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共和之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布的黄花岗之役的敢死队拼杀向前;辛亥革命时期的各路军民汇成汹涌的海洋……叠印的画面又化为阳光下行进的黄埔军。他的声音哽咽,似乎是对自己说:〃我可以死而瞑目了。〃

 北上,不放弃和平统一的一…

    廖仲恺心头一震,面容戚然。

    码头上站满了欢送的人群。

    军人们一齐向孙中山、宋庆龄敬礼告别。

    黄埔军校校歌高唱,响彻珠海:〃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孙中山在检阅黄埔军校学生时对蒋介石说:〃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未一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险之可言耶?……余所提倡之主义,冀能早日实行,今观黄埔军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吾之革命事业,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行我之主义。凡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成,则可以死矣。〃孙中山的深沉的目光,凝在革命军战士身上……

    战士们望着缓缓离去的舰只,热泪盈眶。

    永丰舰当天抵达香港,再由香港换船,经过四天四夜的航行,抵达上海港。孙中山夫妇受到了三万群众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令中山感叹不已。他们在莫里爱路寓所住了下来,看望者、拜访者络绎不绝,再加上开会、商讨国事,忙得整天团团转。本来,留停主要是休息一下,缓解途中之劳。庆龄面对这种应接不暇的情况,对中山说:〃还不如路上休息好。〃因此,他们在上海只停留了四天,就又起程了。

    客轮经过半个月的昼夜航行,于11月24日来到了日本的神户港。

    神户,一个美丽的海港城市。孙中山夫妇的蜜月曾在这里度过。他们回到这里,仍备感亲切。很多老朋友纷纷登门看望。但细心的庆龄已觉察到,来者很多,却不见日本政界朋友。再者,从他们的谈话中,庆龄已隐隐约约地感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矛盾已经越来越激化了。如今,孙中山实行的联俄政策,也使日本政界反应强烈。不管怎样,孙中山还是在日本发表了演说,开展政治攻势,抨击日本政府正在走向一条帝国主义的道路。

    宋庆龄也在神户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发表了演说。那是在28日的下午,当孙中山陪同宋庆龄来到学校时,受到该校校长及全校教职员工、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由一女生代表国本田须子把一束盛开的菊花献给了宋庆龄。在学校的大礼堂里,近千名女学生把礼堂挤得满满的,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着,一直到门外。孙中山和宋庆龄同时走上讲坛,全场顿时欢声雷动。先由孙中山作了简短的致词。

    宋庆龄演讲后,孙中山又为学校题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作为留念。该校把孙中山的题字视为珍贵文物,至今仍悬挂在学校的纪念室里,并已列为该县的重要文物之一。旅日华侨还特地将这四个字刻为石碑,竖立在当年孙中山和宋庆龄参观过的〃移情阁〃供人参观。1983年,经过修复的〃移情阁〃,已作为孙文纪念馆,陈列孙中山的著作、照片和文物,供人参观。

    孙中山夫妇在神户停留了七天,于11月30日又启程赴天津。孙中山止不住兴奋的心情,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想着再有一周时间,即可以到达目的地——北京。这时,庆龄轻步走上前来:〃你的感冒还没好,别让风再吹了。〃说着,便把一件呢制军大衣给他披在身上。

    〃谢谢夫人,有你在身旁,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啊!〃孙中山哈哈笑着,殊不知病魔已在向他进攻。

    12月4日中午,朔风怒号,船到天津大沽港。二万余名前来迎接大元帅的各界群众,已立于码头和主要街巷。孙中山夫妇立在甲板上,同欢迎的群众见面,挥手致意。在这数万群众中,其中也有一名女大学生、后来成为周恩来夫人的邓颖超。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在欢迎行列中,看到为推翻清朝帝制,为中国独立、自由、民主而奋斗不息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坚定沉着,虽显得年迈,面带病容,仍然热情地向欢迎的人群挥帽致意;同时看到亭亭玉立在孙先生右侧的宋庆龄。她那样年轻、美貌、端庄,安详而又有明确的革命信念。她以一位青年革命女战士的形象,从那时就深深印入我的脑际,至今仍然清晰如初。〃

    可就在这天晚上,孙中山突发高烧,肝病暴发。连日的旅途劳累和多年的忧愤积劳,终于使他病倒了。

    孙中山在北上之前发表的《北上宣言》中,即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时局问题的主张,并明确指出此会必须有工农代表参加。但段祺瑞却故伎重演,召集了一个只有旧式的将军和政客们参加的〃善后会议〃,作为抵制。他还擅自照会各外国公使馆,声明〃外崇国信〃,尊重历年来和帝国主义所签订的一切条约。此时已卧病在床的孙中山怒斥道:〃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平等的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地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呢?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

 张作霖道:自家人打自家人…

    为什么冯玉祥在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之后,又让段祺瑞出来做了临时执政呢?因为在当时的局面,直系在北方的势力虽已垮台,而在长江流域还有部分实力,如江苏的齐燮元、浙江的孙传芳、湖北的萧耀南等。冯玉祥认为山东的郑士琦、山西的阎锡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在战略上是一个关键性地带。假如能想办法与郑、阎联络好,使为己助,不但能阻止南方直系军队北上,且可使北方的直系残余势力受到腹背夹攻的威胁,可以早日予以肃清。当时,段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的,而后来事实证明,也的确是如此。阎、郑对冯的来电,先后表示好感,郑不仅致电吴佩孚请其〃自动停战〃,且宣布〃鲁省保境安民〃。这种有利于冯的声势,不能不说主要是受段的影响所致。冯最初为了要达此目的,在北京政变中,采纳了孙岳的建议,决定邀段先出来维持一个过渡局面。同时冯又以为段也曾通过贾德耀与孙中山有密切联系,孙、段之间也有了默契,段已表示欢迎孙中山北来,认为邀段出来之后,段不致再有何异议。冯只想到好的一面,没有想到坏的一面。这种既要迎请孙中山北来,又要借段祺瑞维持过渡局面的用意和想法未免天真。

    出乎冯玉祥的预料,北京政变后的局势,从此日趋恶化。段祺瑞把握住这个时机,为所欲为,喧宾夺主,冯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张作霖在冯推倒曹、吴后,也立即违反了当初所约定的奉军不入关的协议。奉军不仅陆续进入了山海关,而且以李景林代替王承斌,夺得了直隶省地盘。当冯发动北京政变之先,王本是一个预谋者,而结局却是被奉军赶走。冯对张作霖的所为,自是不满。当时张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且欲伸张其势力于安徽、江苏,肆无忌惮地夺取地盘,满足个人的欲望。而对于欢迎孙中山北来的原议,就再没有任何积极的表示了。段便利用日本的关系,迫张俯首帖耳,共同对冯施加压力。当冯应约由北京到天津与段、张举行会议,段、张早就做好准备,特别是张对冯更不怀善意,甚至吴俊升还向张献计,拟趁冯到津开会之际加以暗害。李景林、张宗昌并曾做好这一行动的布置。张的副官和杨毓勋,与冯是安徽同乡,私谊相当深厚。他将这些阴谋诡计,事前都曾向冯泄露,并力劝冯不要前往。冯为取信于人,暗中加强防备,仍如期到津,出席会议。通过天津会议,冯感觉局面已非,大势已去,限于自身力量,一时难以扭转,不得已而日趋消极。当时冯很愤慨地说:〃这些家伙们,在曹锟和吴佩孚没有被推倒以前,我和他们交换意见时,谁都是什么话好听就说什么,表示得非常光明磊落。到了大功告成,当初的诺言立刻全抛到九霄云外去,而且又重新钩心斗角起来,只从个人私利着想,各怀鬼胎。段祺瑞、张作霖以及他们的亲近部属们,在言谈之间,对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的国民军,常常流露出歧视的心情。〃并且悔恨地说:〃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惜断送了北京政变的果实。〃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即使来到了北方,又如何能有作为?可是孙中山终于应邀北来了。

    段祺瑞看得非常清楚,一旦孙中山到了北京,会给他带来极大的不利。当他得悉孙中山已经启程北来的消息,11月22日便急忙由天津到了北京。跟着张作霖也赶到了,冯玉祥也回来了。段抵京后仅隔一日(即24日),就当上所谓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利用这个权位,施展手腕,一面向张作霖进一步拉拢勾结,使张的气焰一天高于一天;一面对冯进行排挤,使冯的处境一天难于一天。冯感于无可奈何,向段一再提出辞呈。段表面上故作挽留姿态,但暗施压力,迫使冯处处感觉不快。当时陆军总长吴光新,竟主张撤销国民军的名义,使冯特别恼怒。同时,冯从段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看出前途是一团漆黑,没有半点光明。他曾经很难过而且很幽默地说:〃段祺瑞这回到北京当上了执政,谁都希望他有一番新的觉悟,能够把他自己身上的大疮和虱子割除尽绝了,好让国家和人民少受一些害处。没想到他上台不久,就证实了他是故态依然,不但旧有的虱子没有除掉,反倒加了臭虫;不但大疮没有治好,反倒加了疥疮。官僚、买办、二花脸、三花脸等等,一齐拥上来,成天抢官抢权,分赃争吵,闹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他又宣传什么'外崇国信',承认金佛郎案,维护帝国主义的特权,以与孙中山先生取消不平等条约的主张相对抗;一面又召集所谓善后会议,使军阀、官僚、政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