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并从敌人(贼寇联盟)的特点,在利益矛盾和内部冲突方面找到战略突破口。
7、抚州会战,此战如棋,从敌方的战略意图着眼,步步点筋,迫使敌方不得不应。巧为布局,迷惑敌人,诱使敌人分散兵力,我方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上快速决胜。但是在阻遏敌人援军,赢得胜利时机问题的处理上,依然出现了完全依赖敌方将领低级错误的设计。评为搏弈之战,得80分。有重新设计的局部战斗进程,以敌方底层士兵的行为,逐步扩大形成的“变数”,以偶然中存在的“必然”因素,取代敌方将领单纯的低级错误。*********
孙子兵法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人类的战争史。
架空历史类小说中,战争描写往往都会占到相当的篇幅,尤其是想要推翻旧有统治,获得推行作者治国理念权柄的,更是战事连连、征伐不休。战争描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本架空历史类小说的好坏,以及收欢迎的程度。
下面我就以更俗兄所创作的“山河英雄志”中的战例为题,分析一下作者在战争描写和战例设计中的优劣和得失。当然,秉承98的一贯风格,好话不多,砸砖为主。既是评论,也可供其他喜爱研究军事的读者包括作者们略做讨论和参考。
此文中对“山河英雄志”中战例的介绍、分析和评价,以卷九“抚州会战”以前的内容为准,若后续章节的内容和资料显示我的评论中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谅解。
就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战争描写给我的感受比大多数类似作品要好一些,此书中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以智取胜”的,相比于其他类似作品中的“唯武器论”、“唯武力论”、“唯意志论”、“唯士气论”,随随便便就出现以一敌千,以百胜万这样的幼稚战争描写,无疑已经好得太多,但是也并不是说此书的战争描写无可挑剔。
首先说一说全书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整体性缺陷吧!
第一、书中的徐汝愚即使在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和武装后,依然没有情报部门的编制和情报系统建立和发展的描写,这是一个大问题。
“征战之道,军情第一”,没有情报,谈什么运筹帷幄,谈什么决胜千里?虽然我非常反感某些书中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超级情报系统。但是没有情报系统,只能说更加无法想象。
第二、作者的战争描写过于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
这里说的平铺直叙,倒不是说作者没有构思出奇谋妙计,把敌人个个写成大白痴。而是说书中的战争进程总是按照双方预定的计划在发展,敌方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机械的执行,而没有出现应对情况变化时的变招。战争进程中欠缺了在实际战争中时常出现的变数(或者说意外),以及主角一方相应的招数对策,总是按照主角预先的谋划不断地发展下去,直到获得胜利。
第三、作者所写的敌我双方在谋划时,总是按照一种预想发展模式制定策略,从来没有作过第二计划和备用方案。
这也是相当不合理的,古人有云:“多算胜,少算则不胜”,又云:“未虑胜,先虑败”。 虑胜者,虽百胜却会一败涂地,虑败者,虽百败亦能东山再起。
凭什么敌我双方都会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而从未想过如果发生什么变故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由于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结果就成了书中的徐汝愚脑子动一动(而不是从详尽的情报中提炼分析),就预言出敌人的作战计划;眉头一皱想一想,马上计上心来,策划出一整套作战方案;这个作战方案完美到把所有的发展变化都考虑在内,整个战事的发展尽在策划之中(因为没有变故发生),结果当然是无一例外大胜而归。
这样的描写,给我的感觉只能说徐汝愚“多智而近妖,擅算几近神”了。
下面我们抛开以上的缺陷,就书中的具体战例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一、东海之战
1、进程简述:
普济海匪公良友琴背后策划,用明处的傀儡白石许伯当与雍扬梅铁萼、青州伊周武合谋东海,但是最终目标却是谋夺雍扬(天下坚城也)。
徐汝愚从战后联盟各方的利益所得分析,预判出公良友琴的战略意图和主要战术手段(驱四邑之民尽入雍扬,然后困之),在雍扬城预伏下粮食储备这着先手。
徐汝愚千里报信,揭发此中阴谋,使东海能够先行部署,避免了突然遇袭遭受的巨大损失。但是就大局而言,破局之机尚未浮现。
徐汝愚东海练兵,改革军制,传授战阵(骑阵:清河散星阵,步阵:大衍数阵),提高东海军队战力,并训练出一支强军——青凤骑营,屡次小败联军,并逐步将战局引入自己所设计的微妙局面,战事进入相持阶段,东海之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徐汝愚因故留书出走,离开东海,进入下一阶段战事的主战场——雍扬城。
局势如徐汝愚所预料的那样发展,雍扬军与东海席族势力在泰如城下拼到两败俱伤之际,遭到白石军偷袭,五万大军只余万余人败回雍扬;同时雍扬水军亦被普济水师击溃,四野之流民纷纷逃入城中,普济、白石十万联军将雍扬城牢牢困死。青州军则死死拖住东海军力,使之无法援救雍扬,城破只是迟早的事情。
徐汝愚预先储备的粮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稳定了城内民心,延缓了城破的时间。
徐汝愚赴青州,刺杀青州之主伊周武,伊周武一死,伊族无主,乱起萧墙,去一当面之强敌,东海战局终于出现了重大转机。
普济、白石联军粮草渐渐不支,公良友琴诈作粮尽,再施离间计,以退兵为饵,再次策反雍扬城内诸世家,行刺徐汝愚;徐汝愚预先识破此计,将计就计来了一次诈死, 诱使公良友琴兵行险着,拿出全部的底牌做最后一搏。雍扬城头一场血战,普济军损失上万精锐,最精锐的彪锋营也全军覆没,依然未能攻下雍扬城。
普济、白石联军筋疲力尽,黯然退兵之际,遭受东海精骑的侧后突袭,全军溃散,东海军追杀上百里,普济、白石联军十去其九,仓皇逃去。
至此,东海之战结束。
2、分析点评
此战从敌方的战略部署开始,就表现得相当地大气,用间、策反、结盟、倒戈、突袭、绝粮、困城等计环环相套,设计相当精彩,就算是猜透了对方的意图和部署,依然难解此死局。
有人或许会问,敌方为何不考虑先灭东海,再图雍扬?这个需要考虑战略态势,我估计雍扬即扬州,得到扬州至长江出海口水道的控制权,将海外的普济(舟山群岛)、雍扬(扬州)、白石(估计是徐蚌一带)连成一片,南取越郡(浙江)、西制江津、北图东海(苏北一带),意义比占领东海全境大得多。而雍扬天下坚城,一旦得到喘息之机,势难再图,所以从头开始,攻击东海就是诱饵。
徐汝愚在此战中的连环对策也相当精妙,预备粮食一着,直接针对公良友琴计中最毒的一点“驱四邑之民尽入雍扬,然后困之,待其粮尽,城中自乱”。结果城中不但没有缺粮,反而从被驱入雍扬的四邑之民中得到了兵力的补充,使雍扬坚持到了战局出现转机的一刻。此着深合兵法中“上兵伐谋”之道。
在无良策破敌之时,徐汝愚的对策是稳守东海,拖延时间,以己之不变,待敌之可乘。
当战局走向徐所设想的局面后,徐汝愚所用的妙着在于刺伊:先设法令青州换将,将有勇有谋的庶长子伊翰文调入前线掌握兵权,而让差劲的嫡次子伊崇武回镇青州。刺伊后伊崇武登位,伊翰文拥兵自重,兄弟篱墙,联盟不攻自破。此着正合兵法中“其次伐交”之道。
联盟一解,公良友琴已然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境地,要不黯然退兵,要不就只能行险一搏,拼个鱼死网破。公良友琴再用策反、刺杀之计,也不过是最后的挣扎,结果是被徐汝愚将计就计,公良友琴几乎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八万大军灰飞烟灭。
3、挑刺
此战是书中第一战,估计作者预先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和设计,较难发现问题。唯一的问题在于,江凌天在雍扬储备50万石粮食因何没有被对方所发现?白石重将阴维秀曾经亲入雍扬,普济、白石联军自然不可能在城中没有探子,因何对此一无所知?即使宿帮将粮食先藏在城外,50万石的大买卖,也有可能从市场粮价的波动中看出端倪,因何精明如公良友琴者会视而不见?毕竟粮食是整个战略部署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被忽视的可能性为零。
虽然觉得有点问题,但是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弥补。
4、总评:恢弘之战——90分
二、商南之战
1、进程简述:
徐汝愚偶至商南,发现与己有旧(刺伊时给以了很大助力)、躲藏在伏牛山中的襄樊会众,处境十分艰难,将遭灭顶之灾。徐汝愚决定协助襄樊会众逃离险境。
商南地理位置特殊,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均极为重要。诸大势力谁也不敢轻易占领,心照不宣下此地成为各大势力共管之地。
明里独立,暗里属于襄樊会的马帮身份渐渐暴露,控制豫南一带且与襄樊会有深仇的荀家打算借绞杀马帮与襄樊会之机,出兵商南,占领这个战略要地。
徐汝愚巧妙地利用形势,带马帮帮众自险地南阳逃离,徐徐退入商南,并将荀家欲独占商南的消息透出,引致商南其余几大势力携手,调兵遣将,力阻荀家独霸商南,成功地化解了马帮和襄樊会面临的危机。
徐汝愚推出打通“商南商道”计划,此计划中雍扬的支持是关键,徐特意从雍扬调来二百亲兵,以显示自己对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