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上的讲话》)。
以上我们介绍了毛泽东对立统一地看问题中的“对立”的一个方面,另
一方面,他还经常把对立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即“统一”地看问题。关于
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如果对立的双方都是值得肯定的,则对它们“一视同仁”,兼而
顾之。例如,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都是对立的两个侧面,又都是有益
的。毛泽东说:“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
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引1967 年
11 月18 日《解放军报》)其他诸如对待矛盾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事物转化的内因与外因;战争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规
律性和能动性,进攻与防御,集中与分散,内线与外线,游击战与正规战,
运动战与阵地战,歼灭战与消耗战;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与民主,联合与
斗争;革命发展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认识过程中的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
践;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与生活,普及与提高,等等,论述时都是兼而顾之的。
第二,如果对立的双方都是错误而必须否定的,毛泽东则对其完全否定,
之后,他会寻找出合理的第三种情况,加以肯定。例如,王明等“左”倾机
会主义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是“一切联合,
否认斗争”,这是两个极端,毛泽东就都给予否定,而主张“联合中有斗争,
斗争中有联合”的政策(《的序言和跋》),这样做,自然也避
免了绝对化倾向。
第三,如果对立的双方中一正一误,或一好一坏(相对地说),毛泽东
就主张促使错误的或坏的一方向正确的或好的一方转化。例如,战争中的进
攻与防御、前进与后退、走直路和走弯路等各组矛盾中,相对地说,具对立
的前者一方是目的,属于好的,后者一方是不好的,或者仅仅是一种手段,
因而毛泽东说,“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
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是说,他主张通
过表面上错误和不好的一方向正确或好的一方转化。又如,不要战争和进行
战争、不要枪杆子和拿起枪杆子,也是前者好,后者坏,于是毛泽东就说: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
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也是促使坏的一
方转化为好的一方。这种使对立双方统一起来的技巧,不但能使对立的双方
建立起必然联系,而且可以从表面上的不合理达到本质上的最合理,因此,
辩证的意味更强烈,并且最具有艺术性。实际上这在哲学中被称为悖论。毛
泽东运用这种技巧创造出许多如上面那样的悻论式的警句。为了更明确这个
问题,让我们再看下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两段话: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
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
烂坛坛罐罐。
这是毛泽东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党内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
愿作战略退却时讲的两段话。“丧失”与“不丧失”是对立的,前者似乎坏,
后者当然好,但二者并非无联系,绝对的不丧失,将会导致更严重的丧失;
一部分人家和全体人民、一时地和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也都是对立的,而
二者也有联系,如果不通过前者,将会产生后者。这些语言,表面上都悖于
常理,但仔细体味,却又觉得合情入理,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具体分析法的运用
具体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共产主义》)。毛泽
东非常重视具体分析。平时,人们也常说,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然而,
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又不大了然,其原因大约在于不知道什么叫
具体,不如道什么叫具体问题,当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具体分析。如果我们读
一些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或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具体问题和具体分析
了,因为毛泽东是最善于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思想家。
具体问题和具体分析中都有“具体”二字,但这两个“具体”的含义有
所不同。具体问题中的“具体”,是指问题所处的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处在
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的问题,就叫做具体问题。而具体分析中的“具体”,
则有两种含义:第一,把处在一定背景和条件下的问题,仍然放在那个背景
和条件下进行分析。第二,对总体或整体性问题内部情况及其联系作全面系
统地分析。由此可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共有两类情况,一是把具体
问题放到该问题所特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考察,这种具体分折,可以称为背
景条件分析法:二是对具体问题的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进行系统地考察,这种
具体分析,可以称为内部联系分析法。毛泽东对这两种具体分析法的运用,
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①背景条件分析法
背景条件可分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立场三种情况。所以,
毛泽东运用的背景条件分析法又分为三种具体技巧:以不同时间为条件对具
体问题进行分析,叫做时间分析法;以不同空间为条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叫做空间分析法;以不同立场为条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叫做立场分析法。
时间分析法。毛泽东常常把具体问题放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来阐明问题
的本质和规律。他在分析解放前中国中产阶级的两面性时说:
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
她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
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
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
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在分析中产阶级时,一方面把他们放在“感觉痛苦”的时候,一方面
又把他们放在“感觉到威胁”的时候,反映出他们在不同的形势下(即时间),
具有不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就把他们的两面性分析得“具体而微”了。
毛泽东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常常运用这种时间分析法。例如,对于历史
上一切反动派,他也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待他们:处于上升时期,他们
是“真老虎”;而处于没落时期,他们又是”纸老虎”(《和美国记者安娜·路
易斯·斯特朗的谈话》题解)。这样的分析,无疑是客观而又准确的。
毛泽东也经常把具体问题放在现实时间条件下进行分析。抗日战争开始
不久,那些亡国论者用历史上元朝灭宋、清朝灭明、英国灭印度等国内外小
而强灭掉大而弱的国家,和落后灭亡进步国家的事例来证明中国“抗战必亡”
的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从当时“时代的特点”不同于历史
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个角度进行反驳,他指出,当时处在20 世纪30 年代,不
但中国与元朝灭宋、清朝灭明和英灭印度的时代不同,就是当时的日本与20
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已不同。当时的日本发动战争正处在“世界
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世界各国或者已经遭遇战争
或者快要遭遇战争的时候,大家都正在或准备着为反抗野蛮侵略而战”;其
次,中国本身“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不但比太平天国时
进步,也比辛亥革命时进步,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而是出现了资本主
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共产党、红军,人民已经或正在觉悟,共产党已
有了17 年革命经验,另外,国际上还有苏联等国家的援助,等等,这些都是
中国不会亡国的重要原因。这样依时代特点来分析具体问题,是令人折服的。
毛泽东运用时间分析法,有时还把着眼点放在未来上面。例如:
敌人退却时往往将所踞城市中的房屋和所经道路上的村庄放火烧毁,目
的在给予游击战争根据地以破坏,但同时就使得敌人第二次进攻时没有房子
住和没有饭吃,害了他们自己。(《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文中所说之事,对敌人来说,是好事变坏事;对我们自己来说,又是坏事变
好事。而这“变”,就是着眼于未来而讲的。因此,这种分析,也属于时间
分析法。
空间分析法。这种分析法是以国度、地区等特殊空间环境为条件来分析
具体问题。毛泽东在阐述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得以产生
和存在时,指出了五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前两个:一是当时的中国
“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由于是落后的农业经济
(即是自然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上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分割势力范围的分
裂政策,使这种落后经济的半殖民地里经常发生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
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之间,白色政权之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由于
有了这种“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
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说,这是一种“奇怪现象”,但这种“奇怪现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