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份额同德国在全球贸易一样达到11。5%,那么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2%,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1995年12月,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在该会机关报《国际贸易》新年号上撰文认为中日应加强战略性经济合作。日中应努力争取在5年后使日中年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达到100亿美元。
美国商家自然也不甘落后。1995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16%,在航空、发电、电讯设备、化学品和农产平方面表现强劲。在美国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有50家在中国大陆设厂,投资领域包括农业、轻工、食品、纺织、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建材、医药、金融、商业等26个行业。到1996年末,在对中国投资的美国旗业中,有12家公司的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又在中国天津耗资5。6亿美元兴建半导体晶片装配厂,其在华总投资达12亿美元;大西洋富田公司已在中国完成了中国最大的海上天然气开发项目,在华总投资额达6。25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16个地区生产饮料产品,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阿莫科公司参与南海石油开发,投资额达3。5亿美元;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共有3家分公司,另外两家分公司正在设立之中,其在华总投资达2。5亿美元;联合技术公司的两家子公司分别在中国生产电梯和空调设备,投资额为2。5亿美元;百事可乐公司在中国已有12家饮料厂、2家生产乳酪的合资企业、100家肯德基特许经营店和19家比萨饼快餐店,总投资额为2亿美元;路神技术公司在华投资1。5亿美元,有7家合资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有14家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通用汽车公司在华投资1。3亿美元;惠普公司投资额为1亿美元;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华有6家合资企业,总投资1亿美元。
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但从西方来华的新丝绸之路上却充满竞争对手。连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滕也不得不承认,对华贸易潜力是巨大的。〃至少,到本世纪末,中国计划每年进口1000亿美元的商品。获得这笔贸易的竞争是残酷的。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的总统和首相们已经表示要向中国提供数以10亿美元计的低息贷款,条件是中国购买他们国家的产品。“
1995年,中国制定的〃九。五〃计划使美国工商界再次盛吹〃中国风〃。10月,当时的美国商务部长布朗率领一庞大的工商代表团访问中国,跃跃欲试,准备借我〃九。五〃期间重点发展基础设施之机,利用美国在此方面的相对优势与欧日争夺中国市场。布朗在北京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共同主持了美中商贸协会第九届年会,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包括环境、电讯、药物等在内的五项合作协议及其他美商感兴趣的协议项目。另外,双方就组建中美基础设施合作指导小组、设立商业专利及商标办事处等事宜达成一系列协议。
离开北京后,布朗在香港会见了在港的250多位美国重要商界人士。在会见中,布朗语调激昂地强调:商业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中心问题,为双方的利益所在。应该说布朗在香港的讲话是一语见的。经济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本已超越政治与军事因素,而中美两国又已都将发展经济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目标,双方客观上业已存在的经济贸易关系互补性无疑创造了这样一种前提,使得两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完全可以重新设立新的战略合作基础,将经贸合作当成连接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的新纽带。这也就难怪当这位器具历史洞察力的美国商务部长不久在一场空难中罹难后,中美两国以至国际商界都为之感到悲哀。
然而,正如古时的丝绸之路要经历沙漠荒山的艰难旅途一样,中美正在修建的新丝绸之路也是布满荆棘,更令行者担忧的倒不是中美两国天然的经贸差距与不和,而是一些美国人在这条新路上有意埋置的路障与挖掘的陷坑。
2。被夸大的贸易逆差
《华盛顿邮报》在1995年底曾刊登《日本将不再是敌人》的文章,预计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对美贸易最大的顺差国。的确,不少美国人一谈及中美贸易,第一个反应便是所谓的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据美国官方统计,近年来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比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要快得多,其结果导致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自1990年以来大幅递增,1995年已高达337。5亿美元。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的格雷格。马斯泰尔和安德鲁。绍莫塞吉在1996年6月的《国际经济》中撰文指出,从1988年到1995年,中国在贸易方面的总的表现与60年代末期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积累大量贸易盈余的情况颇为相似。两位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它表明中国的许多政策看来在仿效日本在60年代所实行的,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工业和贸易政策。而中国方面则坚持中美间并无此巨额贸易顺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认为:〃一段时间以来,美方某些人士或是别有用心,或是受人蛊惑,他们对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大肆渲染,声称美国对华贸易存在着巨额逆差,并借此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横加指责。〃〃美国的贸易统计极大地夸张了美方逆差的幅度,美方并不存在所谓的对华巨额贸易逆差。“
面对337。5亿的统计数字,究竟谁是谁非?恐怕只有用事实来给予公证了。
首先,美国的贸易统计未能反映香港、台湾和外国旗业集团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直接受益者的事实。即美国人有意或无意间将造成对美巨额顺差的罪责全都甩到中国大陆的头上,而不顾外商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旗业)的加工贸易和香港的转口地作用是对美产生巨额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数字被夸大了,因为这一数字并没有考虑美国出口到香港然后又转口到中国的产品,以及中国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产品。据中方统计分析,中国对美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同样据美国资料分析,中国货物只有20%直接运往美国,而80%都是通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的。由于中国对美出口产品构成和贸易过程的特殊性,出口货物经由香港转口的平均增值率高达40%,即若中国出口值为1美元,香港转口到美国或美国进口值增加至1。4美元。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还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产譬如玩具和服装的转口增值率甚至超过100%。
但依美国的计算方法则是一方面将普通过香港等地转口到中国的产品从自己的出口账上划去,而却将中国通过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的产品硬全部记到中国的出口账上。一进一出,一舍一进,美国商务部和海关的统计方法实在太高明了,恐怕在国际上还难寻此统计惯例。因此,仅仅因为双边贸易中存在的转口及转口增值率,1995年美方就夸大了贸易逆差130亿美元,相当于夸大60%。
这种连中小学生都明白的算式却偏偏难倒了美国的统计专家,其中奥秘自有人知。对此,不少美国的经济统计权威机构或专家也有不平。他们认为,若将这种贸易结构考虑进去的话,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将增加,而从中国的进口额将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实际贸易逆差将大为减少。根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学会的数字,从1989年到1993年第三季度,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至少被美国政府夸大了32—34%。如果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更新的统计,美国的统计把对华贸易逆差夸大了约50%。美国商务部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75%是经过香港转口的。商务部的研究报告估计,中国通过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金额中,约29%是在香港增值。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商投资额不断增长,但大部分外商投资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以外销加工为主。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仅1995年1至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就达959。7亿美元,接近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0%。据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估算,中国近三分之二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产品,在中国的增值仅占约25%。还有一些海外研究机构分析,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国内增值率仅为10%至23%。中国的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7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外商投资企业对美贸易顺差又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是对美贸易顺差的主导因素。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赚取的主要是微薄的加工费,靠加工贸易出口的实际收汇相当有限事实表明,实际的商业利益并未随着贸易顺差一同转移到中国大陆,而参与这一过程的港台和外商企业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直接受益者。
其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中国大陆产品取代了美国从亚洲〃四小龙〃的传统进口,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总体贸易平衡状况仍基本维持原状。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劳动力成本随之上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下降。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迁往中国大陆进行生产。由于这些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依赖于传统的销售渠道经过香港出口到美国,因而〃四小龙〃的对美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中国。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美国对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总体贸易平衡状况并末发生明显变化,只是由于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使美方逆差的来源地发生位移,美国在对中国贸易逆差增加的同时,对亚洲〃四小龙〃的逆差相应减少。自1987年,美国与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逆差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