不合中道,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虽然能为后世的人们称道,我却是不做的。君子遵从大道而行事,虽然能择善而从之了,有的却半途而废,而我却不会止步不前的。君子按照中庸之道来行动,在天下混乱、礼崩乐坏之时,不与无道的人苟合,能保持遗世独立,而且不改往日操守,平常人都不理解他,他也无悔,只有圣人才能够这么做啊。四十岁的孔子,已经达到了用志不纷、矢志不渝的境界。 
  可见,中庸并不只是“度”的含义。 
  朱熹注疏本《中庸》开篇明义:“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下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意思是:“不偏不倚叫‘中’,不更易规律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即是要求人们处世为人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这是必须坚持,而且不能改变的法则,被孔门弟子认为是集大成的心法。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于丹对这一句的解释是:“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其实这段话揭示了处于社会中的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也即是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感要有一个适中的控制,过度的喜往往会走向喜的反面,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性即本性,持中即是性的本来状态,也就是生命本身所固有本质内涵。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如果把“中”看做是衡量的方法,那么,效果就是要达到“和”,也即是前面程子所释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然而,在《中庸》第二十七章,还有这样的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先天的德性,又要做到博学;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 
  这里包含的内涵要比于丹教授所说的要多得多了。 
  对于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还另外有所指。他的“不惑”,是指体系健全,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学说体系已经完善,没有缺漏,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学说。 
  这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文、行、忠、信四种学说。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诗、书、礼、乐”,教的是人们如何学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词也是出自《中庸》。 
  这四个词其实也就是为学的四个层次,可以解作是几个递进的境界。“博学”是首要的,意思是首先要广泛涉猎,多读点书;“博”还意味着学问的博大,学习者的胸怀要能宽容。唯有博学,才能兼容并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二个阶段是“审问”,有不明的地方就要追根问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要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作考察、分析,这就是第三阶段:“慎思”。最后是第四阶段:“明辨”。真理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的知识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行”是承继“文”而来的,是上面所提的四个阶段的后续,即是理论结合实践,做到“笃行”,即是“知行合一”,用实践去检验真理。这五个阶段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或缺。 
  此外,“行”还应当可以指躬行周礼。 
  “忠”是尽心,出于自己的自觉自愿,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论语·公冶长》中: “子张问曰:‘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尹子文进无喜色,退无怨色,对于公家的事,尽心去做,这就是忠的典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信”是出于《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是指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胸怀坦荡,对人守信。要信守诺言,不可言行相悖,答应他人的事尽力兑现。为人诚实,不弄虚作假,不糊弄他人。 
  “文、行、忠、信”,这四门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有效地扼制社会道德失范,教导人们做一个谦谦君子。 
  4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是众所周知,然而,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行为却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因为他读到了一本书:《周易》。《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周易》的学问据说可以推算出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即是一门究天、人两者之间规律的学问。 
  “大易之数五十,天地万物之理究矣”,意思是说,取五十根蓍草当做代表,就可以推算明白天地万物的道理了。这个办法流行至今,是中国民俗里卜蓍算命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其实含有双关的意思。一是指五十岁的时候;一是指上面提及的,他用大易之数,推知了自己的天命。圣人的德行要能够合乎天地的运行规律。孔子推知自己,能够合乎天道,而且可以算是不负使命。“知天命”的意思是指知道自己是上天所命,而自己的德行,已经不会辜负上苍的安排了。所以孔子给自己下结论说:无大过。即是没有大的过错。 
  《于丹〈论语〉心得》说道: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总结一下,于丹说“知天命”即是要把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看做是自然而然的,无论是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很明显,这是一种宿命论。这种宿命论的确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但是,“知天命”有它比较固定的意思,正如《论语正义》所说:“是故知有仁、义、礼、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已有得于仁、义、礼、智之道,而推而行之,此圣人之知天命也。”简单地说,意思是:那些知道有仁、义、礼、智这些大道理的人们,奉行它,这就是君子知道了天命。而那些知道天命的圣人,很清楚自己在仁、义、礼、智这些方面有成就,而且能够到处推广它,使这些道理可以通过实践得到证实。 
  但是于丹教授的解释是能够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就如同庄子所说的: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于丹说:“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于丹〈论语〉心得》第113页)这样的理解恐怕与《论 语》的本义“差之千里”了吧。 
  5六十而耳顺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于丹教授如是说:“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说法也有多方面的偏颇。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弄明白孔子为何说“六十而耳顺”? 
  孔子在六十岁左右时,周游了列国,四处讲学。他接触的人多了,学说杂了,世界观也宽阔起来。六十来岁时,他看淡了荣辱,无论任何人对自己的学说是否褒贬,他都能够大肚能容了。所以,孔子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即“能够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吧。” 
  这种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人生态度是矛盾的,孔子却能够在面对它时,做到通权达变的方法和气度。所以,耳顺是一种心胸开阔的状态,能够耳闻而辨知说话者的言行、品德。另一种意思是说,到了那个年龄的孔子,任何耳闻到的东西,都能够与他的学说相通。 
  如果我们参照庄周(《庄子·天下》)的“道术之裂天下”的说法,即天下的“道”本来只有一个,后来因为各家各派,站在不同的立场,持了不同的方法去阐释这个唯一的“道”,才会使“道”分为众多的学说,导致百家学说的不同,然而,它们都最终是通向道的。在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孔子,已经明白了“大道为一”、“圣人之道,一又贯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