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一定是莎莉小姐了吧,看我老糊涂了,竟然招待不周,请坐。”
莎莉笑了笑,很愉快地坐在末座的沙发上,她显然知道,今天的主角是那老人和谢惠仁。
然而谢惠仁很不礼貌地没有和主人寒暄,而是盯着墙上的那幅古画,仿佛没有听到老人的招呼,呆呆地站立在那里,竟有些怔住了。
老人略略回头,也看了眼那幅画,哈哈大笑,说:“惠仁,今天你来巧了,一定会大饱眼福。”
谢惠仁这才收回目光,尴尬地笑了笑,对那老人说:“失礼了。没看错的话,是法常(注释29)的手笔?”
“哦?”老人靠在沙发里,眼睛放光,很欣赏地点着头,“眼力不错啊。”他又侧过身子和莎莉开玩笑,“可惜你呀,在艺术品拍卖行,也未必看得出。”
莎莉微微一笑,不由得侧过头去,也开始看着那幅古画。可她实在看不出这画有什么好,看起来画家想画棵枯树枝,从左上到右下画了个弯弯曲曲的树木模样,树枝上有只猿猴,可却不那么精美,远看的话,看起来就是堆墨团。然而有趣之处在于,这么一来,那弯曲的树枝,又好像是猴子的胳膊和身子,在调皮地扭动着姿势。
她不解地看了看谢惠仁。此时他已经对这幅画着迷了,口中喃喃自语着,“真的是这幅画,它不是在日本的大德寺吗?”
正文 第21节:(21)
“嗯,我央求了好多天呢。”老人神采飞扬地一扬手,说,“后来那老和尚答应借我挂两天,作为回报,我送给他一帙‘玄’字号北宋官版大藏经(注释30),唉,有点亏啦。”说到这里,老人的神情又显得无限痛心。
谢惠仁心中一惊,虽说不知道那帙佛经的雕刻年代,但听老人的口气,显然也是古版,说送人就送人,出手也过于大方了。
谢惠仁又将目光盯在这幅画上,看了良久,自言自语地说:“‘纯是禅机’,这画果然是稀世之宝。”
莎莉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脱口而出,“你说什么?有这么高价值吗?”
“‘纯是禅机’,中国古代对法常的山水画的评价,说画面里蕴含了很多佛法。”谢惠仁只能用最浅显的说法跟她讲。
“佛法?这怎么联系得上?”
老人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惠仁,先坐下来,慢慢讲给莎莉听吧。”
谢惠仁本想走近一些再仔细看看,听老人如此说,也不得不恋恋不舍地坐了下来,不过,这幅画远观也是别有韵味的。
他边盯着那幅画边说:“法常是南宋末期的画家,据说他俗家姓李,人称李牧溪,他和日本的圣一国师是同门的师兄弟,传说他画的三幅画被圣一带到了日本,其中这幅《猿》被奉为经典,被命名为‘牧溪猿’。”
老人在沙发里,眯缝着眼睛静静地听着,边听边点头,似乎是在赞许。
“那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只能说这是个和尚画的。”
“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了。”谢惠仁说,“就说这幅画的题材吧——猿,就是佛家经常出现的符号。”
莎莉更加惊异地看着谢惠仁。
谢惠仁也不管她,自顾自说着,“你小时候听过一个儿童故事吗?说有只猴子住在海边,海里有只海怪,要吃猴子的心,就骗他说对岸有好吃的,驼着他下了海。到了海中央,海怪说要吃猴子的心,猴子很机灵,说,我的心没带着呀,还在岸边的树上呢。海怪只好驼着猴子回来取心。”
“猴子一上岸,当然就溜之大吉了。”莎莉笑眯眯地接着他说,“这是个几乎每个中国人小时候都看过的童话。”
“对啊。可是你知道吗,这个故事最早就在古代印度的故事集《五卷书》(注释31)里。”
莎莉可真的吃惊了,“这是个印度故事?”
“可不是?很多人以为是个中国童话呢。”谢惠仁又说,“这个故事后来有很多版本,唐代有个叫张读的人,他写了一本很著名的小说集,叫《宣室志》,里面就有这个故事的变异,说一个年轻人给父亲治病,有人告诉他,他父亲必须吃人心才能保活命。他有天在山里看到个僧人,僧人说他愿意效法摩诃萨埵王子舍身喂老虎,可以把自己的心贡献出来,不过要在死之前饱吃一顿。等那个年轻人请他吃了饭后,僧人一下子跳到树上,变成只老猿走了。”
“嗯,两个故事确实有点像。”莎莉点了点头。
“其实,我只讲了个大概,故事里还有很多佛法的内容。不过,这个故事确实就是佛家的故事,很多佛经里都可以找到。”谢惠仁顿了顿,继续说着,“猿作为佛家故事的符号,已经流传很久了,最著名的一个,谁都知道……”
莎莉的眼睛狡黠地眨了一下,接口说:“孙悟空!”
谢惠仁点了点头,笑着说:“没错没错。其实,《西游记》和《五卷书》的渊源也不浅呢,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就是中国人从印度故事以及佛经故事中学来的。”
“哈哈。”老人不禁开怀大笑,“说得好,不过要讲这些,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好了,我们喝茶吧。”
这时,山户手托着一套茶具走了进来。
14
山户将托盘轻轻放在茶几上,给三个人分了茶杯。莎莉有些好奇,茶水已经盛在杯子里,托盘里也没有茶壶,这好像不是日本的茶道啊。
“我这里的茶,是煮出来的,不是冲泡的。”老人似乎在给莎莉解释她的疑惑,“请尝尝我家特有的茶。”
谢惠仁确实有些渴了,他拿起面前的杯子,刚放到嘴边,忽然愣住了,茶杯竟然是天目茶碗,据说南宋时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将天目山名刹中的茶碗带回日本,当作珍宝流传开来,后来天目茶碗就在日本成为著名的佛事用品。
更让他惊奇的,是他看到茶杯里不是平常的茶汤。
天啊,这里竟然还保留这种古老的皇室茶道?
谢惠仁抬了抬眼皮,看着对面坐着的莎莉。莎莉已经举起茶杯,看也不看地喝了一口。突然,她像喝到什么古怪的味道一样,眉头皱了起来,茶水含在嘴里咽不下去。
老人一直在慈爱地看着她,此时看到她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谢惠仁也忍不住乐了起来。
正文 第22节:(22)
“这是茶?”莎莉勉强把含在口中的茶水咽下,舌尖舔了舔嘴唇,难以置信地晃了晃手中的茶杯,看着里面的茶汤,嘴巴中含糊不清地说,“日本流行这样喝茶?”
“不是日本流行的。”老人笑着说,“这可是中国流行过的呀。”说着,他冲谢惠仁眨了眨眼睛,表情像是个顽皮的孩子。
“没想到,真没想到,您竟然还会唐朝的法子。”谢惠仁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处处设置了佛教玄机的古老迷宫,他对莎莉解释道,“这是唐朝皇室特有的制茶方法。先用特制的茶碾把茶叶研磨成粉,用茶罗过细,再用水搅成糊状,掺和香料,放到茶炉上煮,然后品尝。品尝时还要加上盐或者椒。这法子至少在宋朝的时候就失传了,而且当时就是皇家或者贵族的法子,并不普及,现在就更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谢惠仁说着,脑子却已经跳到别处。他现在真是非常兴奋,头脑亢奋的时候,思维自然快了起来。茶,在唐代的时候,是南方人喝的,北方人很少喝,是僧人将它推广开的。唐代的寺院里,接待客人的地方就叫茶寮。而那个被尊为“茶圣”的陆羽,更是在寺庙中长大的,他是个弃儿,被僧人拾到抚养成人……
这时他听到莎莉嘟囔着,“这明显就是吃嘛。”
“对啊,就是吃茶——古代可没有喝茶的说法,都是说吃茶。”谢惠仁笑了笑,“吃”了一口。不过他对这种“吃茶”方式的了解显然并不如他讲的那么自然和习惯,也不禁微微皱了皱眉。
“哈哈。”老人开怀大笑,“惠仁,纸上谈兵啊。”
转头他又吩咐山户,“嗯,去给我们弄点正常的茶水吧。”
山户也是微微笑着,应了一声,鞠了个躬,转身走去。
“先生。”谢惠仁边思量着边说,似乎在搜寻合适的词句,“这次拍卖……”
老人很坚定地摆了摆手,“不谈那个,不谈什么拍卖,请你们来是和你们聊聊天,你们不会不谈那些严肃的正经事吗?我这老头子可少个人和我聊天呢。”
谢惠仁显得有些尴尬,大老远到日本来,就是这个老头儿寂寞了想找他聊天?不过,看得出来,这位老人今天是非常高兴,一直就是在哈哈笑着。
老人顺手从沙发旁边的架子上取出一只长方形的锦缎面盒子,说:“你这小朋友很有意思,我很喜欢,送你件见面礼吧。”
说着,他打开盒子,露出里面的物件。谢惠仁一看,吃惊不小,竟然是一柄金镶玉的如意,雕刻并不复杂,却更显得古朴。
“喜欢吗?”老人咧着嘴,天真地看着谢惠仁。
“不,不。这太珍贵了。”谢惠仁连连摆手,“这个最少应该……嗯,金柄上有文字……清廷御用的?”
莎莉也吃了一惊,她还以为是现代造出的工艺品呢,佳德公司拍卖过一柄清宫的玉如意,她深知这价格不菲,作为礼物轻易地送给别人,显得太过于贵重了。
老人顽皮地眨了眨眼睛,说:“喜欢就收下,就是支痒痒挠嘛。”
莎莉被这个奇怪的比喻逗得噗哧笑了出来,这么名贵的高级装饰品,竟被他当成痒痒挠了。可谢惠仁却会心地一笑,确实,如意就是由佛教徒从印度传来的,它的梵文名称叫“阿那律”,曾是僧人当痒痒挠使用的。
谢惠仁也冲老人笑了笑,他们眼神一对,彼此心照不宣。
“确实是好东西,不过我可享受不到。”谢惠仁说,“莎莉小姐喜欢,就转送给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