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员工激励手册-点燃心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机。社会进程中普遍存在着某种“时机”。古人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敏税地觉察、巧妙地运用“时机”,进行激励操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否则,反应迟缓,优柔寡断,将会错失良机,起不到激发人们积极性的作用。心
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有肯定和否定的两极性,并且都有一定发生、发展的过
程。把握激励的时机,就是企业领导充分利用人们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时机,
运用适当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使其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努力将其
积极的情绪转化为行动,实现其预定的控制目标。

    根据对一些企业领导激励操作成功的案例分析,以下时期是激励操作的最佳
时机:(1 )面临新的组织环境时。管理心理学认为,组织环境的不同,往往影
响或决定人们行为的不同。实践表明,即使一个较为落后的人,当他面临一种新
的组织环境时,也最容易唤起他的自尊心,使其自我鞭策:“要做出一个好样子,
给企业领导和群众留下一个好印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企业领导及时的激励
控制最容易收到良好效果。

    (2 )对过错有悔过之意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之后,在内、外因
素影响下,多数人迟早都会有悔过之意。企业领导应善于发现这种悔过的任何微
小症状,因势利导,对其进行定向激励。

    (3 )处于某种生理或心理困境时。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工作的困难、事
业的挫折、灾害的侵袭、生活的艰辛、生理上的病残等等,都会使人陷人心理或
生理上的困境。处于这种困境中的人,犹如掉进陷井一样,会顿生一种获得理解
或帮助的强烈期待。企业领导如果及时表现出关切和理解,尽己所能帮助排忧解
难,就能产生最佳的激励控制效果。古人云:“受人一餐,终生相报”、“滴水
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这个道理。

    (4 )对某种需求有着强烈愿望时。需求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内驱力,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行为动力和行为选择,实践表明,当人们对学历、经
济利益、婚姻、住房、职业、业务提高等存在某种程度的需求时,他们内心就会
产生相应的愿望,并且力图使之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应不失时机
地关心上述合情合理的需求,努力创造条件全部或部分地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
保持人们的工作热情,防止各种牢骚的出现。

    (5 )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时。实践表明,人们在物质或
精神方面得到一定满足,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心态会变得更加宽容和友好。
在这种情况下,对其施之激励控制,被领导者容易接受企业领导的意志。

    (6 )“举棋不定”时。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往往受各种因素、各方力量的
制约和影响。在上与下、进与退、争与让、公与私之间,许多人都面临艰难的抉
择,常处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需要一种新的力量,
也最容易受这种力量的控制。这也是激励控制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

    掌握激励控制的最佳时机,是激励控制艺术的内在要求。选择最佳时机对被
领导者实行激励控制,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并发展变
化的,上述这些时机也不是静止的,必须及时抓住并巧妙地运用,不然就会坐失
良机。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马后炮”,就是说有些好的激励方式、手
段和途径,失去了时机,再好也没什么用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因此,企业领导实施激励操作时,必须注意讲究以下三性:一是真诚性,做
到真心诚意地对待人;二是敏感性,做到察言观色,处处留心;三是持久性,做
到跟踪激励,持之以恒。

    □公平合理原则人们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既受他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个体把他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
较时,如果比较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并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从而影响工作情绪。

    公平合理的原则,要求企业领导必须对下属的贡献(所有投入)给予恰如其
分的确认。如有不恰当之处,就会使下属有不公正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下属个性
接受的各种东西——交换关系的结果即报酬,也必须得到个人的承认。一个人在
评价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公平时所用的标准是什么?在一般情况下是以同事、同行、
亲友、邻居等作为参照系,也可用自己做过的工作或担任过的角色参考依据。

    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感到不公平呢?

    (1 )成果与投入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上述参照系的比率,觉得自己在工作
上的投入与自己从工作得到的结果上相比较,两者不相称。

    (2 )认为自己比别人干得多,却和别人得到同样的报酬甚至比别人得到的
少。

    造成不公平感觉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领导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二是
人们在心理上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对绩效估价过低,报酬估价过高;三是有
些人存在嫉妒心理,有“红眼病”;四是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公平就是平均主义。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工作报酬不满意,而他们又认为这是由于不公正造成的,
结果是:谋求更多的工资报酬;减低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出现职业流动,有人甚至出工不出力,消极怠
工。比如说由于出租汽车公司、宾馆饭店对小汽车实行承包,使小车司机收入有
了较大幅度提高,相比之下,公共汽车司机的工作条件差、工资收入低,他们会
感到自己投入的劳动与得到的奖酬之比远远低于参照系——小车司机。公共汽车
司机则会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如有人想“跳槽”,有人对乘客不礼貌,有人拖
延出车时间,使城市交通问题更加严重。

    □有益性原则激励是对人们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其目的
在于促使人们保持和增强这种行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创造出更
大的效益。激励的这一规定性决定了其有益性,有益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表
现在激励前(考核奖励对象);其二表现在奖励后(检查激励效果)。这两者应
该是统一的、全面的。

    时代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据变化情况,不断修改、调整奖励标准,以保
持连续不断的有益性是明智之举。如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
进奖励条例》对于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
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条件中规定的
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激励的有益性程度下降。为此,国务院1986
年对该条例作了重要修改,增加了改善经营管理、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方面的内容,
拓宽了合理化建议的领域;适当增加了每个等级的奖励水平,增加了以酌情奖励
作为技术储备的建设项目;增加了群众监督的规定等。

    奖励的有益性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检查奖励后的效果。奖励是一个封闭的
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双向通讯”的特征,即既要发布指令信息(激励),又要
接受反馈信息(激励后果)。通过信息的反馈检查和调节激励是十分重要的。我
们经常在激励实际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激励对象的确定是正确的,但由于被激
励者所处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起到积极鼓励作用,有的则增加了
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消极作用。如果我们注意接收激励的反馈信息,
事先做好集体成员的思想工作或改变激励的方式和内容,就有可能保证激励前后
效益一致性,真正使激励发挥全面的连续的积极作用。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搞好激励,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执
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1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有侧重,应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在两种
激励结合时,必有主有辅,对此,要灵活掌握,不可机械地、固定地予以规定。
精神激励是一种高层次激励,能起到平衡的作用,控制和调节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当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平较高时,他在精神激励的激励下,可以放弃自
己对某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或为了某种需要将物质奖励让于他人。但是,一般情况
下,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不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仅靠精神激励是难以调
动其持久旺盛的积极性的。这时,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激励的施行就显得尤为
重要了。人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是千差万别的,各人的思想
道德水平也是变化多样的,要根据这种运动变化的复杂情况,搞好两种奖励的结
合,并各有侧重,切忌“单打一”。比如说,“本田”公司非常注意发挥每个人
的积极性,他们设立了物质奖和精神奖,鼓励职员对车辆设计和制造提出改进意
见,从而使职员对公司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2 )注意人们对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新要求,不断改变和发展激励的内
容和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标准越来越高,如果再用
五六十年代的激励标准,发几元奖金,发个口杯、脸盆或发张奖状,出个光荣榜,
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里,既要注意防止人们的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倾向,帮助人们正确评价奖励的价值,同时,又要在可能和允许的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