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就是均法。除出这法之外,再要想求平均之法,恐怕没有
呢。至于现在他们所有的土田,亦不必一定去夺他,只要依政
府所定之办法加以限制,或给以追认而已。譬如政府所规定的
办法,每人是田一百亩,住宅五亩。他们如果不到此数,政府
当然补足他,他们不但毫无损失,而且还有进益;如果他们所
有不止此数,那么可以定一种土地收买法,由政府给他多少货
币,以作代价,岂非不是豪夺吗!还有一法,并不必收买,将
他所余之田暂时存记,等他子孙众多的时候平均摊给,岂不是
更便利吗 !”季宁道:“这个道理虽不错,但是人的心理总是
自私自利的。种自己的田,肯尽心尽力?假使不是自己的,是
国家的,今朝分给我,明朝说不定分给别人,那么何苦尽心尽
力,岂不是于收获有关系吗?”轻玉道 :“不是如此。土地虽
属国有,但是耕种和居住不妨世袭。譬如父死了,可以转给其
子;子已有田,可以转给其孙,或转给其次子。不是忽而给这
人,忽而给那人的。况且政府并无规定不许世袭的明文,并未
限定耕种的日期。他先怠情起来,那么他是惰农。政府对于惰
农应该有罚。于他自己一无所利,何苦来呢?只有年老而独,
无可承袭之人,政府才收回,另给他人,何至因此而惰呢?”
季宁道 :“世界人口总是愈生愈多,一人必给他许多田地,恐
… Page 206…
上古秘史 ·1518·
怕将来人多地少,不敷分配,那么怎样?”轻玉笑道 :“足下
之计虑可谓深远矣。但是照现在状况看起来,人满为患,恐怕
至少要在几千年之后。几千年之后如何情形,自有聪明圣哲的
人会得设法变通补救,此刻何必鳃鳃过虑呢?”季宁道 :“照
足下这个方法,恐怕仍旧不能平均。因为一家之中人口有多寡,
体力有强弱,年寿有长短。每人土田平均,那么人口多的,寿
命长的,祖孙父子兄弟所受的田亩必多,和那单夫独妻寡弟少
男的比较,进益总要增多,久而久之,岂不是仍有贫富等级吗?
”轻玉道:“这个亦有章程规定,要等到他壮而有室了,才给
以相当之田。过了六十岁,他的田即须收归。这样一来,相差
自不会远了。”施黯道:“田地国有,有这许多理,不错了。
名山、大川、林木、薮泽都要收归国有,有什么意思呢?”
轻玉道 :“大概百姓有知识的少,无知识的多。有远虑的
少,只图目前的多。山林、该泽等等如果任百姓自由去斩伐捕
捉,将来势必至于有山皆童,无泽不竭,这是一定的趋势。收
归国有之后,山林、薮泽等每处设起官来,专理其事,何时准
百姓去伐木,取薪;哪几种可取,哪几种不可取,取了之后,
如何的设法补种,件件都有规则,那么材术才无匮乏之虞。鱼
鳖等亦然;何时可捕,何时可猎,都有定时。网罟有禁,围猎
有禁,都有规定,那么鱼鳖禽兽等肉才不可胜食了。总之一国
譬如一家,政府譬如一家之主,对于财产等应该有种种的统计,
对于子孙家人等的生活应该有切实的指导,万不可一切听他们
去乱干,只知道高坐室中,责他们的孝养侍奉,就算是个家主
了。鄙见如此,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听了,无不佩服。土地国有这个议案总算成立。但是
土地收归之后,百姓每人应该给他多少田?每家住宅应该给他
多少地?这个问题,又要讲座了。大家商议结果,授田以一个
… Page 207…
上古秘史 ·1519·
人力耕所能来得及为标准,定为五十亩。住宅以一家八口能容
得下为标准,定为五亩。一家八口,就是自身夫妇两个,上有
二老,下有子女四人,以此最多数为计算。但是住宅在城里,
于耕种不便:在城外,那么城中太空,且不免种种不便。后来
又商议,将五亩划开来,半在城中,半在城外,听他们居处从
便,亦可谓计虑周到了。
最后乃议到赋税之法。究竟五十亩田,每年取他们多少税
呢?施黯以为不妨从多,他说 :“国家建设进行之事甚多,虽
则多收他们几个,但是仍旧用在他们身上。人君不拿来滥用,
官吏不拿来中饱,就对得住百姓,百姓决不会怨的 。”季宁道:
“这个万万不可。建设事业,须循序渐进,不能于一朝之间百
事俱举,那么只要平日节省一点,已足敷用。况且现在土地已
归国有,一切建设材料大半已不必购备,只须工食就够了。但
是人民对于国家的建设,都是自身切己的问题,就使每岁农事
完毕之后,叫他们来做几日工,薄给他们一点工食,想来他们
亦甚情愿,这是从事实上论来不必重赋的一个原因。二层,天
之生财,只有此数。不在政府,即在百姓。而在百姓,胜于在
政府。古人说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句很不错的。所以最好的方法,莫如藏富于民。民富就是
国富,民贫当然国贫。譬如养牛求乳,养鸡求卵,牛、鸡肥,
则乳卵自多;牛、鸡瘦,则乳卵必少。这是从理论上说来,不
应重赋的一个原因。第三层,古人说 :‘君子作法于谅,其弊
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之何?’这句话亦是很不错的。现在
圣君在上,我们这班人在这里办事,重赋收入,原是能够涓滴
归公,实在用于建设。但是后世为君者能否尽圣?为臣者能否
尽贤?万一有不肖之人,假借建设之名,肆行搜括,藉口于我
们,我们岂不是作俑之罪魁吗?这是从流弊一上说来不可重赋
… Page 208…
上古秘史 ·1520·
的一个原因 。”
夏禹听了,便说道 :“不错不错。应该轻,应该轻!依朕
看来十分之中取他一分,何如?”杜业道 :“十分取一,原是
好的。但是依臣看来,还应该加以变通,因为年岁是有丰歉的,
国家的政费是有预算的。年岁丰时,照预算十分取一,不生问
题。假使年岁歉时,照预算十分取一,他们要苦了,政费又发
生影响了,这是应该预计到的。所以臣的意思,收取总以十分
之一为原则,而临时不妨有变通。丰年或收十分之二,或十分
之一点五;歉岁或只收二十之一,或竟全蠲,此法不知可行否?
”
大家商议一回,觉得此法亦未尽善。因为丰歉是无定的。
年年多收,固然无问题。假使年歉少收,或不收,则政费预算
不免动摇。而且调查估算,麻烦异常,一或不慎,浮收滥免,
流弊丛生,亦不可不防。展转讨论,后来决定一个办法,叫作
校数岁之中以为常。譬如十年之中,每年收获多少,将它加起
来,以十除之,就是每年平均所收积之数。在这个数目之中,
十取其一,作为定额,不论丰歉,年年如此。这个法则,叫作
贡法。因为十年之中,丰年也有,歉岁也有,平均计算,丰歉
都顾到了。夏朝一朝都是用此法,以为尽善尽美了。但是此法,
实在不善,后来有一个名叫龙子的批评它道 :“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因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这个批评,可谓确当。但是当时立法之意,原想百姓丰年多
储藏些,留为歉岁之补偿。然而百姓虑浅,哪里肯如此?一到
凶年,要照额收他,就不免怨恨。这亦可见立法之难了。
… Page 209…
上古秘史 ·1521·
第一百五十六回
改封丹朱商均 作乐雕俎臣谏
且说夏禹即位,将历法贡法两项大政议妥之后,就饬有司
详订章程,预备颁布。过了两月,扶登氏等回来报告,说安邑
新都已建筑好了。于是夏禹择日,率领群臣迁到新都,那边宗
庙、宫室、学校等已式式俱全,正所谓又是一番新气象了。
迁都之后,第一项政令就是优待前朝之后。改封帝尧之子
丹朱于唐。又改封帝舜之子商均于虞。商均徒封之前,其母女
英早经死去。所以陕西商县旧有女英冢,唐时曾为盗发,得大
珠、锡金、宝器、玉皿等甚多,现在还在与否,不得而知了。
这是后话不提。
且说夏禹改封朱、均之后,第二项政令是视学养老。大致
和帝舜相似,而略改其名称与仪式。国学定名叫学,太学叫东
序,在国中;小学叫西序,在西郊。乡学定名叫校。帝舜上庠、
下庠的意思是养,而夏禹改作序,就是习射的意思。古语说:
“尧舜贵德,夏后氏尚功。”即此一端,已可概见了。养老之
札,国老在东序,庶老在西序,用飨礼不用宴札,亦与帝尧不
同。
第三项政令是以五声听治。用钟、鼓、磐、铎、鞀五项乐
器,放在庭中。每种乐器的簨簨上各刻着一行字,钟上面刻的
是“喻寡人以义者鼓此”,鼓上面刻的是“导寡人以道者挝此
… Page 210…
上古秘史 ·1522·
”,锋上面刻的是“告寡人以事者振此”,磐上面刻的是“喻
寡人以忧者击此”,鞀上面刻的是“有狱讼须寡人亲自裁判者