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典精华文库mj15-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于天,叫作天统。建丑的朝代是取则于地,叫作地统。建寅 

… Page 201…

上古秘史                                                       ·1513· 

 的朝代是以人事为重,所以叫作人统。但是历法这项东西是应 
 该切于实用的。建子、建丑,虽则说是王者法天则地,名目极 
 好听,而按到实际,尚未能尽合。为什么呢?第一项,建子、 
 建丑,与四时的次序不合。春、夏、秋。冬一年的四季是如此 
 的。假使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那么刚刚在冬之中心。假使 
 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那么刚刚在冬的末尾。一年四季的次 
 序,应该叫冬、春、夏、秋,不应该叫春、夏、秋、冬了。但 
 是就使改叫冬、春、夏、秋,亦不妥当。因为九十日的冬天, 
 还不完全的,有一半或一大半尚在去年,应该叫作冬春夏秋冬 
 才妥。但是决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不如建寅的妥善。第二项, 
 一岁之首叫作正朔,必须有一番更新的气象和万事创始的精 
 神,方才相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种工作,是农家 
 必不可易的次序。冬天正是万事结束的时候,反拿来做岁首; 
 春天正是万物萌动的时候,反不拿来做岁首,气象精神都失去 
 了。这是不如建寅的第二理由。第三项,十一月、十二月、十 
 三月,这三个月农工简单,虽则都可以叫作三微之月,而比较 
 起来,十一月中正是收藏之时,民间不能无事。在十一月之前, 
 尤其不能无事,农夫终岁勤动,岁尾年头,祈福饮蜡,应该给 
 他们一种娱乐,但是亦要预备的。以十一月为岁首,则农功尚 
 未完,岂有余闲可以娱乐?以十二月为岁首,虽有余闲,而十 
 一月间农事刚了,预备亦嫌匆促,这是不如建寅的第三个理由。 
 而且建子必以夜半为朔,建丑必以鸡鸣为朔,将一夜之中分为 
 前后两日,时候既属参差,计算又难准确,不如以平旦为朔的 
 直捷了当,未知诸位以为何如?” 
       大家听了他这番议论,都非常赞成,历法建寅,以平旦为 
 朔,这个议案就通过了。历法既然建寅,那么国旗所尚的颜色 
 一定是黑,祭祀的牲口必用玄,戎事必乘骊,朝用宴服收冠而 

… Page 202…

上古秘史                                                       ·1514· 

 黑衣。国家教育之宗旨尚忠,都有连带关系,均已就此解决, 
 而无庸再议。为什么原故呢?原来古人这种定制是取法于植物 
 的。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 
 盛阳之气也。故以十一月为岁首而建子的朝代,其色必尚赤, 
 其教必尚文。十二月之时,万物始牙而白,白者阴气,故以十 
 二月为岁首者,其色必尚白,其教必尚质。十三月之时,万物 
 始达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以十三月为岁首者,其色 
 必尚黑,其教必尚忠,就是这个原故。闲话不提。 
      且说建寅议案通过之后,夏禹正要另提议案,既将站起来 
 说道 :“历法建寅,可为万世标准,固然甚好。但是臣的意思, 
 王者法天以昭示万民,这个原则是不可废的。唐、虞两朝的历 
 法是法天则地,所以他纪年仍用‘载’字,以表明仍旧不废民 
 事之意。现在历法建寅,既然注重民事,假使那纪年的字样仍 
 旧叫‘载’,未免废弃法天的原则,而且亦太重复了。臣考天 
 上的木星亦名岁星,越二十八宿,宣遍阴阳,恰恰十二月一次, 
 是极准的。可否将“载’字改作‘岁’字,一载为一岁,那么 
 天与人交重,两者不偏废,未知众意如何?”大家亦都赞成。 
      杜业立起来说道 :“从前先帝注重历法,敬授人时,原是 
 以农事为重的意思。但是臣的愚见还要进一层,不但使人民要 
 知道务农的时日,还应该使万国诸侯都遵行现在所新定的国 
 历。为什么原故呢?世界之上事事能画一,则庶政容易办理, 
 倘使国自为政,那么其纠纷甚大。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对于 
 诸侯无暇顾及。先帝摄政之初,已虑到这层,所以创立五瑞之 
 法,颁之于群后。又四时巡守,考察律度量衡使之相同。律度 
 量衡,是民间日用必需的东西,历法也是民间日用必需的东西。 
 律度量衡要它相同,而历法倒反不同,你国是正月,我国中已 
 是二月,他国中又是三月,会合拢来,岂不是参差紊乱之至吗? 

… Page 203…

上古秘史                                                       ·1515· 

 况且历法至精至微,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现在政府承历代之 
 后,测验推步的器具较备。而自帝尧以来,二羲二和分宅四方, 
 孜孜考察。帝尧及先帝又天禀聪明,长于天文,时加指导,历 
 算之精,遂为万国所不及。所以臣的意思,就中央政府之尊严 
 而言,就万国统一之便利而言,就历法之精密无讹而言,皆有 
 使万国遵行此新定国历之必要。未知众意如何?”大家听了, 
 亦都以为然。 
      于是又商量如何推行此新国历之方法。轻玉主张 :“每岁 
 冬季十月或十二月,由司历之官将次岁的月日。大建或小建, 
 弦、望、晦、朔在何日,有无闰月,应闰某月,二至二分各节 
 气的时日分数,一切都推算明白,分为十二册,或十三册,每 
 月一册,颁布于诸侯,使他们谨敬领受,藏之宗庙。每月之朔, 
 用一只羊到庙中去祭告,请出一册来检用,这个方法,未知可 
 行否?”季宁道 :“方法呢,当然是如此。不过收藏请用,这 
 种手续似乎可以不必限定。因为现在第一步是要他们遵行国 
 历,换一句话,就是要他们奉行我们的正朔,听我们的号令。 
 假使手续太烦,或操之过激,使他们发生一种反感,或者竟不 
 遵行,或者阳奉而阴违,那么又将奈何呢?”夏禹道 :“是呀, 
 立法之初,不妨宽大,现在只要希望他们遵行,至于收藏请用 
 等且不必去管他吧 。”这时司历之官,是从前二羲二和的子孙, 
 官名就叫作羲和,此时亦列席会议,夏禹便吩咐他们去照办, 
 并派伯封叔及昭明同去帮忙,这件议案才算结束, 
      第三项议案是财政。财政问题,包括出入两种。而收入方 
 法尤为重要,须加审慎。因为支出总以节俭为主,可省则省, 
 可缓则缓,还有一个斟酌。至于收入,哪项应收,哪项不应收, 
 哪项可多收,哪项不可多收,稍不审慎,一经定下之后,百姓 
 就非常吃苦。但是如果一概少收,则一切政费从何取给?凡百 

… Page 204…

上古秘史                                                      ·1516· 

 事业从何建设?所以是最难的。 
       当下轻玉立起来说道 :“现在九州已经恢复,一切贡赋办 
 法已经确定。但是依臣的愚见,还须有一个根本办法,财政上 
 才可以日有起色,绝无后患。贡、赋两项,贡是万国诸侯来贡 
 的;赋是王畿之内,政府直接叫百姓缴纳的。诸侯之贡,只能 
 作为赏赍诸侯之用,如朝觐之时,以甲国所贡赏乙国,乙国所 
 贡赏丙国之类。或者作为政府特别之用,如荆州所贡世茅,以 
 供祭祀缩酒之类。此种收入,只可作为临时费,不能作为经常 
 费。经常费的收入,还是以田赋为大宗,但是如何收法?年有 
 丰歉,地有肥硗,多寡轻重,煞是问题。臣愚以为百姓现在所 
 种之田、所住之地。所取材的山林、所取鱼的川泽,本来都不 
 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都是天生的。既然如此,他们哪里可 
 以私占?应该统统都收归国有,不许人民私有。凡人民要住屋、 
 要种田、要取木材、要食鱼鳖,统统来问政府要,由政府颁给 
 他,每年收他多少赋。那么每年有多少收人,按册而稽,可以 
 确有把握,即可以量人为出了 。” 
      说到此,季宁立起来驳他道 :“土田山川,都是天之所生, 
 以供给万民的。现在统统都算国有,不准人民私有,这个道理 
 恐怕说不过去。还有一层,现在人民所有的田,虽说本来不是 
 他自己制造的,但大半是他们披荆斩棘、辛苦艰难而得来。或 
 者祖宗相传,已历数世,一旦收归国有,岂不是近于豪夺吗? 
 ”轻玉道:“我看不然。土地等系天之所生,国家亦是天之所 
 立。君天下者曰天子,明明是受天命而来治理的。先帝虞舜有 
 两句诗,叫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照这个意思说起来,岂但土地尽是国有,连他们人民的身体 
 还是国家所有呢!况且土地国有,土地私有,两者的利害大相 
 悬殊。天之生人,五官四肢虽是相同,而智愚强弱万有不齐。 

… Page 205…

上古秘史                                                       ·1517· 

 愚者不敌智者,强者不敌弱者,这是一定之理。土地假使私有, 
 则民间即可以买卖,那么智而强的人势必设法以吸收愚而弱者 
 之土田,数百年之后,可以发生贫富两个阶级。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不平的现象,最足以引起社会之不安宁, 
 国家求其太平,难矣!若土地国有,由国家支配,每人耕田只 
 有若干亩,每家住宅只有若干亩,智而强者,不能独多;愚而 
 弱者。不至独少,那么一切不平等之现象就可免了。古圣人所 
 谓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平法;古圣人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种就是均法。除出这法之外,再要想求平均之法,恐怕没有 
 呢。至于现在他们所有的土田,亦不必一定去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