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颗离U462 潜艇非常近,潜艇减低了速度,慢慢停了下来,再也不能下潜了。紧接着,两架“解放者”式飞机进行了攻击,其中一架被高射炮火严重击伤,不得不在葡萄牙降落。
在“哈利法克斯”和“解放者”式攻击后的混乱中,第461 中队的“桑德兰”U 型飞机未被发觉悄悄地侧滑过去,用7 颗深水炸弹对U —461 进行行了夹叉投弹,该艇被炸成两截沉没了,这是一件非常巧台的事,即U/461 飞机(第461 中队的“桑德兰”U 型飞机)击沉了U —461 潜艇。
此刻,第2 支援大队的舰艇赶到,向U —504 开火。U —462 潜艇也被炮火严重击伤而沉没。U —504 下潜后,声纳在13 时50 分获得了接触信号。第2 支援大队的舰艇在声纳工作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由远到近地实施了多次攻击。大约2 小时之后,水面上终于出现了说明U —504 已被击沉的迹象。这次作战表明,飞机和水面护航艇密切配合能取得很大胜利,但是也强调了空中领航必须更加精确,还要改进水面和空中护航兵力之间的通信联络。
由于支援大队在比斯开湾的出现,德国人把“DO217 ”型轰炸机装备上HS293 无线电制导的滑翔炸弹,进行还击。使用这种炸弹,飞机可在防空区外的高空对水面舰艇实施攻击。8 月25 日使用这种炸弹进行了一次攻击,英炮舰“兰德加德”号被击伤。8 月28 日进行了第二次攻击,18 架“DO217 ”
型轰炸机攻击了第1 支援大队。该大队的舰艇成疏散队形配置,当飞机进入时,正全速向西航行。舰炮开了火,但是飞机位置太高。从舰艇上看到飞机投下许多物体,似乎追随着舰艇运动,向舰艇滑翔而来。据报告,有些已被击落。驱逐舰“阿撒马斯肯人”号在攻击中严重受损,“白鹭”号被击中,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消失了。当烟雾消失后,人们看到该舰转向一侧,然后又摇摆回来,舰尾先慢慢沉到水里,舰首还在水上,大约半小时后沉没。经过这几次攻击之后,各支援大队撤到飞机的作用距离之外,留下岸防航空兵继续单独进行攻击。
由于美国海军在亚速尔群岛采取了反措施以及德供应潜艇损失惨重,邓尼茨召回了中、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巴西沿岸尚未完成巡逻任务的德潜艇。
它们实际上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因为在这些海区内,连续的空中巡逻和雷达搜索严重地限制了德潜艇的活动,而且艇长们都如同惊弓之鸟,怕遭到飞机的还击而不愿进行攻击。特别是巴西沿岸4 个中队的“复仇者”式,“水手”式”“解放者”式和“卡塔林纳”式飞机进行了有效的空中巡逻。德潜艇在巴西沿岸只击沉了18 艘船只,就损失了8 艘潜艇,在加勒比海的10 艘德潜艇只击沉了16,231 吨商船,就损失了一半。
尽管德潜艇决心留在水面上进行反击,英国岸防航空兵的飞机还是以很大的勇敢,继续坚持攻击。8 月11 日,正在非洲西海岸附近巡逻的第200 中队的一架“解放者”式飞机发现了U468 潜艇。新西兰飞行员V。A。特里格中尉穿过密集的对空火力进行了两次轰炸进入,潜艇的对空火力使飞机着了火。在第一次攻击中,潜艇便受了伤,氯气漏了出来,无可奈何地在打转。
特里格虽然受了重伤,还是进行了第二次攻击,在潜艇的正上方干净利索地连续投下了4 颗深水炸弹,潜艇的耐压艇壳被炸了一个大洞。最后,飞机坠入海中,无一人幸存,潜艇也沉没了。幸存的24 名艇员爬到那架“解放者”
式飞机的橡皮筏上脱了险,后来被一艘英国轻护卫舰救起。由于有这些幸存的德潜艇艇员作证,特里格被迫授一枚“维多利亚”勋章。
与英国岸防航空兵在比斯开湾实施进攻作战的同时,霍顿将军还计划了一次叫做“玫瑰园”的作战,这是在苏格兰和冰岛之间的海区进行的一次进攻作战,该水域内原布设有一个密集的反潜雷区,但是据了解,一些从德国出发的潜艇却避开了水雷,从这里到达了大西洋。
在7 月至8 月期间,西部海防区的一支驱逐舰大队和本上舰队在第10护航大队的支援下,奉命对该通道进行不间断的巡逻。计划要求岸防航空兵带有“利”式探照灯的“威灵顿”式飞机对该区进行巡逻,一发现德潜艇,就立刻召唤执行巡逻任务的水面舰艇。雷区使潜艇不能由深水潜航,这样,驱逐舰的攻击就有较大的成功机会。此外,通常驻在斯卡帕弗洛的21 纵队的B 型摩托艇装备上了超短波无线电,也被派到该区执行夜间巡逻任务,以支援“威灵顿”式飞机。遗憾的是,此次作战的结果是失败的,因为在头几个星期里,碰上了恶劣的天气。
经过拖延很久的讨论之后,葡萄牙终于同意英国使用亚速尔群岛作为超远程么潜巡逻机飞往大西洋的空军基地。谈判所以拖诞了很长时间,是因为葡萄牙担心如果允许同盟国使用这些基地,德国可能会向它入侵。
在制海权的争夺方面,盟军好不容易才占了上风。为了对抗盟军的优势,早在1943 年夏末,邓尼茨就拟定了可能付诸实施的反击策略。
7 月30 日,他向希特勒说明战争的真相,认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值得忧虑的问题。他一再强调,德国所开发的数种新技术如今也许可以使U 艇部队起死回生。
就当时U 艇活动的各领域来说,重要的技术进步才是最迫切的问题。尤其在水下航速、攻击效果及对付护卫兵力的雷达装置等方面,更需要近快找到解决方法。
1943 夏末,德军认为首先需要对付盟军的雷达警报。于是,在考布费步勒教授的带领下,海军司令部的科学单位开始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了。
邓尼茨的科学顾问们从一开始就怀疑英国拥有一种和150 公分波长完全不同的雷达。对U 艇的逆向电波探知仪来说,150 公分的雷达波完全可以引起反应并显示出来。当德国科学家得知英国已经开发了十公分彼长的新雷达时,他们不仅也开发了,甚至还完成了受信装置。
1944 年,这种装置派上了用场。于是,类似的技术战便越来越白热化了。
与此同时,德国化学家也在积极进行反探知潜艇的研究,他们发明了一种以化学方式制造气泡的装置。只要潜航的U 艇使用这种可产生大量气泡的装置,气泡和舰体一样也可以反射探潜装置的电波,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诱饵。
自从使用音响诱导鱼雷以后,U 艇就提高了击沉商船的效率。
这种鱼雷一旦听到敌舰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立刻朝那个方面发起攻击。
1943 年8 月中下旬,U 艇开始使用这种鱼雷,但由于生产量较小,每艘U 艇只能装载4 枚。
既然盟军增加了装有雷达的护卫兵力,那么,德国方面也需要有高速度、高性能的潜艇了。这时,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瓦尔达”式U 艇仍处于试制阶段。这种新式U 艇,只有到1945 年以后才能投入批量生产和参战。
邓尼茨只好采取折衷方案,结合“瓦尔达”艇的流线型船队和水中电力发动机的推进方式,建造了新型的潜艇。
这就是ⅡⅠ型,排水量为1600 吨,水面航速为15。5 海里(约台28。7公里),水下续航能力为200 公里。最重要的是,潜航后能以17。5 海里的时速展开海战,这是原来的水下最高速度的5。6 海里是无法比拟的。
另外还有一种新型的U ⅡⅢ型潜艇,艇重232 吨,水下时速可达12。5。
这种小型艇可用在沿岸作战。
希特勒下令制造这些新艇,月产量前者为22 艘,后者则为10 艘。从1943年底开始,由各不同的厂家生产可分割的外壳,最后再装配。
邓尼茨海军司令和希特勒的关系比前任雷特要更加密切一些,它非常有利于U 艇部队扩展。
此后不久,又出现了潜艇的吸排气管问题。
1942 年11 月,德军在巴黎召开技术会议。会上,瓦尔达教授说:只要给潜艇安装上换气装置,就可以在潜航时吸人空气用来向乘员和狄塞尔发动机补充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原型号的潜艇发动机不仅可以因此高速运转,而且还可以避免指挥塔露出水面,这样,敌方也就无法使用远距离雷达探测目标了。
1940 年,德军攻下荷兰时就发明了装有换气装置的潜艇。然而,德国科学家当时并不关心这种装置的有效性,到1943 年夏,才意识到了这种必要。
这种实验自7 月开始,结果非常好,大有成功的希望。
虽然技术进步改善了U 艇的条件,但一想到是否应该把U 艇从战场上撤离时,邓尼茨军及其同僚们的心情就会不约而同地沉重起来,他总会为此感到头疼。
在这次战争里,只有潜艇才是赢得胜利的决定性武器,邓尼茨曾经是这样认为的。而如今,眼前的U 艇部队每况愈下,他的意志消沉了下来。还在不久前,他以为自己的希望即将实现,可是,在希望刚刚实现不久,U 艇就被迫采取了守势。
虽然对方增加了兵力数目。加强了护卫兵力,这已对U 艇构成了不利因素,但最令人担忧的还是英国自5 月份起突然改变了密码,至使“B ”机关无法译读。
在目前情况下,如果继续作战,那么,在新型U 艇和新武器推出之前,肯定会牺牲几百名青年的生命。同时,把数十艘U 艇投入到不利的战场上,难免会损失许多的U 艇。
而一旦放弃作战,盟军就会从船队护航方面调拨出庞大的人力和物资,从而直接向轴心国发起攻击。而且,盟军的战略物资可以完整无缺地直达目的地。
假如U 艇不能作战,情况只会恶化,结果,只有给战斗中的德军增加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让U 艇乘员一直休息下去,直到新的U 艇推出的话,那么,他们的士气一走会很低落,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